文/柏 杨
首先,是相同之处,我们惊讶的发现二者第1、2、3、4、8、9、14号泛音的频率值居然完全一样。前4号泛音的振幅变化规律也基本一样,都是依次递减,相比就是箫的4号振幅略小。一是说明我们校对箫的筒音音高非常准确;二是解释了二者音色有相同之处的秘密;三是2号泛音的频率基本和平均律吻合,音高是D,而其振幅又和基频的差不多,因此从听感上感觉实际音高还是比较符合十二平均律的。
其次,我们发现尺八的所有泛音都比对应的十二平均律偏低,而箫的第5号和第12号泛音居然比平均律音高高出24音分和32音分。这个特点恐怕是箫自身独有的频谱属性,也是区别其他音色的重要依据。
其三,泛音的力度分布区别。我们看到尺八的力度除了第6号泛音偏弱以外,其变化强度规律是依次减弱的。而箫的变化则稍多一些,特别是第5、8、10号泛音出现了突弱的情况。其变弱的频率正是分布在1500Hz和2000Hz~3000Hz左右,印证了上文读图结论。
其四,我认为影响二者音色区别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箫的第5号泛音的异常变化。不但振幅较小,频率还比平均律高。二者在前4号泛音基本一样,第5号箫的频率比尺八足足高了55音分。
得出了这些理论成果终究还得为音乐服务。我们把图表三中的数据转换成谱例变成下图。
图表四 G调尺八筒音d1取样测试泛音表谱例(量化精确到音分)
图表五 G调箫筒音d1取样测试泛音表谱例(量化精确到音分)
对比图表四和图表五,再一次印证了以上结论。二者比较起来,尺八的泛音显得规矩许多,频率均比平均律低,振幅的变化也比较中规中矩。而箫不但第5、12号比平均律频率偏高,而且第5、8、10号出现振幅偏弱的现象。其中第5号泛音相比变化最为明显。
因为上述谱例已经具体量化到1音分,现在的演奏家们很难能达到此精确度,目前量化到全音的八分之一音能使演奏家相对更容易准确的演奏。为了方便演奏和记谱,我们把一个全音即200音分平均分成八份,25音分为一个单位,得到8个微分音记谱法。那么具体的音分值就可以在25音分的单位里量化到某一个微分音升降号标记中,四舍五入。在五线谱中,微分音升降号标记及音分区间对应方法见下图。
图表六 微分音标记法及音分对应图示
利用上述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用微分音标记的尺八和箫筒音的泛音谱例。
揭秘了二者音色区别之后,又得到了属于二者自身的泛音谱例和对应的力度标记。这些音符在十二平均律的基础上,上下浮动产生的微妙变化,正形成了其各自独有的动人声音。
那么,辛苦后的这些成果在实际中有哪些运用呢?实际上,其最大用途可以为作曲服务。在作曲家为其创作协奏曲时,乐队的乐手演奏的不应该是以十二平均律为准的音符,而是应该按照图表七或图表八中所示的微分音来为独奏乐器协奏。这样当乐队齐鸣时才能形成音响的最佳共鸣效果。这样意味着使用上述微分音可以构成其独有的和声体系,其力度变化也可以形成其独具特色的曲式风格。这样也揭示了使用上述素材为作曲家提供了新的各种各样的创作手法。其创造出来的音响效果会与主奏乐器天然合一,绝不会有像我们民族乐队合奏常会出现的“两层皮”或“多层皮”现象。乐队亦可以成为主奏乐器的延时器和共鸣箱。
再者,运用此方法可以指导教学。当一名老师指导学生音色如何不好,运用如空、润、瘪、狼音、杂音等专业术语时,学生可能一时无法很好理解,因为这些术语对于他们很抽象。而直观的展现老师示范的标准频谱图,再与自己的对比,很明显能看出差别。而这样反复练习,学生最终会达到甚至超越老师的音色水平。这种方法一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笔者的这篇小文主要研究了尺八和箫筒音的前14号泛音,通过直观图解和详细数据说明了二者主要的音色差别并提出了六点主要结论,如下:
1.前几号泛音规律二者近乎相同,特别是第1、2、3、4、8、9、14号泛音的频率值完全吻合,前4号振幅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2.二者的1号泛音比平均律低75音分,而2号泛音基本与平均律吻合,因此整体听感比较符合平均律的感觉。
3.二者形成音色差异最大不同的根源在于尺八的所有泛音都比对应平均律低一些,而箫第5、12号泛音频率比平均律高出24和32音分,形成独特音色特征。
4.尺八的振幅除了第6 号泛音偏弱以外,其变化强度规律是依次减弱的;而箫的变化则稍多一些,特别是第5、8、10号泛音出现了突弱的情况,其变弱的频率正是分布在1500Hz和2000Hz~3000Hz左右。相比泛音偏弱区间箫要更多一些,而尺八显得相对规整、规律些。
5.揭示了算法,展示了最终结论数据和谱例。
6.介绍了其为作曲和教学服务的可能性。
但是,要想彻底揭秘尺八和箫的音色属性,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对更细致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如旁频、间谐波等,还需研究其各种演奏法中频谱的变化和区别。
本文的研究仅是开启了二者音色差别的序幕,更多的实验和分析待后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