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彩虹
摘 要:一段时间以来,古装题材的一些影视作品因为戏说历史、内容低俗,备受质疑,而《甄嬛传》则以对人性的深度开掘,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而获得了观众的认可。然而,也有很多专家、学者依然对宫斗剧的走红万份担忧。
关键词:甄嬛传 ;热播
[中图分类号]:I207.3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2--01
一、《甄嬛传》背景及热播情况分析
(一)《甄嬛传》播出的背景
1.网络小说的走红,大量的人气积累
电视剧《甄嬛传》源自网络小说《后宫甄嬛传》,作者本名叫吴雪岚。吴雪岚以流潋紫为网名,在一家文学原创网上发表长篇小说连载《后宫甄嬛传》,10个多月来,积累了数十万人气。 随着流潋紫将文章首发地转战到新浪博客,大量网友也追文而来。 网友自发建立了20多个QQ群讨论该作品,短短两个多月,点击率突破300万人次。
2、宫廷剧的热播
自2011年第一季度,湖南卫视播出的穿越剧《宫锁心玉》取得了较高收视率之后,《步步惊心》、《穿越时空的爱恋》等陆续播出,一时间“穿越”成为电视剧创作的热门题材,一时间宫廷剧几乎霸占着各卫视荧屏,这些都为《甄嬛传》的热播奠定了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因此2011年底,电视剧《甄嬛传》一经播出,就引起观剧热潮。
3、声势浩大的前期开播宣传
安徽卫视为迎接该剧开播,首推“电影式”营销方式,除了打造20款剧宣、首映礼,还有“甄嬛风筝节”等全频道线上线下配合推广,《后宫甄嬛传》所有工作人员为配合该剧宣传,甚至将自己的微博头像改为孙俪饰演的“甄嬛”。另外,在开播前安徽卫视把《甄嬛传》作为年度重点项目进行推广营销,包装了20多款不同宣传片连续放送,以全台整合营销来宣传这部古装大剧《后宫甄嬛传》。
(二)《甄嬛传》热播情况分析
《甄嬛传》自2011年11月17日在绍兴新闻综合频道黄金剧场上映以来,一直受到观众的关注和热捧,自12月6日在北京地区开播至12月18日,平均收视率近8%,最高达10.78%,在广州、杭州等地,收视也一路走高,夺得当地电视剧收视冠军。
二、《甄嬛传》热播原因分析
(一)主创理念:细节决定成败
《甄嬛传》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正剧,但以郑晓龙为主的主创人员没少在历史细节上下工夫。剧中展现的饮食、服饰、医药、器物、礼仪、官制之类都比较考究,对历史细节真实性的注重增加了该剧的历史厚重感。
观众“白冬冬”表示,“这部戏的服装和道具非常精致,可以看出导演的细心,近几年后宫戏不少,大多在横店等影视城拍摄,熟悉的观众都知道,这些影视城的家具、道具都自由出租,这部戏用完了下部戏接着用,大家轮着来。可《甄嬛传》不同,演员的服装、饰品以前都没有见过,道具听说也是导演从北京专程拉到横店的,拍一部戏下这么大工夫,自然称得上精品了。”
此外,郑晓龙在制作上也严格把关,“古装剧多在横店拍摄,远景镜头的故宫通常会带到后面的山峰,这不符合故宫的真实环境。后期制作中花了很大工夫将出现在镜头中的山全部抹去。”
另外,妆容的设计也特别到位。甄嬛:她的浓妆是随着角色的深入而来的。陈敏正说:“刚进宫时甄嬛的眼睛是圆的,不用唇彩,只抹一层淡淡的唇油,到后期眼睛慢慢变得狭长,嘴唇的颜色会超过‘国旗红,头饰颜色从最初的粉蓝向紫色发展,这样的设计都是以性格变化为依据的。”(摘自《东方早报》20120427期)
(二)古诗古韵,古香古色,营造哀艳华丽的美感
1.古典韵味浓厚的台词
该剧的另一看点和有意味处,是模仿了经典作品《红楼梦》,无论是台词,还是情节 (比如抄捡大观园),都有很多效仿之处。古装戏的语言如何符合历史时代特征一直是困扰创作者的难题。《甄嬛传》语言半文半白,从《红楼梦》的语言中得到不少借鉴。比如“你仔细着”、“你这小蹄子”、“你好生着”、“主雅客来勤”、等,读过《红楼梦》的观众看到此处,会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2 .高雅脱俗的文化品位
《甄嬛传》自觉追求文化品位,举凡谈诗论画,操琴吹箫,古典文化气息即扑面而来。剧中甄嬛踏雪寻梅,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傲清冷的超凡脱俗;宴饮之间逃逸而出的甄嬛于湖边脱袜戏水有李清照“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塘深处”的娇憨活与泼。杏花微雨时的相遇更透出古香古色的宋词一般的迷离美感。
3.古韻十足的音乐
剧中的音乐,大多采用古典诗词,为该剧增加了更多古韵。如安陵容所唱《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的作词取自温庭钧作品《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采莲曲》的作词正是取材于古乐府诗,而《惊鸿舞》取自曹植的《洛神赋》,这些经典名作,轻吟浅唱,以笙箫古琴奏之,增添了该剧的古典韵味。
结语
《甄嬛传》通过对历史细节的锤炼,锻造出良好的美学品质。演员细腻的表演、考究的道具布景以及精良的音乐制作等都承载着创作者精益求精的艺术追求,透露出厚重的历史感与雅致的文化品位。《甄嬛传》的热播,给了那些影视创作者们一些新的启发—只有怀着认真负责,不低估观众的欣赏水平及品位的态度,才可能推得出精品力作,才可能赢得满堂的喝彩。这大约也是《甄嬛传》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孙佳山. 多重视野下的《甄嬛传》[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12(04)
[2] 秦晓帆. 网络时代的诗性历史建构——流潋紫与《后宫·甄嬛传》[J]. 名作欣赏.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