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亚琴
(浙江省上虞春晖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00)
地理概念学习的心理障碍及教学策略
蒋亚琴
(浙江省上虞春晖中学, 浙江 绍兴 312300)
学生地理概念学习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前概念的干扰、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和思维定势。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如下:注重体验,纠正前概念;强化对比,削弱首因效应;系统学习,克服晕轮影响;变式学习,消除思维定势。教师只有认识并分析学生的心理障碍,才能有的放矢,提高地理概念学习的效果。
地理概念;心理障碍;教学策略
1.前概念的干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许多先入为主的概念,在接受正式的科学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按照自己的习惯、经验、思维方式获得了一些直觉型的概念,即“前概念”[1]。这些“直觉型”的概念可能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如果学生的这些经验直觉是正确的,就有利于概念的学习,但如果这些直觉是错误的,就会不利于概念的学习。例如下题: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下图是“我国GDP增长率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曲线图”,读图完成下题。
2002~2004年间,我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高,可能的原因是
A.高耗能产业比重提高 B.科技水平发展迅速
C.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D.居民生活用能减少
参考答案:A
学生受日常生活经验的影响,直觉地认为弹性系数“高”就是“好”,所以会倾向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答题,而错选答案B或C或D。而根据题干的概念表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就能得出系数越高,能源结构越不合理,越不完善,因此正确答案为A。
2.首因效应
通俗地讲,首因效应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第一印象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很大。在学习者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首先对最先进入大脑的信息进行处理。最先进入的信息影响了学习者的认知效果,往往“第一印象”作用较大,对学习者产生较大的影响[2]。
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卷第37大题的第(2)小题:
甲地是我国“西气东输”重要的气源地,说出形成该气源地的地质构造和岩石类型。
参考答案:向斜构造;沉积岩
在学习地质构造内容时,学生首先接触到的知识是“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因此当看到题干信息“气源地”,第一印象就发挥作用,错答地质构造为背斜而失分。再如学生在学习地中海气候夏季特点“炎热干燥”时,总是会受到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的影响,因为季风气候的知识内容首先进入学生的认知体系,对学生影响较大。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则是指人们只要看见某人有晕轮,便据此判定此人是位完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其实是一种“以偏概全”的心理疾病[3]。在概念学习的过程中,晕轮效应的体现就是指对某种地理概念的片面认识,再把这种片面认识扩大到同一类的概念,甚至不同类的概念学习中去,管中窥豹,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例如在学习了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的特点,学生会把这种特点扩展到所有的季风气候(日本、台湾西部沿海不但夏季多雨,冬季降水也比较多);在学习了中国三江平原商品谷物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的特点时,学生会把这种特点扩大到中国其他地区的谷物生产;在学习了江南水乡民居呈“尖顶”的特点时,把这种特点扩展到南方地区所有的建筑都呈尖顶等,都是受了晕轮效应的影响。
4.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使学生思维定型、思路固化,根据已有思维活动的规律去分析类似问题。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使学生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种正效应能解决常规问题,节省时间,提高做题效率;但如果产生的是负效应,当学习者进入一个新的情境中时,这种负效应就会产生“穿新鞋,走老路”的窘境。
(1)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偷换概念,把一般性知识规律运用到特殊事物中去。例如2013高考题福建卷第9小题:
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下题。
该沙丘位于
A.冲积扇 B.洪积平原
C.三角洲 D.河漫滩
参考答案:D
该题考核“沙丘”地理概念的分布位置,错误率极高,原因就在于大多考生对该题呈现的情境材料中的“沙丘”位于河流中游地区产生困惑,而困惑的产生就源于平时的学习教条化、答题模式化,固化地认为沙丘地貌就应该在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区,从而影响答题,纷纷错选A选项(冲积扇)。其实,只要具备了沙丘形成的条件,有物质基础(沙),有动力条件(沉积),地势平坦,无论是干旱区还是湿润区都能发生沉积地貌。
(2)削足适履
削足适履,生搬硬套。这种错误主要出现在地理原理性概念中。学生对地理基本原理的理解不准确,就难免会出现错误的结论。例如学生常认为气温与气压之间是负相关的关系,认为气温低的地方一定会形成高压,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在学习气压概念时,忽略了气压形成有多方面的因素。气压的形成不仅有热力因素,还受动力因素、地形地势等的影响。
基于上述地理概念学习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分析,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针对不同心理障碍,提出相应的地理概念教学策略。
1.注重体验,纠正前概念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以自己的前概念为基础,在体验中不断纠正、充实、扩展前概念,学习正确的科学概念,打通生活概念与地理概念的关节,有利于学生主动放弃错误的前概念,并建构与科学概念一致的正确概念。
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开展观察、实践、探究和研究活动”。在地理概念的教学中,这类活动可以是实验活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野外活动等,活动重在探究概念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内化。
例如“热力环流”概念的教学历来是地理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多数学生对热力环流的理解是以机械理解为主,未能理解热力环流的真实含义。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的前备认识中未能体验,因此通过实验探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以自己的前概念为基础,以自主探究的主要方式,即利用一个玻璃缸、一杯热水、一杯冰块、一支蚊香做热力环流的演示实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地理概念。
2.强化对比,削弱首因效应
比较法就是在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将各类事物加以比较,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探寻事物之间内在规律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对比,能够区分易混概念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削弱首因效应的负作用。例如在学习地中海气候特点时,列表(如下表)比较地中海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
表 地中海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比较
通过列表对比,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地中海气候的概念知识,澄清与亚热带季风气候易混淆的知识点,加深对地中海气候的概念本质属性和外延的理解。
3.系统学习,克服晕轮影响
系统学习,即整体教学,不是孤立地学习概念,而是在一个体系中学习,从而克服晕轮效应带来的影响。概念图就是系统学习地理概念的一种方式。概念图指将有关某一主题的不同级别的概念置于方框或圆框中,再以连线的形式通过一定的关系将相关的概念连接,形成该主题的概念之间的关系网络。例如下图:
图 天体系统概念图
通过此概念图,有利于清晰地明确各天体级别的层次关系,并在各级天体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通过概念图的系统化处理,学生能高屋建瓴地掌握地理学科体系,理清概念关系,促进概念体系的形成,克服晕轮效应产生的影响。
4.变式学习,消除思维定势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教师要能够善于对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向学生渗透求变意识、创新意识,对概念知识进行再加工,深度拓宽思维领域,在变式教学中冲击思维定势,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2011年浙江高考题第(1)小题考核“城市化”这块内容时,不少考生都进入了“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一定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一定低”思维定式而失分。因此在学习“城市化”概念时,可以从不同区域来分析城市化的形成条件。发展中国家如阿根廷、墨西哥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集中在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的沿海、高原地区,城市化水平高,而发达国家如日本城市化水平较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低是由它们的经济发展特点以及所处的城市化阶段导致的。再如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一般会形成荒漠气候,但如果在亚洲东部,由于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却没有出现荒漠气候,而形成了季风气候。
在不同区域,概念形成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概念的本质与适用范围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平时的概念学习中,教师要强化概念的变式学习,变换地理概念的支撑材料,转换地理概念的设问角度,在变式教学中冲击学生的思维定势,灵活学习概念。
唯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我们地理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存在,研究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对学生学习概念情况进行摸底,预测他们在学习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寻找相应的概念教学策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1] 闫锦先.中学地理教学中前科学概念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
[2] 王帅.教师课堂评价偏见:形成、效应及矫正[J].课程.教材.教法,2014(2):34-35.
[3] 汤家合.物理解题中常见的思维障碍与对策[J].中学版.教学参考,2010(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