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晓东
(绍兴县越崎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50)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乡土一刻”
封晓东
(绍兴县越崎中学, 浙江 绍兴 312050)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案例分析,多是国内外业已引为经典的事例。这些地理事例图文并茂、事实详尽、特征鲜明,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经典的事例总是与我们的学生有着不能言状的时空距离,仿佛隔着一层纱。所以,能否将学生每天生活着的家乡地域中的日常地理事物或新近发生的乡土地理现象作为教学素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拉近学生对地理案例的现实感知,成为笔者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并也努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几年下来,我发现,将乡土地理素材运用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来并不缺乏契机和知识结合点。笔者把将乡土地理素材融入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这一教学模式取名为“乡土一刻”。
1.时间概念
“一刻”就是一刻钟,即15分钟,是指一节课中的最后15分钟。通常是在教材主干知识讲解完成后再补充插入乡土素材,起到对新知识的再现、巩固作用。在新知识刚刚学习完毕的背景下,15分钟的时间量用来学习一个新材料并挖深拓展,应该是充裕的。
2.结构概念
3.知识概念
围绕“地理”特性,突出“乡土”味道,科学选取学校所在地域的地理事件和地理现象,强调知识的时空迁移,凸显新课程改革中“身边的地理”的理念。所选取的素材必须与课堂主干知识的主旨一致,实现无缝对接。
1. 3分钟乡土素材引入
要尽量在简短的时间内向学生展示与本堂课教材主干知识紧密联系的乡土地理事件或地理现象,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在一个乡土地理案例数目众多的支撑素材中优中选优,择取最典型的部分向学生展示。
2. 10分钟知识比对分析
这是实施环节的核心。通过事件提炼、原因剖析、知识迁移、对比分析等环节,建立起乡土素材与教材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联系。若有恰当的时机,还可以将知识比对做深做透,不仅找共性,更要找差异。
2017年12月的一天,接到师市宣传部的任务,要为中央采访团安排两位老军垦接受采访,第一时间,我想起了李庆堂,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军垦。就在几天前,我在社区活动中心碰到了老人,他正在和几位老伙计讨论着团场改革的问题,“以前是只挥坎土曼,现在是既要会用坎土曼还要会挑货郎担”,带着河南口音的一句话,点中了此次改革的要旨。
3. 2分钟知识小结巩固
在对乡土素材进行知识小结的同时,也是在对当堂课核心知识的复习巩固及概念升华,其实质是对知识的活学活用。知识小结必须简明扼要,无需再展开细述,重点是构建核心知识的分层框架。
1.做“乡土素材”收集的有心人
“乡土一刻”教学实践成功实施的前提是教师自身知识体系里储备着数量充足的乡土素材,这样才能保证在遇到适宜知识点讲授时能即时提取、灵活运用。所以,教师平时要做一个素材收集的有心人,注重乡土素材的日积月累。具体做法有三:第一,用眼。指的是多阅读书报,多浏览新闻网站。特别是地方报纸和网站上的文字素材,看到合适的马上裁剪或下载。乡土历史文化类书籍中的某些材料也是乡土地理素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地理事物或现象总是会有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第二,用手。指的是勤摘录、勤裁剪、勤复制。同时更要做好素材的分类整理工作,最好将摘剪的纸质素材直接粘帖到教材相关知识页面,以便经常查阅。视频、照片类素材应分类独立建好文件夹,并标明日期及内容。第三,用脑。指的是较强的选材能力。素材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不管优劣什么都用。一定要有一个用心用脑选择提取的过程,一定要精选与教材主干知识联系紧密的那一部分。
2.适时把握素材运用的最佳时机
有了精选过的足量乡土素材,教师还得有择机使用的能力。生拉硬扯,刻板引用,只会加重学生的知识包袱;东拉西扯,拖沓冗长,只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所以,教师在使用乡土素材时应把握“精、准、透”三个字。其运用节点有三:第一,新课讲授时。指的是配合新授课知识讲解时用,不适用于复习课。乡土素材案例是对主干知识的延伸和佐证,适宜用演绎而非归纳。第二,重点突破时。指的是在遇到重点、难点知识讲解时用。乡土素材案例将教材理论知识现实化,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形象化识记。第三,巩固知识时。“乡土一刻”相当于是对主干新知识的二次学习,放在新知识刚刚学习完后,能起到“当场学习、当场巩固”的功效。另外,在运用频率和次数上宜精不宜多,建议平均每章运用一次即可。在插入“乡土一刻”的课时中,前面大半节课的备课、授课就愈加要求精炼高效。
3.素材运用注意形式多样、方法多变
一是素材的选材形式多样。可以是报刊媒体中有关乡土地理事件的文字、图片、视频素材,也可以是地方文史资料中有关地理事物的古文献、古地图等,更重要的是把一些前人已经研究得出的乡土地理素材规律性的结论直接引入,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二是素材的运作方法多变。主要以讲授式为主,也可以开展诸如辩论、讨论、宣讲等课堂内以及气象观测、水文调查、植被考察等校园内参与性活动,更可以在确保安全、步行就近原则下组织一些参观、访谈、野外考察、人文数据调查统计等社会实践类活动。
中国的洪涝灾害——以“浦阳江决堤”为例
1. 3分钟素材引入
新华网杭州6月17日电(记者黄宗治、夏亮)记者从浙江省诸暨市防汛防旱指挥部了解到,16日位于该市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沿线部分湖泊先后发生两次决口,造成该市2镇21个自然村被淹,5000余人受灾,约6170亩良田被淹,目前暂无人员伤亡。
—— 2011年6月17日08∶15 新华网
浦阳江人称小黄河。“沿江人家一夜穷”,类似动辄泛滥夺去人命的黄河,有“小黄河”之称。同治皇帝登基的1862年至今的150多年间,浦阳江发过57次大水,其中的40次因梅雨引发。这条河流两侧拥有独特的地形,在诸暨市店口镇湄池村以上的河段,地形呈现扇形,各类山间洪水能短时间汹涌入河。诸暨市区与湄池村之间的河段,地势低洼,形同锅底。各条支流河床陡峭,水流汹涌,而干流河床平缓,缓缓流淌的干流难以收容汹涌支流水。浦阳江河道迂回,九曲十八弯,还有夹山弄、尖山等多处峡口肠梗阻的存在。这些都是河流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1年6月17日《都市快报》
2. 10分钟知识比对
浦阳江流域现状与中国河流流域洪涝灾害成因比对
33.. 2分钟小结巩固
经过对浦阳江流域现状与中国河流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比对,我们不仅全面细致地认识了特定流域的流域地理特征,还建构起自然、人为两方面的原因分析体系,更由果溯源推导出对应的防治措施,知识结构严密,因果逻辑顺达。在此分析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这也正是教材所要我们掌握的知识点。
(1)河流流域洪涝灾害的成因可以从自然原因、人为原因两个角度分析。
(2)河流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自然原因可细分为气候气象、水系水文特征、地势地形等子因素。
(3)河流流域洪涝灾害形成的人为原因分析可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阻滞流速、占用泄洪分洪工程等方面入手。
(4)河流流域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或对策宏观上可分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层面。工程措施具有鲜明的工程量特征,是一些加载人力、物力的工程行为,又可根据流域分段地理特征不同细分为上、中、下游不同的工程手段。非工程措施中的工程量比重不大,更多的是强调非物化的行政体系建设和制度保障。
在本节课中,教师用“浦阳江决堤”事件来挖深教材中“中国洪涝灾害的成因及防治”这一知识的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浦阳江决堤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地理事件,学生接受认同度高。教师通过事件回顾、知识比对,鲜明生动地补充解说教材知识点,不但学生乐于接受,而且也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氛围,同时也使知识点的落实更具信实力。
将乡土地理素材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这一教学实践,符合“生活中的地理”的教学理念,既挖深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环节,更拉近了学科知识的现实感知,体现了学科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的教学改革理念,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和鲜活的生命力,有着宽阔的发展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