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儒成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教师合作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优势探讨
——以“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过程为例
金儒成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新课改形式下,教师之间的合作显得更加重要。以市级公开课“热力环流”的教学设计过程为例,分析了教师合作在教学内容总体分析、思路构想、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教师合作;教学过程;应用优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同事间的合作开始被重视,人们希望通过促进各学校内作为一个集体的教师间的合作来促进教师的发展,同时实现学校教育的改善。教师合作被作为连接教师发展与学校教育改善的桥梁而受到高度重视[1]。美国学者李特尔(Little)基于美国的现实,指出了教师合作主要出现在四种场合:①关于教学的日常交谈;②协同进行教学设计、教材开发和教育方法开发;③观察同事的教学;④同事间就新的想法、实践方法等相互授受[2]。教师合作对于教师和教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可以使教师各自的教学实践经验共享,可以使有限的专业资源得以分享,可以改善学校组织内部的人际关系,可以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情感支持,可以对教师之间的发展相互促进等。
教师合作在教学过程中,处处可应用,处处能应用,处处应应用。下面以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热力环流”教学设计过程为例,分析探讨教学中的教师合作的优势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1.教学内容总体分析
在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前,我校地理教研组首先在教学研讨会上对该内容的总体情况进行了分析。经组内共同分析,得出以下共识。
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与本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为“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3]”和“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课标并没有对“热力环流”内容直接提出“标准”,只是蕴含在以上两条标准里,是一个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内容。
我们教研组教师通过讨论认为,虽然在课标里没有直接提出“热力环流”,但它却是本章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习“大气水平运动”和后面“大气垂直运动”的基础,特别是气压带、风带和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均是建立在热力环流基础之上的,为本节的重点,所以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让学生把这个根基扎牢。整个学习内容,在引导学生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活动”(海陆风),进行现场演练。接下来教材还在本章后面的“问题研究”中,进行了下一步的强化应用。此外,在“问题研究”中还重点让学生讨论城市热岛效应的成因和影响,并分析讨论得出减弱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强化了学生知识的应用和扩展能力。
同时对我校学生情况更为熟悉的其他教师指出,贵阳市的学生初中地理基础相对较差,而且学生刚进入高中地理的学习,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还是比较薄弱,但大多数学生还是对地理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也较强。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主要有:对太阳辐射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有所了解;理解热胀冷缩的基本原理、气压高低与海拔成反比等。本次进行教学的学生是我校层次比较高的学生,学生的基础和反应可能会更好一些。
2.教学总体思路构想
教学的总体思路是对所涉及内容进行整体的梳理,明确内容的总体教学目标、重难点、训练点和拓展点等,大致设想教学的流程,做好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把握。下文对教师在一些主要问题上的合作进行介绍。
(1)教学目标。通过地理教研组进行共同研讨,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笼统地表述,一般为:“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和过程,并从应用中培养学生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但教研组认为可进行细化,这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具体掌握和教学设计的构建,经各位教师的共同分析,得出了以下三维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掌握各纬度间获得的太阳辐射能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能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和借助多媒体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绘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资料的提取分析,提升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小组分析讨论海陆间热力环流和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和影响,并针对城市热岛环流的不利影响提出解决措施。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2)重难点。本节的重点,在围绕课标进行分析后认为,应该是利用相关图表,说明受热不均形成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应强化对知识的应用,所以“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也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本节教学内容的训练点。在确定重点的基础上,教研组共同分析认为在以下两个方面是这节课难点所在:大气垂直运动与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的关系;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的变化。
(3)导学方法。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节课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年轻教师认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的教学中,以引导理解和学生的参与学习为主,教师通过引导得出结论为辅,时间安排也在20分钟左右;老教师则认为应发挥教师的优势,以讲解分析为主,时间在15分钟左右。而在海陆间的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上则都认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我校地理组有十二位地理教师,有的教师在教学和教研方面经验丰富,有的特别爱钻研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试题,有的教师在学生把握上十分独到,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引导上能力比较强。这样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上可以形成强强合作。所以在教师共同努力下,做成了互动性强、适合学生特点、利于延展学习、界面友好的多媒体课件。
在课件的构成上,有如下特色。①在导入上,有的教师指出可以利用夏日里吐鲁番盆地的绿洲和沙漠、贵阳市大街上奔波的人们和在公园里消遣的人们对气温感受的差异等案例进行导入,这不仅紧扣教学内容,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找到共鸣点。②在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引导中,利用PPT播放时的叠放无痕迹的特点,进行幻灯片的无缝连接得出动态效果,而且可以根据进度进行调整。③在和学业水平考试的对接中,可以利用FLASH制作相关练习动画,由学生现场操作完成。④在城市热岛环流的活动中,结合贵阳市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图片的展示引导,然后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并得出结论。
最后作者利用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图片处理、专业制图等方面的优势,完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教学过程设计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过程设计是对于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甚至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的教学设计[4]。它要求根据目标体系,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制定教学过程结构方案,进行教学实践检验,并作出评价和反思。
在教师合作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中,结合执教人的教学特点和优势,共同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课程标准、如何实现课堂的师生合作和互动、如何强化重点、如何与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结合等。相对于单兵作战而言,它集中了集体的智慧,想到了单凭个人不一定想到的切入点,有利于教学过程整体的优化。下面展示“热力环流”的教学设计,从中可以看出在教师集体合作中所得出的导学过程比单人设计的想得更为全面,更具流畅性。
实践证明,通过教学合作,可发挥每一个教师的特长,形成了团队的优势,优化了课堂,使课堂更加的具有生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整个导学过程中更乐于参与,对所学内容理解得更为清楚,掌握得更好。
教师合作是一种全面的、更深层次的合作,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贯穿于课堂教学之前的教学内容总体分析、思路构想、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过程,课堂教学的之后的反思、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它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发挥各位教师的专长,利于成员之间相互学习。更有利的是,它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
[1] 张贵新,饶从满.关于教师教育一体化的认识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4):58-62.
[2] Little,J.W. Teachers as Colleagues [A]. in Lieberman,A. [ed.] Schools as Collaborative Cultures [C], the Falmer Press,199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李龙.教学过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1999,(4):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