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杰
(广州市番禺区实验中学,广东 广州 511400)
最近一年,关于教师师德的问题被学者竞相讨论,也是推行素质教育、优化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议题。中小学若要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那么重新审视以德治校方略,优化师德建设理念就迫在眉睫了。就此,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以德治校”是应时产生,因时强化,时时不能忘记的一种德育模式,它直接体现了教师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也为学生自主管理和推行德育渗透奠定了基础。
既然党把以德治国作为基本方略,以德治校也当成为学校管理的基本方略。这样不仅满足了新课程改革和学校管理理念提升的迫切要求,还体现出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宗旨的教学精神和以提高师生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为目标的人文素养的有机结合。正是因为科学和人文并行不悖,学生的知识来源多元化和社会影响多层次化,所以师德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是多个纬度的。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曾说“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一智慧”,也把这一问题提高到了教育智慧的高度。德育的智慧能影响学生,师德魅力关乎中小学生稳定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孩子们积极人生观的获得。
以德治校关键在教师。在中小学,师德的主体——教师,在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在推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以“立德树人、立教圆梦”为己任,在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率先用师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用文明的举止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推行德育新模式时,学校的管理者就会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为目的,将学生视为学校德育的动力主体,把切实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就会成为尊重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如此一来,教师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师德建设就会更具时代性、实战性和有效性,德育工作真正深入到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就会成为促进学生改造自我、谋求发展、成长成才的原动力。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是一种让教育者奉为人生信仰的新理念,也是中小学师德建设在信息时代加以优化、升级之后呈现的一种新形态,更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新时期所接受的伟大而光荣的任务。
德高则望重,则为师,从古到今都是这样,春秋时期,学生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对他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自己为例,教育学生要学会宽恕,用道德的力量去影响别人。在老师的影响下,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且多成为了社会的栋梁,可见师德的力量是多么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这里强调,师德教育重在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美”。当今,有师德标兵秦裕琨在教育和科研中燃烧自己,全邦幸“生命不息,育人不止”,陶海林“扎根山区,奉献教育”,李在良“丹心映雪域,赤诚育桃李”等。正是这些典型事例传递着道德的正能量,所以才使极少数师德的反面典型难以立足!
从孔子把“恕”作为可“终身行之者”的信念,到全国师德标兵们感人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师德建设需从基础教育抓起。具体而言,中小学可在德育中推行“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两手都要抓。一方面,“立德树人”的新理念在课程改革中,要作为改革的排头堡为教职员工所占据。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都发生了巨变,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同步发生变化。例如,学校里的独生子女数见不鲜,多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漠视他人利益,同时他们的教育条件好,创新能力强,热心于参加社团活动等。所以,教师要合理利用其优点,克服其不足,让这些孩子在师德的感染下健康成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管理者亟需更新德育理念,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将师德建设中“以德求得”的理念渗透在教学活动中。另一方面,“立教圆梦”强调的是“立德树人”的实践方式,强调中小学教师需“寓教以德”,要在教学这一关键的环节渗透德育梦。具体实施时,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师德的魅力影响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关心每一位学生。以德求得,教师去尊重所有受教育的孩子们,因材育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把立德树人与学生的潜力、个性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如“中国梦”一样具有生命力,“德育梦”也已成为全民性的理想,以德治国的重要前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工作理念已是十分迫切之事。只有育人模式改变了,营造了师德教育的良好氛围,那么“教师的第一智慧”也就能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
[1]胡元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师德建设[J].文史博览,2006(18).
[2]杜时忠.教师道德从何而来[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3]王毓珣.师德分层:师德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