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考研热现状调查及分析研究

2014-01-12 08:59夏颖岳亚波李燕杨铭薛灿
商品与质量·消费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就业现状对策

夏颖 岳亚波 李燕 杨铭 薛灿

【摘 要】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虽然2014年研究生报名人数176万人较2013年172万人有小幅下降,但是自从2001年我国首次实施研究生扩招以来,考研热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当成了规避就业的理想选择。

【关键词】考研热;就业;现状;对策

“考研还是就业,这是一个问题”,是我们经常从大三的学生口中听到的话语。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将即的时候会考虑是加入考研大部队,还是踏入社会寻找工作,甚至很多学生从来就没有想过去工作而是直接开始准备研究生的复习。随着考研热的兴起,“考研热”的负面影响也日益突出,如何理性面对考研,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考研现状

考研自1992年以来便不断地升温,持久不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考研大军,成为了高考之后的又一次人生转折,“据悉,2010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40.6万,报名人数较2009年相比,增长12.8%;2011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51.1万,报名人数较2010年相比,增长7.9%;2012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65.6,报名人数较2011年相比,增长9.6%,”(注明出处,即参考文献)2013年全国报考人数为176万,比2012年增长6.3%。

四年数据的变化,不难发现考研人数每年都在增加,大学已不在是终极目标,它已经成为通往研究生考试的跳板,这种现象在各大高校十分普遍。

二、考研热的原因

(一)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持续高涨,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大学生在社会的压力下,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考研”大军,期望用高学历的筹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求到一份较好的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就业压力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才的存量资源已大大增长。过去政府机关和国有大型企业是接收大学生的主要渠道。但近十年,政府机构大幅度精简,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减员增效,对毕业生的吸纳量在不断减少。再加上,从2000届毕业生开始,由毕业派遣证改为毕业报到证。这无疑进一步将毕业生推向了市场,增加了就业难度。

此外,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影响,如今人才接收单位的主力军,私企也面临诸多困难,他们在人才的选择上条件也会更为苛刻,无疑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013年699万毕业生已让就业变得十分困难,2014年的727万毕业生让今年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大学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脱节,部分专业的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广泛但不精,多处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境况,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学到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一些学生希望以考研来延缓进入就业市场减轻就业的压力。

(三)从众心理

通过考研问卷得知,大一大二的学生对于是否考研还很迷惑,大三的学生在下半学期才决定是否考研。多数人对于是否考研持观望心理,从众心理较强:有些女寝室是整个宿舍要么考研,要么不考研;也有些是同学考研,自己没什么打算也就跟着考研。从众心理也是考研热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四)不满意本科专业或学校

有些学生高考发挥失常,或是填考志愿时出了问题,上的学校学的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他们立志经过考研考上自己理想的名校,考研就像一颗灯塔给学生们方向。

(五)招聘单位看重高学历

不可否认,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高学历往往能成为首次就业的“敲门砖”。此外还有部分用人单位普遍存在著“只看文凭不看水平”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对高学历者不断追捧他们鼓吹:“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等等看,专科生靠边站”。社会上这种学历至上的用人风气已经深深影响到“考研”者的心态,许多人不得不将“考研”进行到底。

三、考研调查结果及问题

(一)考研动机不纯,过于功利化

许多大学生考研动机不纯,仅仅把考研当作日后找工作,谋发展的一个工具,而非为了追求学问、增长知识,这使得考研过于功利化。我们团队队员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73%的大学生表示选择考研的最主要目的是提高就业平台,51%的同学考验目的是获得高文凭,而仅仅只有11%的同学是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

(二)考验热使得“撞车”现象严重

许多大学生在选择考研专业的时候,偏向于一些工作薪酬高、收益快的学科,而一些基础学科却遭到冷遇。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团队成员发现,多数同学都偏向于选择金融会计、计算机等应用类学科,而极少有同学选择哲学或是基础数学等长线专业作为考研专业,这不但使得热门专业出现撞车现象,报名蜂拥而至,导致人才由于严重失衡而有所流失,使得人才资源大量浪费,不利于大学生们自身的发展和对未来的规划,同时这种现象也未能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层次,导致许多研究生毕业后依然能力不强,还使得高校风气受到了污染。

(三)对高校正常管理和教育有所影响

在备考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一味追求目的,仅仅为了考研而考研,在考研时期内甚至连日常上课都不去,这不但会影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同时也影响了高校的管理,破坏了学校的规章制度,对高校本科教育的发展也有影响。

(四)考研过于盲目,跟风现象十分严重

我队队员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考研十分的盲目,许多大学生是因为受周边同学或者老师的影响而填报,而并非自身经过严谨慎重的考虑后而做出的决定,我们收回的调查问卷中显示,55%的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报考的考研专业了解不透彻,10%的大学生对自己将要报考的考研专业一点不了解,只有35%的同学经过仔细研究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对要报考的考研专业了解全面;48%的大学生们对自己考研具体目标方向都还不明确,15%的大学生对自己考研的具体目标方案完全无计划,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而仅有37%的大学生做好了详细考研计划;在考研的流程方面,67%的同学表明只是了解一点,知道大概的流程,而只有31%的同学明确表明自己很清楚考验的流程及其意义,甚至还有2%的同学表明完全不知道,只知道考研是一种考试。

(五)考研过程过于刻板,应试化现象严重

据调查,80%以上的考生都选择报名考研辅导班,并且十分信任这些教育机构,把它们看作通往成功的捷径,而这些辅导班的教育模式多为应试教育,单纯追求高分,在教育过程中多为题海战术,或是传授一些应试技巧,而却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际能力的培养,这使得研究生即便能够考上,自身综合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同时大学生考研过度依赖与信任诸多考研机构,也为许多黑机构、不法分子犯罪提供了机会。

(六)考研热使得研究生质量有所下降

由于现今的考研热使得报名人数蜂拥,且诸多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也日益增大,而大部分的研究生们都是通过应试教育的方式考上的研究生,“考”、“研”脱节,重“考”不重“研”,使得部分研究生入学后心态浮躁,不专注于学业,专业思想淡漠,学习目的功利化、短期化,知识结构不扎实,且中国教育体制下高校都是“严进宽出” ,从而引起研究生质量下滑,很难做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四、应对考研热的建议

(一)学生自身方面应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

大学生应该加强人生规划,大学阶段应该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想找工作还是考研继续深造,合理规划,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进。一旦决定考研,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对待考研热,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的需要相结合,在坚持学好本科基础课程,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清醒认识自己的个性与特长及能力,理性的参与考研,既不要盲目的追赶潮流,不切实际的一味加入考研队伍,也不要有自卑心理,放弃考研机会。同时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提高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认识,摆正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关系,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双赢目标,为共同的学习营造和谐融洽、团结互助的氛围。

(二)社会整体方面应优化就业环境,转变人才观念

大学生考研考名校的现状与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观有直接联系。企事业单位的人才观发出的信息就是学历越高就业越容易薪酬也越高。这样广大应聘者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提升自己的学历。于是,考研、考名校成为最佳途径。只有企事业单位转变人才观念,或者不以学历、名校筛选人才,考研热、名校热才能得以降温。同时,社会要优化就业环境,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和信息平台。

(三)高等院校應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正确引导

高等院校应该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主动适应社会市场变化需求,加大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大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学生的自觉成长。最后还要落实就业指导工作,健全就业指导工作指导体系。高校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理智应对考研热。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很高的预期,但是在择业时会备受挫折,于是落差感和挫折感会使他们产生偏差。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四)各大高校应规范对考研生的管理

从系部工作来看,一是对参加考研生进行摸底登记,有针对性的加强对考生报考学校和专业的指导,减少考生的盲目性;二是提供一些便利条件,诸如集中调整宿舍、开放一些时间长的自习教室等;三是适当性的开设考研辅导班和考研讲座。这些措施有利于考生课余时间专心致志的复习,减少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从学校工作来看,一是在本科教育中增加学生自选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管理中增加对报考研究生管理的附加条款;二是加强对一些遵章守纪、成绩优秀学生的宣传表扬;三是增加一些考研方面的图书专业资料等,使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纳入正常的渠道,并真正重视该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章晓莉.“考研热”背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7):59-61.

[2]朱石生.大学生考研热透析[ 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4(4):127-129.

[3]http://www.xici.net/d187682115.htm

[4]秦臻,蔡佳辰“考研热”现象探析 1004-7077(2008)04-0141-04(枣庄学院学报)

[5]http://www.liuxue86.com/a/1459544.html

猜你喜欢
就业现状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