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离子型CT对比剂体外加温到37℃后使用对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的影响

2014-01-11 06:08盛伟华詹松华宋黎涛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离子型外渗注射器

盛伟华 詹松华 宋黎涛 黄 松 蔡 榆

应用高压注射器注射非离子型CT对比剂引起过敏反应和对比剂外渗是影像科检查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这会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1]。因此,尽量减少对比剂外渗、预防和减少过敏反应的发生也是造影检查过程中的重点。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将室温状态下的非离子型CT对比剂加温到人体体温(37℃)可以降低对比剂黏稠度[2-4],从而使对比剂更容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3]。然而,对于通过加温非离子型CT对比剂来减少对比剂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的研究还不多[5],其认为加温对比剂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争议[6]。本研究拟通过观察静脉注射前加温非离子型CT对比剂到37℃后使用对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的影响,来探讨其在体外加温到37℃后再注射的实用价值。

方 法

1.临床资料

以我院2012年5月到2014年4月进行CT增强检查的34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加温组(使用加温至37℃的对比剂)1734例和对照组( 使用常温18~20℃的对比剂) 1708例。加温组中男916例,女818例,年龄22~89岁,平均(56.52±13.61)岁;对照组中男902例,女806例,年龄26~91岁,平均(55.17±12.54)岁。排除有碘对比剂过敏史、过敏体质、支气管哮喘、糖尿病、心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2.检查方法

本研究使用2种规格的碘比醇作为对比剂,分别是碘比醇300(300mgI/ml×100ml)、碘比醇350(350mgI/ml×100ml)(均为法国加柏大药厂Guerbet生产,上海医药有限公司经销)。碘比醇350主要用于CT血管造影,碘比醇300用于CT血管造影以外的CT增强检查。加温组在CT造影检查前先把经检查完好的瓶装碘对比剂(碘比醇300、碘比醇350)放于电子恒温箱(北京福意电器有限公司生产,型号为FYL-YS-100L)内加温至37℃,然后进行静脉注射,对照组则把常温状态(18~20℃)下的碘对比剂(碘比醇300、碘比醇350)直接进行静脉注射。2组均由同一放射科护士用20G×25mm(II-B型)留置针行肘静脉穿刺,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套管针,并用一次性10ml注射器抽吸10%的生理盐水5~10ml试推注,明确没有发生渗漏后用连接管将套管针尾端与高压注射器连接起来,穿刺部位排除有明显水肿、蜂窝织炎、开放性伤口及已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CT血管造影以4~5ml/s速率注射,其余CT增强检查以3~4ml/s速率注射。

3.观察方法及判断标准

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分型标准参照美国放射学会2008年修订的标准(见表1)。在临床症状上,还有一种与过敏反应表现相似的不良反应,称为类过敏反应,由于二者症状相似,长期以来在临床上极少能明确区分类过敏和过敏反应,就将二者统一诊断为过敏反应[7]。本研究中也将类过敏和过敏反应症状统一判断为过敏反应。对比剂外渗分类标准相关文献有不同报道,如吴菁等[8]分为四方面十三项评定标准,我们参照Loth等[[9-10]等分为轻、中、重三度(见表2),记录静脉注射碘对比剂进行CT检查结束后的过敏反应和外渗表现。

表1 美国放射学会2008年修订的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分型标准

表2 对比剂外渗分类标准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加热组和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采用碘比醇300时,加温组和对照组在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1%vs 0.44%和0.57% vs 0.48%,P>0.05);采用碘比醇350时,加温组在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方面均少于对照组(0.81% vs 2.46%和0.32% vs 1.59%,P<0.05),见表3。

表3 加温组和对照组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比较

表4 加温组和对照组过敏反应和外渗的情况

讨 论

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和外渗是医学影像科在造影检查中常见的对比剂不良反应。本研究所用的碘比醇注射液( Iobitrido l injection) 主要成分为碘比醇,是一种非离子型、低渗透压并溶于水的含碘对比剂。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现在已被广泛使用,虽然其安全性高于离子型碘对比剂,但也并非绝对安全[4],也可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美国学者近年研究发现,非离子型碘对比剂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3%不等,其中重度过敏反应发生率为0.03%[11]。CT增强检查时基本都是用高压注射器把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注射入血管,由于其注射速度快,多为3~ 5ml/ s,且CT血管造影时所需对比剂量较大,而对比剂在短时间内即被注射完毕,这些因素都会使对比剂外渗的概率增高。过敏反应和对比剂外渗通常是在给药初期发生,但有时也可能在后期发生。一组最新的研究显示,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对比剂过敏史、荨麻疹史、药物过敏史、对比剂浓度>70%,年龄<50岁、对比剂总剂量>65g等因素有关[12]。

碘对比剂体外加温到37℃可降低黏度并被提倡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2-3,5],但是这些研究所得到的通过加热对比剂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效果并不明显[5,13],而且它们都集中在高渗对比剂方面,对加热低渗对比剂造成的影响文献报道更不多[13]。国内有研究结果显示,碘比醇过敏反应率为0.96%,对比剂外渗率为2.24%[4],但其未具体统计碘比醇300、碘比醇350的相应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以及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改变。

我们的研究目的是观察碘比醇加温(37℃)后对过敏反应、对比剂外渗的影响。我们发现用碘比醇300注射并停止对碘对比剂外部加热时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无显著变化(P>0.05),将碘对比剂加热至体温(37℃)后进行静脉注射对减少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似乎没有作用。

但碘比醇350得到的结果却并不相同。对照组常温下碘对比剂外渗率为1.59%,相当于加温组碘对比剂外渗率0.32%的数倍,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这可能由于碘比醇350的黏度(在20℃下为21mPa、在37℃下为10mPa),高于碘比醇300(在20℃下为11mPa、在37℃下为6mPa)。当碘比醇350被加热到体温(37℃),其动态黏度变得类似于未加温的碘比醇300(分别为10mPa和11mPa)。本研究中,常温下碘比醇300的过敏反应发生率(0.44%)和外渗率(0.48%)与加温后碘比醇350的过敏反应发生率(0.81%)和外渗率(0.32%)相近,与国外报道的低渗[13-14]、高渗[5-6]对比剂不良事件发生率大致相似。由此也可看出,通过外部加温能使碘比醇350外渗和过敏反应发生率显著减少。

本研究中碘比醇300、碘比醇350在常温状态下和加温到37℃后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几乎都小于相关文献报道,这可能与对比剂使用量和注射速率较相关报道稍低有关。我们发现,常温状态下碘比醇300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小于碘比醇350,但加温到37℃后碘比醇300的外渗率大于碘比醇350,而过敏反应发生率较碘比醇350略低,这可能与本研究中未关注对比剂注射速率有关,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有待进一步探寻。

总之,加温对碘比醇300的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没有明显影响,但比较黏稠的碘比醇350加温后过敏反应发生率和外渗率明显降低,在使用碘比醇350造影时,有必要加温到37℃以降低过敏反应和外渗的发生率。

[1] Schopp JG, Lyer RS, Wang CL,et al. Allergic reactions to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premedication considerations for patients at risk.Emergency Radio,2013,20:299-206.

[2]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 Manual on contrast media . 7th ed.Reston, Va: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2010 .

[3] Hazirolan T, Turkbey B, Akpinar E, et al.The impact of warmed intravenous contrast material on the bolus geometry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applications. Korean J Radiol, 2009,10:150–155.

[4] 孔媛媛. 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比醇在CT检查中的应用观察. 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32: 125-127.

[5] Vergara M, Seguel S. Adverse reactions to contrast media in CT: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ionic property. Radiology,1996,199:363–366.

[6] Turner E, Kentor P, Melamed JL,et al. Frequency of anaphylactoid reactions during intravenous urography with radiographic contrast media at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s. Radiology, 1982,143:327–329.

[7] Thong BY,Tan TC.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drug allergy. Br J Clin Pharmacol, 2011, 71: 684-700.

[8] 吴 菁, 陆 勇, 陈雅琴, 等. 碘对比剂外渗皮肤反应不同治疗方案的对照研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2, 18: 276-279.

[9] Loth TS, Jones DEC. Extravasations of radiographic contrast material in the upper extremity. JH and Surg, 1988, 13: 395-398.

[10] Loth TS, William W. Extravasation injuries in the upper extremity.

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 1991, 272: 248-254.

[11] Nayak KR, White AA, Cavendish JJ, et al. Anaphylactoid reactions to radiocontrast agent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in th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laboratory. J Invasive Cardiol,2009, 21:548-551.

[12] Kobeyyashi D, Takahashi O, Ueda T, et al.Risk factors for adverse reactions from contrast agents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BMC Med Inform Decis Mak,2013,13:18-23.

[13] Bae KT. Intravenous contrast medium administration and scan timing at CT: considerations and approaches. Radiology,2010,256:32–61.

[14] Davenport MS, Wang CL, Bashir MR,et al. Rate of Contrast Material Extravasations and Allergic-like Reactions: Effect of Extrinsic Warming of Low-Osmolality Iodinated CT Contrast Material to 37°C. Radiology,2010, 262:475–484.

猜你喜欢
离子型外渗注射器
非离子型乳化蜡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增速预注射在降低肿瘤非首疗程化疗患者CT增强检查对比剂外渗率中的应用价值
离子型稀土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护研究
用错注射器,西班牙浪费上万剂疫苗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CT增强扫描中离子型与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副反应对比效果分析
行动吧, 液压挖掘机!
从“手枪注射器”说起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局部外渗1例护理体会
放疗患者CT定位造影剂外渗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