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O五研究所,西安 710075)
所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将研究生培养成为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研究生阶段的年青人在各方面已趋于成熟,处于人生最宝贵的年华,也是最富有朝气和想象力的时候,应该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1-3],本人认为对科研机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培养模式、导师队伍和科研环境等几个方面。
选拔优秀生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科研机构要进一步改革招生制度,提高生源选拔质量。通过改进招生考试办法,增强选拔力度。初试时科研机构要加强自命题的管理,科学设置考试科目,注重专业课考察的基础性和系统性,兼顾考试内容的广度与深度。通过完善复试办法,精心组织复试内容,成立专家小组,加大复试权重,扩大复试选拔范围。对考生的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操作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情况等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察,集体面试,集体决策,以此来加强复试的有效性,真正选拔出综合素质好、科研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的考生。
科研机构的研究生大多在国内知名高校代培专业基础课程。应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高校,在全校范围内选择课程,这样便于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方向。尽管研究生教育和管理是分学科的,但是从培养的角度看,不能太注重学科归属,因为不同学科的知识对于开展创新性研究尤其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和思路如果只局限于一个学科,是很难有创造性的。科研机构的研究生课程容易打破知识的学科壁垒,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和跨学科,注重学科前沿性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的设置,加强综合性的实验和实践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涵盖了学科专业前沿、是否满足培养需求、是否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是否有利于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都应加以考虑。应选择人文社科管理、科研方法论和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科研机构在自开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导师做专题报告、学生查文献、课堂讨论、方案设计、小规模学术报告、自主完成小课题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调试选定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发现问题,寻找突破点,独立完成研究工作,进行结果分析及研究报告的撰写,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学习和工作,形成正确的科研思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在于创新管理体制。建设一个具有活力和自我调节机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导师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改革。科研机构可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目标管理是指按照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对申请学位者进行严格考核,合格者授予学位。过程管理则是针对研究生培养各阶段的特点和任务,设置开题、中期、毕业的阶段性考核方法与要求。某一阶段考核成绩未达到要求者,不能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或延长该阶段的学习时间,再次参加阶段考核直至通过为止。科研机构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采取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可以激发导师与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
淘汰机制是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这已成为广大师生的共识。但多年来,淘汰机制一直未能真正付诸实施,使本应“严进严出”的体制,变成了“严进宽出”。究其原因在于人情风盛行。科研机构不应该把学生不能完成学业与导师的水平挂钩,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导师负责任的表现。在研究生培养的一些环节上也可采用筛选机制,学科带头人及学位评定委员会也应在研究生的招生、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中期考核、论文预答辩、答辩等过程中发挥各自的辅助监控作用。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但需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需要通过训练和实践环节对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科研机构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的专业实验室、试验站、实验水池都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不但能为研究生提供先进的科研设备,更能让研究生有机会参与到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实践中去。并且,高水平科研团队能培养研究生优秀的团队协作能力。科研机构应加强与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合作,建立联合培养科研平台,实现研究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阵地化、规模化,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古希腊的著名科学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并不是纯粹的灌输思想,而是为了点燃他的创造性之火。”科研机构的导师既是点燃研究生创新之火的火把,自己也应投身于创新之火中去。导师应该向研究生传递好奇心驱动或事业心驱动的创新激情,成为视野开阔、治学严谨的楷模。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与导师的学术水平、专业视野、培养方式、行为规范、负责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导师既是一种资格,更是一个岗位;既然是个岗位,就必须有明确的职责,所以科研机构在导师的遴选上要慎重,要严格。在遴选研究生导师时,不但要看重学术能力、学术成果,更要看重学术道德。导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优良的思想品德,不但教导学生如何做学问,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要大力培养勇于创新、学风正派的青年学者,使那些具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坚持在科技前沿工作的优秀研究人员成为培养研究生的主体。要对导师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从学术科研水平和学生培养质量两个方面评定,每三年对导师进行一次全面考核。淡化导师身份,强化岗位职责,定期考核,按岗聘任,保证导师队伍的水平和质量。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不是单纯付出和传授知识,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收获。指导研究生,对导师本身学术水平的提高、知识的积累也有促进作用。导师的主导作用贯穿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从招生选拔到指导学习专业知识、进行科研工作、直至论文答辩、学位授予,导师指导能力的大小、是否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中,创新是灵魂,科学研究主导是核心,导师负责制是基础。因此科研机构要完善导师岗位职责标准,要落实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意识,调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考核选择力度,强调导师对研究生科研训练和科研创新的指导,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的指导行为,不断推进导师岗位化,科学制定导师指导研究生工作量。导师应积极支持和鼓励研究生自由大胆地开展学术前沿探索,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宽容学生的失败。科研机构要给予导师充分的信任,努力提供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和氛围,大力支持导师带领研究生在学术前沿自由探索,培养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人才。
中国工程院李国杰院士首先看到了学术环境的差别:“一个卓越的大学和科研机构一定有一个好的学术环境,如果没有大家关注科学研究的氛围,即使有再好的生活环境也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或一流科研机构。”
科研机构应经常不断地组织高水平的学术报告、学术论坛、成果展览等,使师生了解到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其创新意识,引导师生共同开展以课题为载体的科学研究,形成创新的整体合力。科研机构还应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与专家、博导交流及到所外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同时要鼓励研究生大胆地走出去,参与合作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活动,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锻炼学术能力,增强学术自信,建立丰富的学术联系,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启迪研究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欲望,在实践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任何创新都必然建立在前人的成果之上,研究生掌握的资料越丰富、越前沿,越有利于创新成果的产生,所以科研机构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搭建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增加图书馆馆藏资料、实现馆外虚拟文献的资源共享和文献传递使研究生掌握更丰富的信息资源。
科研机构要不断改善科研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高、精、尖方向快速发展,而任何精确的实验数据和缜密的理论分析都离不开科学的实验,离不开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和设备。因此,应适时改善硬件设备,有效提高试验条件,努力建设符合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条件。
科研机构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其培养机制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贯穿于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有必要在建立新型培养模式、建立高水平的导师队伍、营造良好科研环境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着力改革,提高科研机构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 王立军,谢永和,江 平,等.有效开展学生科研训练切实培养创新人才[J].船海工程:2012,41(6):126-128.
[2] [美]克拉克·克尔著.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 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2003-2005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报告[R].北京:北京理工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