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强军目标 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2014-01-11 12:34:03总装装甲兵技术学院朱奇林
国防 2014年7期
关键词:运力军事物资

总装装甲兵技术学院 朱奇林

“能打仗、打胜仗”是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的必然要求,也是军事斗争准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关乎军队在战争中能否“运得到”“补得上”,对军队能否取得最终胜利起着关键性作用。新世纪新阶段,紧紧围绕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谋划国防交通建设,切实提高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交通运输保障的特点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军事需求的根本在于建立军事优势和战场优势。再强大的军队运送不到战场、再充足的物资不能补充作战消耗,则一切优势皆成妄谈。准确把握信息化条件下军事交通运输的特点规律,开展针对性的研究和建设,是实现“打得赢”的基础和前提。

(一) 强调“信息主导”的新运输要求。近几场高技术战争的实践反复证明,信息化的军事运输保障是在现代战争中取得交通运输控制权的前提,在战争的准备、进程乃至结束阶段都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指挥体系要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信息技术,依托“自动、实时、全能”的运输指挥网,实现决策最优化、运输可视化和保障精确化,能采集所有与军事交通有关的线路、站台、仓库、调车场等有关信息,为战时指挥调度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持。

(二) 强调“速度制胜”的新运输特征。现代战争具有突发性强、作战节奏快、弹药装备等各类作战物资消耗量大的特点。另外,信息化战场空间广阔,战略运输距离相对较长,无论是在战略预置、战前部署还是后续增援各个阶段都要实施大规模的投送,使部队的快速机动和后勤补给增加了巨大难度。只有具备“短时到位”“瞬耗即补”的快速保障能力,才符合信息化战争时间就是胜利的特点,才能为部队实施大批量、不间断的补给,满足实时战场需求。

(三) 强调“立体投送”的新运输方式。信息化战争将是诸军兵种一体化的联合作战,部队机动和物资运输将贯穿战争全过程,仅靠单一的运输手段难以满足部队大批量、快节奏的输送要求。只有打破以往各参战单位自成体系的传统理念,运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实施多维立体投送,为部队提供快速、高效、安全的运输保障,才能满足信息化战争的供给需求。

二、外军在军事交通运输保障领域的特点和优长

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要实现打赢目标,我们应在各个层面上正视外军的优长,并从中汲取养分为己所用。

(一) 将民用交通运输力量纳入军事领域。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美英联军为投送兵力征用了大量商船,比例占到了海上全部战略输送船只的50%。在空中输送力量方面,美国动员了大量民用运输飞机,并与数十家航空公司签订了依据战况所需可随时再征调近千架民用飞机的协议。由此可见,信息化战争对民用运输的依赖性逐渐加大,军民通用性和互补性越来越明显,“军民结合、军地协作”是未来军事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之一。我国拥有雄厚的民用交通运输资源,我们应紧紧依托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体制改革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健全军民融合的军事交通运输保障体系。

(二) 大力推广信息化运输装备。美军在推进运输装备信息化的进程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其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对运输装备实施信息化改造。比如将卫星芯片安装在运输集装箱上,以便实时掌握物资运输和补给情况,做到了对转运物资的准确控制、接收、分发和调换。为运输车辆和补给舰安装“移动跟踪系统”,该系统通过可显示的“滚动地图”将车船集成为“可视化”的交通运输装备,驾驶员能随时接收和发送电子邮件,提高了运输效率。二是加快信息化运输装备的研发。据悉,美国首条由计算机控制的铁路已经投入运行,它可通过车载计算机和电子接收器以及路边的脉冲转发机传送有关列车位置和速度的相关信息。我军也可以采用“改造”和“研新”并举的方法,增加信息化运输工具的比例,提高运输保障的效率。

(三) 运载规模力求超大型化。主要是指运输装备的超大型化。现已研制出的超重货运列车的载重量已超过7万吨,巨型油轮的最大载重量可达56万吨,英军研制的巨型运输飞艇可运载12辆“挑战者”坦克或几万名官兵。这些超大型运输装备能够极大地提高战时物资流和人员流的一次性到位速度,从而为指挥员谋划决策和部队展开作战行动赢得宝贵时间。超大型化的运输装备代表着未来运输装备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将研制和推广超大型化运载规模的运输装备视为提高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一条捷径。

三、提高我军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几点建议

提高我军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能力,要深入研究把握信息化战争的特点规律,博采世界各国所长,结合我国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 运输指挥要高度集中化。信息化战争中军事交通运输保障任务重、流动性大、时间要求紧、组织协调复杂,必须建立军民结合、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联合运输指挥机构,实施集中指挥。一要建立综合、权威的运输联合指挥部。由军地领导负责,军队司令部、后勤部和地方交通、民航、铁路、航运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参加。其指挥管理范围,必须涵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所有运输方式;其指挥管理权限,必须具有对军队、地方交通保障力量统一指挥的权威。这样才能将分门别类、高度分散的运输力量“统”起来,确保所动员的兵员和物资及时、准确运抵指定地域。二要统筹安排,合理高效地使用运力。未来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运输量大、运力紧张,部队在组织过程中必须从全局出发,统一规划,科学使用运力。要按照确保军运,兼顾民运;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先输送人员,后输送物资的原则,根据所征集运力的现状、赋予的输送任务、交通道(航)路情况和不同运输工具的特点,周密计划,统筹安排,使所有运力在统一的组织下,有条不紊地运转。三要严密组织,搞好各个环节的协调。军事交通运输保障之难,难于转运。保障期间,大批的人员和物资从不同地域和方向流动至另外不同的地域和方向,交织成一张复杂而庞大的运输网络,稍有差错,就会造成混乱,贻误战机。因此,必须灵活调度运力,搞好各个运输环节的衔接,提高运输效率。

(二) 运输方式要综合化。根据各种运输工具的不同特点以及各种需要的不同条件和要求,扬长避短,适应军事交通运输保障各种复杂的情况变化,确保完成各项运输任务。一要实施陆地、水上、空中三位一体的运输保障。运输联合指挥机构必须根据运输任务、地形特点、气象条件,充分发挥不同运力的长处,实施多路、多方式的综合性运输。条件允许时,尽量使用公路直达运输;在陆地运力不足时,利用内河运输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地方商船、渔船、民间运输船的潜力组织船艇运输;对兵员、物资实施远程快速输送时,要以铁路输送为主或组织民航飞机、直升机等实施空中运输。二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输方式。兵员动员期间人员高度分散,要求快速集中,大量物资装备需从四面八方补充,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运输方式,尽量减少中转环节,避免车辆频繁调动。兵员从所在单位及区(县)到预定出发地或登船、登机换乘点,可采用接力运输方式,人员从出发地点到预定战场以及物资、装备的补充应尽量采取直达运输的方式。

(三) 运输力量要弹性化。运输保障力量应保持充足的后劲,以满足未来战争对军事交通运输保障可持续、不间断的要求。一要分期分批征集使用运力。应急动员期间,为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可直接运用部队集中掌握的应急运输保障力量,以最快的速度保证兵员、物资的补充。军事交通运输保障过程中,可运用各县、区建立的应急运输保障力量,并从公路局、铁路局、航空公司及大型企业征用平时列入征集对象的运输力量以及社会各界的运输力量,确保运输力量源源不断。二要掌握强有力的预备运力。未来军事交通运输保障情况瞬息万变,兵员的需求、物资的补充、运输的方向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必须掌握技术性能好、多功能的强大运输预备力量,确保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猜你喜欢
运力军事物资
被偷的救援物资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0
梅炭运力为何紧张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3
救援物资
一排11人
航空知识(2015年6期)2015-07-13 16:51:12
PKPM物资管理系统应用实践
全球集装箱船运力发展趋势
集装箱化(2012年4期)2012-07-10 11:43:07
军事幽默:局
军事文摘(2009年9期)2009-07-30 09:40:44
军事
军事幽默
军事文摘(2009年5期)2009-06-30 0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