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大学教授 徐 焰 少将
解放军制胜之道18 扫除危害勘界的国民党残军
国防大学教授 徐 焰 少将
③
④
⑤
① 1960年1月,周恩来总理与缅甸总理奈温在中缅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签字仪式上
② 1960年4月,周恩来和陈毅访问缅甸 ③ 1953年11月,国民党军士兵在缅甸 ④ 缴获的国民党残军物资 ⑤ 国民党残军撤离缅甸
出境作战,以缅甸境内20公里为双方作战区的分界线,并将这条作战界线称为“红线”;“红线”缅甸一侧的作战任务由缅甸国防军担负;双方对这次解放军出境作战不予公开。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非常关注解放军进入缅甸作战,周恩来、陈毅、贺龙、聂荣臻等对作战、政策、外事等问题多次作指示,由于解放军是出境到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作战,对方境内又有缅甸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虽然双方的边界已经划定,缅甸政府难免会对中国军队入境有种种顾虑。为此,中共中央向参战部队严格规定了“客随主便”的原则要求,来、去、进、止,均听从缅方意见,并为作战确定了“四不”原则,即:严守不越线(“红线”)作战,不干涉缅甸内部事务,不进行政治宣传,不要求缅甸供应物资。
出境作战的解放军部队,包括第十三军、第十四军各一部,及云南军区的3个边防团,参战总兵力近1万人。
1960年11月22日,解放军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出境攻击,打击目标为边境对面纵深20公里内的国民党残军,共22个据点,约800人。这一行动大大出乎国民党残军意料。边境第一线的残军据点多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被我歼灭。但越界行动开始后,解放军部队遇到复杂地形的困扰,在道路不明、高树遮天蔽日、藤葛纵横缠绕的密林中前进时,有一些单位延误了时间,未能到达指定位置,致据点内的国民党军向缅甸境内纵深狂逃。
解放军各部队随即展开追击。国民党残军自知无力抵抗,便化整为零,向丛林中分散隐蔽潜逃。另外,国民党军发现了中缅双方划分的“红线”,知道了解放军作战有一定界限,遂拼命向“红线”缅方一侧逃跑。
至1961年1月20日,第一阶段攻势结束,在近两个月作战中,解放军共歼灭缅境内国民党残军467人,战果不尽理想。作战中,出境解放军严守“四不”要求,将缴获的武器弹药、金银财宝和大批鸦片、海洛因等毒品都交给缅甸方面处理。这些实际行动,增加了缅甸政府对中国入境部队的信任。
我第一阶段攻势末期,国民党残军感到缅甸军力较弱,遂确定了“避中击缅”的方针,对缅军顽强抵抗,伺机展开反攻,甚至还逼近了景孟公路。鉴于形势吃紧,缅甸政府向中国提出,希望中国人民解放军越过原来划定的界限攻击。中国政府随即表示同意。
根据中缅双方的议定,解放军第二阶段的攻击作战范围更广,不再受“红线”的限制,攻击目标是摧毁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总部。
自1961年1月25日开始,解放军以4个团的兵力隐蔽行动,沿着300公里正面向纵深100公里的缅甸东北角地区分路疾进。因缅甸东北一带是热带山岳丛林地形,山险坡陡,草高林密,荆藤交织,炎热潮湿,阴雨连绵,解放军参战各部队对这种条件很不适应;加上国民党残军早就严加防备,作战并未达成突然性。
发现解放军全面展开攻击后,1月25日当晚,柳元麟即率直属部队渡过湄公河窜入老挝境内,其余国民党残军也相继向老挝、泰国境内奔逃。
1月26日,解放军攻占了柳元麟总部所在地孟白了,摧毁其经营十余年的基地,虽未能捕捉到残军主力,只在追击中歼灭了一小部分后卫之敌,但缴获了包括美国运送来的供应品在内的大量屯集物资。
缅甸境内的国民党残军逃走后,勘界警卫作战任务完成,解放军入缅部队于1961年2月9日全部撤回国内。
(本栏责任编辑:何 荷 图片来源:本刊资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