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苗宏
台海两岸构建军事互信机制研究
周华苗宏
当前,台海两岸关系已进入历史性的机遇期,应逐步构建军事互信机制,以使两岸和平关系制度化。本文首先回顾了两岸构建军事互信机制的思路和倡议;其次,探讨两岸构建军事互信的主要障碍,进而提出化解分歧的想法;最后,提出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可操作措施,包括授权民间智库预先铺路、军事院校之间的交流、成立军事互信专职小组、相互交换军事书籍、建立联合救灾演习机制、共同合作编撰军史以及建立军演主动通报机制等。
军事互信机制;一中原则;九二共识
“军事互信机制”系采取单边、双边或多边,正式或非正式等沟通方式,以解决敌对国家或政治军事集团之间因军事或政治上的认知差异而可能产生的军事冲突。透过军事透明化、信息互换、热线建立等方式使敌对双方或各方避免因误判而导致战争,迄今已有许多成功案例。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两岸在经贸、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成果斐然,但在双方共同关切的军事安全领域进展却相当谨慎、缓慢。除去军事安全议题的高敏感性与复杂性因素之外,两岸尚未对军事互信机制形成系统、明确、一致的认识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文拟对两岸构建军事互信机制的思路和倡议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两岸构建军事互信的主要障碍,进而提出化解分歧的想法,最后提出推动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可操作措施。
两岸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军事对峙时期,双方虽然存有强烈敌意,但基于不愿意打不预期战争,仍有某些独特的安排,应可视为某种程度的军事 “互信”。虽然这些特殊安排属于单边措施,但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两岸军事互信的 “默契”。在大陆方面,有 “单打双不打”的停火安排,不在春节期间动武的宣示,战机不飞越台海中线,以及不干扰金门、马祖的军事补给。在台湾方面,则有不制造核武,陆战队或空降部队不部署于金门、马祖的声明。
(一)大陆方面对两岸构建军事互信机制的思路
2004年以前,关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问题,大陆方面领导人在两岸和平统一的相关谈话中均有论述,展现出良好愿望和真正诚意,虽未明确提出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但大陆一直都强调沟通、交往和相互信任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重要性。1995年 “江八点”在谈到两岸和平统一谈判时,第一步就是双方就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①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85-93页。2004年,中共中央台办和国务院台办于5月17日授权发表 “五·一七声明”,声明提出 “恢复两岸对话与谈判,平等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共同构造两岸和平稳定发展的框架,”②当前两岸关系问题发表声明,《人民日报》,2004年5月17日。这是大陆方面首次正式提出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问题。2005年3月,胡锦涛主席就两岸关系发展发表 “四点意见”,其中第一点即呼吁 “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和建立军事互信。”③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四点意见,《统一论坛》,2005年第2期,第2-3页。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共同发表了 “北京宣言”,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也被纳入了 “胡连五点共识”之中,即 “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建构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架构,包括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避免两岸军事冲突”。④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新闻局编:《两岸关系和平统一——2005年重要谈话和文章选编》,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第135页.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题为 “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讲话,提出 “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⑤胡锦涛: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两岸关系》,2009年第1期,第4-7页。。2010年7月,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耿雁生表示:“为了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方面的一些顾虑,两岸可以就军事问题适时进行一些接触和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按照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⑥国防部.两岸可循序渐进推进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建立 [EB/OL].(2010-7-30).http://ne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100730/16053793.htm l.,有关两岸军事部署的问题, “可以在两岸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时候进行讨论”⑦国防部回应撤除对台导弹议题:建立军事互信时讨论 [EB/OL].(2010-7-30).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0_07/30/1861537_0.shtm l.,首次表明可就撤除对台导弹问题进行商谈。2011年3月31日,大陆发表 《2010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首次正式提出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指出: “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海峡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问题,以利于共同采取进一步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的措施”。⑧两岸可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 [EB/OL].(2011-4-1).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1-04/01/content_7112733.htm.此举是军方积极推动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正式表态,意义非凡。
在台湾政党轮替制度化的背景下,大陆对台政策在 “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日趋务实与灵活。有关建立台海两岸军事互信机制问题的表述,由 “平等协商,正式结束敌对状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 (“五·一七声明”),转变为 “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胡锦涛),换句话说,即由“一步到位”转变到 “循序渐进”,使两岸在这一敏感问题的处理方式上达成了共识。
(二)台湾方面对两岸构建军事互信机制的倡议
在李登辉时期,台湾军政官员和反对党 (民进党)有关人士都有不少建立台海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意见和构想。1995年7月到1998年3月,台军 “参谋本部”曾就 “信心建立措施”进行过专题研究,该研究报告对两岸的军事布局提出了建议:“解放军将部署在台海当面的南京军区第一线主力部队向后撤移三百公里;我方则将驻守金门、马祖外岛重兵撤往澎湖及台湾本岛”⑨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路迢遥,《中国时报》(台湾),2000年第6期,第25页。1997年台湾的 “中华搜救协会”与中国的 “海上搜救中心”设立非军事热线,以执行台湾海峡的海上救援。1998年“行政院”副院长萧万长曾公开表示为避免因误判引发战争,两岸应交换军演信息,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之后, “陆委会”主任张京育呼吁中国应认真考虑台湾所提出的军事互信机制的建议,包括国防预算透明化、终止两岸军事对峙状态、互不以对方为军演目标等。
2000年民进党执政后,陈水扁政府出于掩盖其追求 “台独”的政治需要,也在军事互信问题上大做文章。陈水扁曾于2000年12港媒:从台军高层调整看两岸军事互信谈判可期[EB/OL].(2009-10-10).http://news.ifeng.com/taiwan/4/200910/1010_354_1381156.shtml.月15日接见美国学者时表示,为避免因彼此隔阂导致对军事信息的误解与误判,两岸有必要建立军事互信机制。⑩王高成: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与美中台三边关系,《战略与评估》,2010年第1卷第4期,第7页。在2002年 “国防报告书”中,呼吁两岸在不拘形式、不预设立场、相互尊重情形下,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建议性措施包括宣示、透明、沟通、海上安全、限制性、查证等六种。2004年版的 “国防报告书”强调指出, “预防战争”为现阶段 “国防政策”首要的基本目标。鉴此,推动区域安全合作,促使两岸军事透明化,并全力支持政府,透过安全对话与交流,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以追求台海和平,成为台湾军方的重要政策目标。2004年版 “国防报告书”详细阐述了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施行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提出了三阶段建立机制的主张,即进程阶段 “互通善意、存异求同”;中程阶段 “建立规范、稳固互信”;远程阶段 “终止敌对、确保和平”。11李鹏著:《台海安全考察》,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165页。
2008年马英九领导的国民党在台湾重新取得 “政权”,两岸关系走上正轨,也为台海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打开了机遇大门。马英九上任伊始,为配合其两岸和平友好发展的两岸关系,防务部门即开始对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且 “着手修订 ‘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政策纲领草案”; “同步展开相关人才培训工作”。122008年5月30日,台湾 “行政院长”刘兆玄在 “施政报告”中就提出“协商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及签署和平协议,让台海成为和平、稳定的区域”。13杨东宇:构建海峡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前景初探,《学理论》,2008年第24期,第46-47页。6月3日,台湾 “国防部长”陈肇敏在 “立法院”进行施政总质询,他针对国民党立委丁守中询问时指出: “国防部初期将公布国防报告书、预先公告演习活动、保证不率先攻击、尊重核武五不政策、公布海峡行为准则”。14军事互信机制,我已有谈判准备,《中国时报》(台湾),2008年第6期,第4页。总的来看,马英九主政后,承认两岸双方存在关于 “一个中国”的 “九二共识”,两岸政治互信增强,马当局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认知和目的较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已有很大改善,对机制的探讨更着眼于当下的两岸关系现状,较为实际。然而,总观马英九有关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发言,可以发现其态度前后有些许变化。在执政初期,马英九多次表示希望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让双方更有安全感,并以此创造有利于和平协议签署的谈判。但是,自2009年开始他即表示建立机制的时机并不成熟,且大陆须先撤除对台导弹,才能展开相关的谈判。2013年3月13日台 “国防部”公布 《4年期国防总检讨》,其中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篇幅较前一次的版本缩短,台 “国防部”官员表示,两岸在 “政治互信基础薄弱”前提下,不宜躁进推动军事互信,因而采取保守态度。15台未来4年防务方向:两岸军事互信篇幅减少[EB/OL].(2013-3-14).http://shizheng.xilu.com/20130314/news_906_334432.html.总体来说,台湾当局对台海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态度是其两岸和解政策和军事战略的具体体现,整体而言是积极的。
政治互信不足仍是两岸建构军事互信机制的主要障碍,此外,两岸对军事互信机制本身的认知差异以及美日因素也不容忽视,现分述如下:
(一) “一个中国”VS“一中各表”
大陆方面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根本前提,在此原则下任何问题都可通过协商解决。换句话说,离开 “一个中国”的政治定位,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就无从谈起。而台湾方面侧重的是军事互信机制的功能性,主张在“九二共识”框架下解决军事互信问题。马英九上任后,基于岛内主流民意确立 “不统、不独、不武”的 “三不”方针,又以 “宪法一中”为据,将两岸关系定位在“一种特别的关系,而不是国与国的关系”上,16江新凤:《世界军事发展年度报告(2009)》,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6页。其两岸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最大限度地确保台湾自主性和维护台海和平的底线之间寻找空间”,17杨立宪:马英九就任党主席后的两岸关系言论意图解读,《中国评论》,2010(7):4-7.而提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目的就在于确保这一政策目标的实现。换句话说,台湾当局并不希望将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同大陆所主张的 “一中”内涵联系在一起,主张在 “九二共识”或者说 “一中各表”下探讨解决这个问题。正像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丁树范所指出的,台湾方面只是希望通过机制的安排和建立,发展 “没有意外的”两岸行为准则,从而确保台湾的真正安全。这是因为在主流民意支持维持现状的目前阶段,马英九倘若接受大陆方面的主张,将面临 “出卖台湾”而不是 “保护台湾”的批判和攻击,有可能危及国民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即便马英九内心倾向接受,在执政党内部恐怕也难以通过。何况马英九的一贯立场是承认 “九二共识”,但强调 “一中各表”、 “中华民国是主权独立国家”。对大陆而言,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目的,不仅在于维持和平稳定,最终目的仍在于促成两岸统一,强调必须在 “一个中国”的原则下进行。然而,台湾当局对于两岸关系主要以 “九二共识”下的 “一中各表”定位,与大陆所主张的 “一中原则”相异。所以,两岸在 “九二共识”关于一个中国的解读上的分歧,是建立台海两岸军事互信机制所面临的最大现实障碍。能否克服这一障碍,考验着两岸执政者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远见,而这种智慧和远见本身就是互信与信心的最好体现。
(二)两岸对军事互信机制的认知差异
胡锦涛在 “胡六点”以 “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取代 “军事互信机制”。首先,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范围较军事互信机制更加广泛。 “军事”指涉武力运用,“安全”的范围除军事安全之外,亦包括非传统安全。其次,大陆学者强调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政治意涵。从国际观点来看,军事互信机制是指国与国之间为避免军事误判及冲突而建立的预防机制。台湾习惯以军事互信机制概念运用于发展两岸军事安全上,但是大陆认为两岸若欲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一定是 “两岸的特殊军事互动关系安排”,是属于两岸间的事务,不同于国与国间的军事互信机制。18王高成: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与美中台三边关系,《战略与评估》,2010年第1卷第4期,第25-26页。尽管两岸都有构建军事互信机制,以预防潜在军事摩擦,确保台海和平稳定的客观需要与主观认知,但是双方在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意图上仍有差异。大陆希望通过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能够累积两岸政治互信,推进两岸和解,以迈向两岸最终和平统一。台湾方面希望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藉此达成确保安全,以及消除大陆武力攻台。显然双方在军事互信的意图上仍存有落差。由于两岸当局对军事互信机制的认知存在差异,双方在军事互信机制问题上不断喊话,制造舆论,却未见有更多的实际行动。
(三)美日因素
1.美国因素
美国不希望两岸发生冲突或战争,同时又不希望两岸走得太近,最好两岸能维持分离现状以便其牟利。台海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具有两方面的潜在影响:一方面,机制的建立仅仅是军事领域的避免两岸误判,防止潜在危机升级,维持台海现状;另一方面,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 “政治外溢”作用,军事领域取得的互信可能向政治领域延伸,进而促进两岸政治统合的发展,改变两岸现有地缘战略格局。由于两岸建构军事互信机制,将有利于降低两岸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奥巴马政府对于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抱持正面态度。例如,2009年9月24日美国副国务卿史坦伯格在华府智库 “新美国安全中心”演讲时表示,两岸若能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代表两岸关系的稳定。美国在口头上表示欢迎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正是基于第一点,认为该机制不会影响两岸现状。但同时,对于第二点美国表示担忧,欲通过美台军售、美台安全合作,甚至美台准军事同盟的建立来影响台海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 “政治外溢”效用。
纵观美国三十多年对台出售武器详单,可以看出,美国售台的不仅有硬件的武器装备,还有软件的军事运作系统。美国控制着台湾的军事命脉,借此增强对台湾政治领域的影响力。美台间 “与台湾关系法”的存在,加之中美间实力对比在短期内的无法改变,决定了美国对台军售必然长期影响两岸关系,成为影响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一种变量。美国在对台军售,提升台湾军事硬件质量的同时也注重美台在软件方面的合作,具体体现为信息资讯的及时连接、美国培训台湾军队、美台情报合作等。美国利用武器装备和军事合作,交织成一张紧密的军事网,将台湾牢牢地包裹在其中。如果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势必要打破美台间已经存在的军事合作机制,这对大陆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美国在台湾内部设置了一道又一道关卡,阻碍两岸军事互信的建立。若两岸发展到军事的合作,美方恐持反对态度。首先,军事基地的互访、重要武器的展示、军事情报交换,甚至联合举行军事演习等,美方将担心对台军售武器,以及共享的敏感军事情报,将可能会流漏给大陆。其次,两岸进行军事联合演习,将形成 “准军事同盟”的关系,台湾将脱离美国的影响,而整合入大陆的势力范围。最后,两岸连手在南海与东海护卫所共同宣称的领土主权,也抵触美国的战略利益。因此,美国对于两岸的军事互信机制发展,目前应仅乐见两岸维护台海的稳定和平,而不愿见到扩及更深的军事合作。
两岸一旦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其外溢的政治效用可能会推动两岸加速走向统合,从而颠覆战后美国构筑的西太平洋战略格局。这不是美国愿意看到的结果,至少在可预见的一个时期里如此。因此,美国希望能够 “主导”台海局势的发展。在中美战略互信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美国既不希望看到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削弱它在本地区的影响力,更不希望看到两岸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走向政治统合。
2.日本因素
与美国的表现相比,日本在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问题上鲜少表示明确态度。因为历史问题,中日之间的关系一直比较敏感,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引起两国国内的连锁反应。中国人民对台湾问题民族情感强烈,且涉及的又是敏感的军事问题,日本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问题一旦表现积极,可能会引发中国国内的反感,挑动中国大陆的敏感神经,对日益依赖的中日正常关系存在危害,因此,日本轻易不会触动该话题。
但是,日本对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存在担忧和更深层次的考虑。日本一直将台湾海峡视为其 “海上生命线”,两岸如果在军事、政治互信领域取得进展,日本担心会危及对其至关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并使它在解决中、日岛屿争端问题时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可能会波及其对琉球的统治。这也就是为什么台湾右翼政客要一再告诫马英九在两岸关系问题上要 “坚守原则立场”, “与中国大陆划清基本界限,除了经贸往来,不碰统一问题”的原因。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对两岸改善关系持欢迎立场,但对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问题尚未有明确的态度,这也间接地反映出其对机制建立所带来影响的担忧。
总之,无论美国还是日本,两国都是影响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影响和阻碍作用不可小觑。同时,美日同盟的联合力量及美日台 “准军事同盟”的趋见成形,都为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增添了变数。甚至可以预见,即使两岸完成了机制建立的初期准备,即就避免台海发生冲突建立起某种措施,但若深入下去直至最终建立机制仍有一定困难。当然,随着中国力量的不断变强,及东亚地区局势和大国关系的变化,促进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建立的积极因素日益凸显出来,未来两岸在 “九二共识”基础上,若能善加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对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具有深远意义。
当前两岸关系已进入历史性的机遇期,应有效把握两岸历史难得的机遇期。目前,两岸仍无法展开直接的、实质性的军方交流。为此,推动建立两岸军事互信机制,宜遵循 “先易后难”、 “先功能性后政治性”原则,两岸无需执着于既有的军事互信机制理论架构,可以从军事安全领域的非敏感性事务的交流合作上寻求突破,从最大的善意出发,逐步建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
(一)授权民间智库预先铺路
两岸军方因长期对峙,难免互相存有戒心,这是建构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阻碍。有鉴于此,两岸当局可先行通过授权的民间国防智库 (退休将校与学者专家),建立意见交换与观念磨合的平台,并进行功能性议题的探讨。待双方智库逐步达成共识后,军方代表则可正式上场,而民间智库则可提供相关谈判所需的信息。
(二)军事院校之间的交流
两岸为进一步消弭彼此的不信任,双边军事院校可进行交流,尤其可相互邀请军事院校教师进行演讲和参加座谈会。两岸军事院校也可举办两岸或国际的学术研讨会,以增进相互了解。未来两岸关系若能进一步改善,也可进行双边军校学员交流,除相互了解彼此军队文化、军事学习课程以及战略思维之外,还可以建立和增进两军的情感。
(三)两岸成立军事互信专职小组
随着两岸军事与安全的交流合作日渐展开,两军为深化推动军事互信机制,可成立两岸军事互信专职小组 (类似海基会与海协会之功能)。专职小组人员可由军方与学界人士组成,作为两岸推动军事互信机制的协调与办事机构。
(四)两军相互交换军事书籍
鉴于两岸军方具有参考价值的军事书籍多列为限阅,双方难以窥探彼此的建军思维,导致相互猜忌日深。为此,两军可先从交换军内书刊,进而互换军事教材。除可培养两岸军人的军事素质外,还对了解对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情况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彼此军事书刊的交换,将可增加两军的相互透明度,为建构军事互信机制奠定良好基础。
(五)建立联合救灾演习机制
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导致近年各地天灾不断,已造成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重大损失。另外,开放三通后,两岸交流日益频密,各种海难与空难亦将随之增多。基于两岸军队已累积相当的救灾与防护经验,两军可建立联合救灾机制,初期主要以相互交流与见学为主,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稳固后,除可推进两军举行联合救灾演习之外,还可相互支援救灾行动。
(六)两岸共同合作编撰军史
两岸军队因曾经历过相同战史,为还原历史真相,两岸相关军事学会、军事研究机构以及军事历史学家可合作编撰有关对日抗战史实、抗战名将英勇事迹以及国共战争过程等。两岸通过共同参与对史实编撰的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培养两军之间的认同与关系,以为双方建构军事互信机制预先铺路。
(七)建立军演主动通告机制
部队演训旨在提升部队战斗力与人员素质,但是两岸因长期将对方作为假想敌,遂将对方所有的军事演习均视为针对性的敌对行为。为消除彼此之间的误判与敌意,两军可建立军演主动通告机制,通过一定的渠道告知军演信息,除增加两岸军事行动的透明度外,也可强化彼此的互信。
基于两岸关系的走向,和平发展应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双边关系的改善时间尚短,并且彼此之间仍有许多歧见。因此,两岸的领导人应站在更高的战略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以智慧与耐心,持续推进两岸和平与稳定局面。目前,两岸政治、军事等议题尚未启动,未来若双边关系进一步和缓,应可循序渐进、求同存异解决分歧,彼此先行落实 “同”的部分,再来探讨 “异”的部份,以寻求解决之道,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机遇。
[责任编辑:王海]
Constructing the Cross-straitM ilitary M utual TrustM echanism
Zhou Hua1,Miao Hong2
(1.College ofSciences,PolytechnicalUniversity of PLA;2.Departmentof Political Studies,Nanjing Commanding Institute of PLA)
At present,the cross-strait relation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historical opportunities.The two sides should gradually build upm ilitarymutual trustmechanism to institutionalize cross-strait peaceful relationship.This paper first reviews the ideas and initiativesofbuilding cross-straitm ilitarymutual trustmechanism;itdiscusses theexisting obstacles in building themutual trustmechanism;it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resolve the differences.The paper finally proposes some operationalmeasures to promote cross-strait m ilitary mutual trust mechanism,including licensing civil think tanks in advance to pave the way of exchange between m ilitary academ ies,exchanging m ilitary publications,establishing specificmechanism for jointdisaster reliefexercisesand proactive notification,and so forth.
m ilitary mutual trustmechanism; One China Principle; the 1992 consensus
周华,解放军理工大学理学院政治理论与军队政工研究中心讲师,硕士;苗宏,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系教授,博士。 (211101)
E0-053
A
1674-9065(2014)03-0053-10
2013-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