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腿举起大王旗

2014-01-11 03:02文/赵
读者(乡土人文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蜜汁咸肉金华

文/赵 焰

火腿举起大王旗

文/赵 焰

中国习惯于以淮河为界分南北,如果以饮食来区分,腌咸肉的为北方,腌火腿的为南方;吃咸肉的为北方,吃火腿的为南方。咸肉和火腿,代表着南北文化和习俗的某种风格。火腿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它使得地方饮食文化上了一个层次,有一种质的飞跃。在我看来,火腿出现之前,南北的饮食质量不分伯仲,火腿出现后,南方的烹饪一下子有了大王旗,南北的饮食明显地就拉开了档次。

火腿传说起源于宋代。南宋时抗金名将宗泽有一次打败金兵后,回家乡探亲。老家金华的老百姓听说宗泽回乡,自发地送来很多新鲜猪腿肉以表慰问。宗泽哪里吃得掉堆积如山的猪腿呢,就想把鲜肉带回开封犒劳将士。因为金华距开封路途遥远,那些猪腿肉很难保鲜运到中原,宗泽便派人准备了数只大船,把猪腿肉放入船舱中,在肉上撒上大量盐和香料以防腐。船只到了开封,将士们在吃了如此美味的猪腿之后,一个个欢呼雀跃。消息很快传到宗泽的老家,自此之后,金华一带的百姓便开始有意识地尝试着腌制猪腿了。他们将香料、粗盐抹在新鲜猪腿上,先腌制,后晾晒,结果做出来的猪肉颜色红润,外形美观,蒸、煮、炒起来也特别鲜美,味道远胜新鲜的猪腿。火腿就这样诞生了,宗泽也被视为火腿的开山祖师。新火腿店开张,事先总要在店堂前挂上一幅宗泽的画像,摆上祭祀的供品,以求生意兴隆。很快,制作火腿的风气和习惯由金华传至附近的义乌、盘安、东阳一带,他们把当地的火腿卖到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杭州湾一带。人们在品尝了这种带有提升意味的猪肉之后,一个个变得欲罢不能,火腿也开始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各地方菜系,成为其中的主力和干将。清朝袁枚所著《随园食单》,里面素菜荤烧的,十有八九都要放火腿,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一带的饮食习惯。很难想象,淮扬菜系包括本帮菜、杭帮菜,要是没有火腿会是什么样子。

徽州的风俗和浙西南相近,徽州的火腿同样久负盛名。徽州农村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那是指火腿的制作一般都是在严寒的冬天进行。山坳里的人家杀猪准备过年之时,会留下猪的后腿,除去残毛、脂肪等,然后将粗盐、茴香、花椒等和在一起,码在猪腿的外部。火腿制作的关键在于发酵熟化:将猪腿放入大缸,缸底用木架架空,这样,大盐行卤后的汁水会流到缸底而不致渗到肉中影响肉的品质,随后,在猪腿上面压上大麻石。八到十周后,移出大麻石,拿出猪腿再加盐一次,分量要比第一次用盐减半;过十天后,再补一次盐。一个月后,当猪腿变得坚硬结实、颜色由暗红转为鲜红时,表明已腌好。这时应是春意盎然之时,人们会选择一个阳光灿烂的大晴天,将腌好的猪腿一只只取出,放在大木盆中,用河水或者井水浸泡个把小时,轻轻地洗去上面的盐卤、杂质,然后悬挂在院落里的竹竿上,一直晒到猪腿表皮干爽,毛孔也封闭。然后,便将火腿收进屋里,吊挂于室内通风良好的地方。夏季温度较高,不过徽州的老宅里却阴凉得很,山风穿堂而过,滋润着堂前高悬的火腿。火腿就这样被清风明月滋润着,一点点变幻,一点点增色也增味,就像一个古老的故事,在不断的口舌相传中变成不朽的童话。等到肉面逐渐长出绿、白、黑和黄色霉菌时,意味着发酵完成,一只真正的火腿诞生了。一只火腿从开始制作到最终完成,一般至少需要一年时间。当然,火腿最是陈年香,如果一只火腿能远离尘世,特立独行地高悬于梁上超过三年,那么,等到再打开时,这就不是一只简单的火腿了,它甚至可以说是“酒”,由肉质变质、幻化而成的“美酒”。

有一道名菜“蜜汁火方”,算是火腿制作中的经典:选火腿的精华部分,切成方块,去掉肥肉和皮,横三刀竖四刀,切成十二等份的骨牌状,肉断皮不断,下面放入洗好的大干贝;置汤碗中加水、黄酒、冰糖,反复蒸制数小时,中间还要去掉两次汤水;待火腿蒸至八成熟时,将备用的蜜汁浇上火腿,再蒸十分钟后出锅,佐以莲子、青梅、樱桃等勾芡,浇于火腿之下—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经典菜肴“蜜汁火方”就做成了。这一道菜的特点是色彩艳丽、醇香扑鼻、入口酥烂、甜咸鲜美。1926年,梁实秋曾在南京“北万全”品尝过此菜,隔了半个世纪,梁实秋仍在台北对其念念不忘,回味这一道佳肴“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埋怨台湾火腿“一味死咸”。

北方人总是不太懂怎么吃火腿,他们不能理解火腿“幻变”的美妙,只是把腌制火腿当作贮藏肉的一种方式,吃起来也如吃咸肉一般。其实咸肉哪里能跟火腿相比呢?火腿在经过发酵之后,它与肉的关系,更像葡萄酒与葡萄的关系、酒与粮食的关系,或者是妖精和女人的关系。用一个并不恰当的比喻来说,火腿就像是传奇,而咸肉更像是无聊的现实,或者干巴巴的历史。

猜你喜欢
蜜汁咸肉金华
蜜汁鲜百合
蜜汁自信等
金华特色小吃
文怡拿手菜:扁尖枸杞鸭腿汤
安国路的咸肉菜饭
蜜汁青春颜
银胡子爷爷的画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小时候作死被揍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