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义达 邱家儒 陈建魁
曹姓百家姓之
文/袁义达 邱家儒 陈建魁
曹操像
曹锟
曹姓在中国100个大姓中排名第27位,川甘地区和中原是曹姓比较集中的地区。当今曹姓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59%,总人口数730余万。
曹姓起源主要有两大支系:高阳氏和姬姓。
第一支为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姓曹。曹姓部落起初居于陕西周至的曹地,因曹地盛产枣子,部落又把枣作为重要的食物来源,所以,奉枣为氏族的图腾。枣是曹姓人原始氏族的徽记,后成为姓,曹姓部落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后来曹姓人东迁至河南灵宝东的曹阳。夏至商初,曹姓人一直居于曹阳。曹与夏为同族,商灭夏后,曹与商对抗,成为方国,称曹方。商朝初,曹方遭商的征伐,曹姓人东迁至河南滑县东的漕邑。商王盘庚迁都殷,史称殷商,殷即今河南安阳。因漕邑接近商的都城,曹姓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商末国被灭,子孙以国为氏。陆终后裔的曹氏历史至少有4000年。后来,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
据说,商灭曹后,一支曹姓人南下,渡过台湾海峡进入台湾,成为今天台湾原住居中曹部落的先民。居于河南西部灵宝的曹姓人,商初遭讨伐后,其中一支经河西走廊西迁至新疆,在甘肃祁连山之北建立了战国时的“昭武九姓”之一曹国。汉初,因匈奴的压迫,曹姓人被迫西迁中亚,在阿姆河一带再建曹国,与中亚人混居,形成隋唐时期西域著名的“昭武九姓”之一。
第二支出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少弟叔振铎于曹,建都陶邱,即今山东定陶县北。到战国后期,公元前487年,宋景公灭了姬姓曹国,子孙遂以国为氏。姬姓曹氏的历史也有3000多年。
我国的曹姓人同其他姓氏一样,不断与其他民族混居、融合。西域昭武九姓的曹国,为战国后期曹姓人后裔西迁中亚后与当地人混居的后代。到隋唐时,西域的曹国人进入中国后仍以曹为姓,并加入汉人的集体中。外族融入曹姓的主要事件有:西汉匈奴族的曹部落的归顺,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奥敦氏族,西夏党项人中的曹姓,清朝满洲八旗的索佳氏、索绰络氏、鄂托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曹。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被同化为汉族。
另外,东汉末由夏侯姓改的曹姓是曹姓中的重要组成,曹操是这支血脉的后裔,其后代十分繁荣昌盛,形成了著名郡望“谯国曹姓”。
先秦时期,曹姓人主要活动在甘肃、山东和江苏北部。西汉时期,曹姓人已广布于北方及安徽等地,其中出自姬姓的邾国曹氏,后人多居于谯郡,汉相曹参即属此支。这时,曹姓人在今天的山东、安徽、河南、江苏北部等地分布最为集中,以致后来曹姓家族的主要郡望均分布于这些地区。东汉时,已有曹姓移居浙江、安徽等地。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及东晋战乱中,曹姓人被迫大迁徙。今安徽省青阳县墩头曹姓就是三国时曹爽的后人,据《墩头曹氏宗谱》载,曹彦在任官后的第二年(321年)为避战乱,率家眷1300多人渡江南下,居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后又从京口四散迁徙,迁往陕西、河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分居18处。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奉命入闽,曹姓也是迁入福建的数十个姓氏之一。唐末黄巢起义时,河南固始曹氏又有一批人迁徙到福建,并从福建大规模南迁江南。南宋在金人大举南侵下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北宋开国宰相曹彬在朝为官的后代子孙有4支18房也随南宋王朝南迁。明清时期,福建曹氏部分移居台湾。现在,台湾的南投、彰化和台北三县是曹姓最多的地区。据台湾省1978年的统计,在当地100个大姓中,曹姓排第58名。
曹姓的历代著名人物有:商纣王左师曹触龙;战国鲁国武士曹沫;西汉丞相曹参;三国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魏大将军曹仁,魏诗人曹植,吴画家曹不兴;北朝北齐画家曹仲达;宋朝名将曹彬;元朝画家曹知白;明朝文学家曹学佺,画家曹霸,学者曹端;清朝军机大臣曹振镛,小说家曹雪芹,文学家曹寅;民国直系军阀首领、大总统曹锟,戏剧音乐家曹知白;当代铁道电气化专家曹建猷,翻译家曹靖华,心理学家曹日昌,生物化学家曹天钦,化学工程学家曹本熹。
安阳曹操墓(安阳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位于临漳县)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阳,灵柩运到邺城(今临漳县境内邺北城,在安阳市北18公里处),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坐西向东,全长近60米。墓室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处为22米,西面较窄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封门墙、甫道、前后主室和4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棺椁残痕,其中后室一个,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为木棺。与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说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还有两个陪葬女人。
仿山曹国贵族墓群位于山东省定陶县城北6公里处,西距菏泽至商丘公路约1.5公里。墓群分东西两山,系周代(约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21年)曹国国君墓地,因其突兀如山,故名。东山高约12米,东西宽90米,南北长340米,中间跨越50米的深谷,即至西山;西山高约4米,东西宽54米,南北长140米。两山共占地约3.8万平方米。堌堆之高大,工程之宏伟,在菏泽地区首屈一指。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乃自周武王之弟曹国国君曹叔振铎至伯阳二十五代墓葬地。
东阿曹植墓位于山东省东阿县城南20公里处的鱼山西麓,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操第三子曹植的墓冢。曹植墓始建于魏太和七年(233年),1981年
曹靖华
曹建猷
曹天钦
曹靖华和1985年曾先后进行过修葺。墓冢依山而建,以砖石垒筑而成。墓室为前堂后室的砖室墓,前堂面积约17平方米,后室面积约4平方米。墓壁均以青砖错缝平砌而成。前堂后室之间辟有门,并以砖封护。墓内发现有石圭、石璧、青玉璜、玛瑙泡、云母片以及陶器等随葬品共132件。墓前左侧立有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的碑楼一座,碑楼内放置有隋代所立的曹植墓碑,碑通高2.47米,宽1.03米,厚0.21米。碑冠与碑身以整石雕刻,碑文共935字,兼用篆、隶两种书体。1996年11月,曹植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山脚下正白旗村39号,建于1984年。馆舍是一排坐北朝南的清式平房,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馆藏主要是与曹雪芹身世相关的文物、曹雪芹一家与正白旗村有关的文物以及名著《红楼梦》所描述的实物仿制品等。
曹家大院位于山西省太谷县城西南5公里的北汪村。曹家大院是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大院占地1万多平方米,整体布局呈“寿”字形。这座“寿”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个分支的院堂,习惯上根据多福、多寿、多子而称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两部分,东西并排着三个穿堂大院,上面连接着三座三层高楼,内套15个小院,现存房舍277间。整个建筑雕梁画栋,龙楼凤阁鳞次栉比,院中有院,院院相连,布局严谨,其间有精湛的雕工绘画艺术,非常精美,堪称“中华民宅之奇葩”,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2006年5月,曹家大院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栏目协办单位: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
(下期百家姓之董姓 敬请关注)
仿山曹国贵族墓群
东阿曹植墓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
曹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