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曹植的得与失

2017-03-04 21:17彭玮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曹丕曹植曹操

彭玮

摘 要:曹植作为曹操与卞氏的第三个儿子,得到过父亲的宠爱,却因饮酒不节,以致又失去父亲的重用;因屡禁屡犯,得到母亲的庇护,又失去政治地位;因得到了嫂嫂甄氏的真爱,遭到曹丕的猜忌,失去了甄氏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地位;因得到了曹彰与曹彪的手足相惜,成为曹丕的顾忌,以致兄弟、性命、前途尽失;因失去了曹丕的棠棣之华,完成了自己失意文人的转变;曹睿的不信任像那根压死骆驼的稻草,将曹植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四十一岁。

关键词:曹植 父母的宠爱 甄氏的真爱 手足相惜 棠棣之痛 得与失

曹植的一生才华盖世,东晋的谢灵运评其“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但作为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曹植一生风光无限,也有命运多舛。在其四十一年的短暂生命中也始终交织着亘古不变的人生真谛:有得亦有失。

一、父母爱的得与失

曹操给曹植取名的寓意是:种植希望,创建曹魏江山。在曹植的成长过程中,曹操一直关注他的读书状况。对于曹植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赞其“读能思”。因曹操一直坚信“读书悟道方能立长世”,逢大事也每每让曹家兄弟作诗。曹植也不负所望,不仅得到了父亲的诗作中“文以载道,歌以咏志”的文学力量,还让《登台赋》、《七启》、《送应氏》应时而生。曹植随军征战对术略颇有见解,他的治平之策也让曹操很是欣慰。

作为文人,曹植得到了开启新诗篇的辉煌,他的积极端直、意气风发的独特创作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这些让曹植得到了曹丕当时无法企及的荣耀。作为儿子,曹植曾一度是父亲认为“儿中最可定大事者”。虽然曹植醉酒擅闯司马门,但曹操为安抚曹植太子位之失,封其为“万户侯”。曹植凭率真儒雅的性情,文武兼备的全才得到了父亲曹操的宠爱与偏爱。但曹植并没有把这些个性和天赋们磨化为做政治家的谋略,他的政治抱负和远见,被他“饮酒不节”的个性搅乱得没有平台发挥,曹植开始失去父亲的重用。

卞氏对曹植的偏爱,先是在曹植人生前期对其文学、音乐的影响及其个人大事的操持。明达过人的卞氏始终没有干预曹操立嗣的做法。曹植醉酒悖慢监国使者,写《感甄赋》被治罪……这个母亲屡次亲自干预,哀求儿子曹丕免曹植死罪。曹植还因曹彰暴死,未去朝贺曹丕大摆的会节气乐宴而被押进官,又是卞氏苦苦求情,为曹植赢得了七步之内诗一首的自救机会。真是“莪抱根丛生,谓之报娘蒿”,这个慈悲善良的母亲,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庇护儿子的生命。天下人都知道,曹植的郁郁寡欢是因为失去了政治地位。

二、甄氏真爱的得与失

13岁的曹植偶遇并帮助了逃难的甄氏,阴差阳错,甄氏却嫁给了18岁的曹丕。当时曹丕任有官职,年纪尚小的曹植有很长一段时间得以与甄氏经常相处。甄氏的美丽善良厚道,曹植的英气纯真雅量,让他们相互亲近。曹丕更因猜疑曹植与甄氏的清白,下诏赐死甄氏,曹植是无法释怀的。甄氏遗留曹丕《塘上行》里的控诉又是何等的苍白无力!

只有曹植最能读懂甄氏凄艳的美,他也得到了甄氏超出亲情、爱情之外的妙不可言的亲睐。以《浮萍篇》表达着对甄氏的提醒和暗示,隐藏着自己的不祥预感,更以此诗将自己壮志未酬的抱负和对人世间的种种无奈凝在这不言之中,人生苦短,该如何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些不幸?

让世人猜想更丰富的当然是曹植途经洛水有感而發的《感甄赋》(后魏明帝曹睿改为《洛神赋》),文学史上最缱绻的恋情通过这浪漫又梦幻的篇章表达到了极致。怪不得钟嵘有云:“陈思之于文章也,譬如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 奇特的想象、密丽的笔法、整饬的音律、传神的刻画出甄氏更像是曹植的知音,她是个有灵魂的女人,她更需要蓝颜知己,需要那份超越爱情的奇妙情感,所以她也让曹植得到了自己若即若离,快乐而心有灵犀的真爱。这份真爱需要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痛彻心扉的感情总是悲剧收尾。世人在扼腕叹息这千古绝唱时,更能领悟到曹植那深沉的哀怨与报国无门的忧伤。

又有云《洛神》一赋亦是爱君恋阙之词。何焯《义门读书记·文选》卷一:“植既不得于君,因济洛川作为此赋,托辞宓妃以寄心文帝,其亦屈子之志也。”

三、曹彰、曹彪手足情的得与失

曹彰是曹植一母同生的二哥,幼年时,曹彰教曹植习武,曹植教曹彰作文,很投缘。曹植擅闯司马门之后,曹彰为曹植错失太子之位愤懑不已,并鼓励曹植振作。曹彰说“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以此欲让曹植占先机。直至各诸侯进京“会节气”,曹彰暴死。曹植痛惜彰的暴去作《任城王诔并序》。曹植在序文与诔文均说“如何奄忽,命不是与”,“如何奄忽,景命不遐”就是控诉曹丕不顾手足之情的狠毒。

曹植与曹彪被逼不可同行回封地,曹植悲愤地作了《赠白马王彪》赠与曹彪,更流露出兄弟惜别的不舍。悲愤之余,曹植又乐观的以“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与曹彪共勉。这首八十句,四百字的抒情诗无论是在结构上的联合还是在形式上的多样化都给后人的传诵留下了清晰的记忆。

曹丕在位时,不让兄弟参政,不让兄弟多聚几日,且监国使者甚严,这些举措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兄弟间也更加惺惺相惜。特别此时的曹植是失败者,是弱者,处于明显的劣势,无论是因为同情,还是因为亲情,曹植得到曹彰和曹彪的手足相惜和支持都是合情合理的。

四、与曹丕的棠棣之痛

曹植一生终究没有得到曹丕的“棠棣之华”。先是曹植的德才兼备让曹丕忌恨,再是曹丕的“剿而不诛”让自己满足于征服曹植的快感里。

少年的曹丕胸有成竹地解答了曹植之“兄弟情何谓比作棠棣”的疑惑。可在太子之位悬而未决之际,当时作为长子的曹丕,被曹植说成是“辞赋小道”即文学所淹盖,曹丕的妒忌也油然而生。曹植的《七启》是何等的惬意与积极!曹丕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创作了《燕歌行》,这首代表了七言诗独立地位的作品不得不说是曹植的文学光辉逼出来的。由此,曹家兄弟之争的暗流涌动可见一斑。曹植的擅闯司马门直接让曹丕登上了太子之位,可曹植的“万户侯”让曹丕忐忑不已。曹操在樊地告急时对曹植的召唤更让曹丕慌乱,曹植临行前的醉酒不能复王命与曹丕也脱不了关系。曹操对曹植的失望之极正是曹丕胜者得意、曹植败者靡落的残酷写照。

曹丕登上王位后,首先清剿曹植的“党羽”,“诛丁仪,丁廙并其男口”,曹植只能愤懑地以《野田黄雀行》宣泄。接着曹植和曹彰等曹家兄弟一个个开始被发落,并被监控人身自由。曹植也只好呈“缴械投降”之态,写《封鄄城王》等。兄弟的关系终究以曹植《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慨叹表现得伤痕累累。

曹植是曹丕最忌惮的竞争对手,曹丕甚至害怕曹植的文治之才。所以曹丕在为王那一刻,曹植的政治生命就已经死了,他也不是曹丕心中的亲兄弟了。这些遭遇恰恰成就了另一个艺术创作风格的曹植:悲愤而不气馁,无奈而不丧志。这种遇到挫折不放弃,仍然孜孜不倦的追求理想,壮心不已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一代代有志之士。

五、曹睿的不信任加速巨星陨落

曹植初对曹睿为帝很振奋,以为可以实现埋在心底的雄心壮志。面对治理天灾和便民政治,曹植也作文向侄皇帝忠告,如《诰咎文》等。曹睿驾崩的闹剧给自己提了个醒:三皇叔的健在,皇位就有倾覆的可能性。曹植的《当事君行》并没有消除曹睿的顾虑:曹植徙封浚仪。一年后被迁回雍丘的曹植并没有偏安一隅,而是疾书《求自试表》以求挑重担,可曹睿只有口头赞许。曹植渴望领兵出征,曹睿也只是将曹植的《白马篇》发至全军以鼓士气。曹植并不甘心,连上三表,曹睿只回应:精神可嘉。曹植最后一表《请招降江东表》的石沉大海致自己吐完最后一口热血。

可见,曹睿的御术并不逊色其父。母亲甄氏当年的惨死虽然使曹睿对父亲曹丕很长时间耿耿于怀,但他们终究是父子。尽管曹睿的政治治理不如其父,但他还是知道继承与发扬魏权是关系天下的大事。何况在这种大是大非面前,任何人都会站在先父一边,不会让这种权力旁落他手。曹丕父子宁可让异姓掌重权,也不给会带来隐患的曹植一次机会,纵使曹植丹心一片。

后半生命运多舛的曹植在曹丕、曹睿时代的十二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曹植不能得到曹丕的手足情,曹睿的信任,是他的人生与个人政治生涯的悲剧。但他的才华却在整个文学天空熠熠生辉,他的诗风完成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以一个人的能力完成了一个时代的事业。曹植曾经在亲情、情爱的滋润里潇洒脱俗,意气风发,沒有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与太子之位失之交臂而萎靡不振,以其绮丽的艺术风格与独特的艺术构思给后人诠释了更丰富的“建安风骨”。

性格决定命运,曹植的得与不得与其说是命运的冥冥注定,不如说是他的性格使然。特殊时代里的曹植过于注重自我情感的表达与宣泄,不能理性的平衡自己在这个大家族的重要位置,过早的夭折了自己的政治生命,但他又凭借这不受约束的潇洒任性和个人超凡的文学才能映放着无人能及的艺术光环!

参考文献

[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6-28.

[2] 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334-345.

[3] 马泰泉.曹植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095-096,295-299,310-316.

猜你喜欢
曹丕曹植曹操
心动杀人
曹丕组织“驴叫葬礼”
山鸡舞镜
七步诗
三国演义
曹丕的击剑比赛记载
曹睿给曹丕上的一堂亲情课
曹操梦中杀人
曹植辩鹿死谁手(下)
以“哭”占先机的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