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影一定要正能量

2014-01-08 17:59
环球时报 2014-01-08
关键词:贺岁片贺岁华语

本报记者 韦 曦从2009年的《家有喜事》开始,香港笑星黄百鸣的名字就成为华语贺岁喜剧的一块金字招牌。作为香港电影行业的“活化石”,由他编剧的《搭错车》、《最佳拍档》、《何必有我》和《阿郎的故事》将4位男主角送上影帝宝座,其中包括周润发。如今,由黄百鸣与吴君如、曾志伟等港星合作的新片《六福喜事》又将于11日与内地观众见面。在近日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65岁的黄百鸣畅谈起自己心中的“喜剧之道”,以及对港片未来发展的看法。环球时报:即将上映的这部贺岁新片《六福喜事》,和您以往的“喜事系列”定位一样吗?黄百鸣:这个戏主要讲“生孩子”的事,里面包括一些港人时下关心的话题,比如内地人赴港生子、富二代、月嫂、借腹续香火等,以前从没有碰过。2009年我拍完《家有喜事》,一下成了华语片的香港票房冠军,结果引起曾志伟“羡慕嫉妒恨”。第二年他就跟我PK,拍了《72家租客》。这一拼就是4年。今年我把他拉来说,不要在戏外拼了,我们在戏里拼吧。环球时报:听说《六福喜事》被定义为“性喜剧”,去看贺岁电影的可能是一家老小,怎么把握片子尺度?黄百鸣:其实我们是想在鬼马爆笑背后表达严肃的主题。《六福喜事》是讲中国人传统的生育观和现代社会之间的冲突。每个老人家都希望抱孙,但年轻人就不喜欢有孩子。这当中的对立充满笑料,连床戏也走的搞笑路线,镜头并不过分。环球时报:您这么多年来在扮演喜剧人物的同时,作为监制也推出不少有分量的非喜剧作品。对自己的定位以哪个领域为主?黄百鸣:我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眼里的世界都是彩色的,没有灰色。而且我这张脸人家一看就会很开心,适合演喜剧。现在喜剧演员很难找,所以我还是要亲自出演吧。由我监制的电影不一定是喜剧,包括《叶问》、《忠烈杨家将》、《七剑》等。但我要求电影一定是正能量的。比较而言,其实我更喜欢幕后身份。环球时报:香港是华语贺岁喜剧的起源地,贺岁片已有几十年历史。年年都讲一个合家欢的故事,观众会不会看腻?黄百鸣:合家欢电影带来的是吉祥,就像过年给大家发的红包。再比如,每年过年都会嗑瓜子、点鞭炮,你会不会觉得累呢?现在华语贺岁档的影片类型越来越丰富,正剧、动作片甚至悲剧都进来了,观众多点选择也是好事。但悲剧我觉得比较危险,很少人会过年带全家去哭的。环球时报:现在撑起香港喜剧市场的还是吴君如、曾志伟、罗家英等老牌明星。观众对新面孔接受度不高。您怎么看?黄百鸣:喜剧演员真的是很难找。让观众接受更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说你要搞笑,人家就笑。有些演员不搞笑,他走出来人家都笑,所以这个很难。香港喜剧圈需要一步步扎实地培养新人。贺岁片就很锻炼人,因为汇集了很多喜剧前辈在里面。这几年,我把薛凯琪、吴千语放在喜剧路上,让她们多些机会去发挥。薛凯琪去年在《百星酒店》里状态还是紧,今年她就完全放开了。环球时报:内地和香港在贺岁片创作上有什么不一样?黄百鸣:喜剧依赖的文化土壤差异比较大,香港喜剧的内地市场一直以南方为主,特别是在上映粤语电影的地区声誉特别好。很希望香港喜剧能成为内地人了解香港社会的一个窗口,来慢慢接受。所以这次《六福喜事》中的演员绝大部分都是香港艺人。冯小刚的喜剧里有强烈的社会性,对内地观众的口味把握得很准,好多年前我就看过《不见不散》。内地导演中,他是我最欣赏的一位。环球时报:冯小刚最新贺岁片遭到不少影评人的差评,您怎么看?黄百鸣:我不会介意这些。影评人毕竟是一小拨人,电影是拍给大众的。票房更能说明问题。环球时报:业界认为港产片有没落的趋势,您是如何判断的?黄百鸣:香港在上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东方“好莱坞”,但后来市场逐渐萎缩。我觉得自从1997年回归后,香港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了。大家都是中国人,应该不分彼此。2004年开始,内地放开对香港电影的限制,合拍片可以享受跟国产片一样的待遇,这是双赢的局面。在那之前,内地全年票房没有超过10亿,开放当年就达到15亿。现在香港影人北上的越来越多,两地人才在优势上互补,将来的合拍片会越做越好。▲

猜你喜欢
贺岁片贺岁华语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虎年贺岁
电影摄影机
第十四届华语青年电影周在武汉举行
2019贺岁档影片概览
初三看贺岁片
文艺范
更牛的贺岁攻略 新网吧宝曲(中)
对贺岁片“热”的“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