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王月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从2007年5月国务院连续出台五个具体措施开始至今,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我国大部分高校已逐步建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为一体的“帮困又奖优”的奖助体系。全国每年有大约400万大学生和1600万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获得各种形式的资助,平均每100名大学生中就有20多人可以获得资助,90%的中等职业学校一、二年级学生能获得国家资助。每年受益学生达3106.05万人。但随着奖助金额和奖助面积的不断扩大,奖助学金资助体系中存在的一些弊端和问题暴露了出来。对于如何完善评定体系,更好的发挥奖助学金在高校中育德,育志的作用,在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现行大部分高校国家助学金的评定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现行高校助学金的评定流程图
图2 贫困证明可信度调查
在这一看似严密的流程中,存在以下的漏洞和弊端:
在第一步中,民政局开具的贫困证明可能由于调查核实不严密或工作人员责
任心不强等原因,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或者部分学生为了申请贫困建档,人为对家庭人均收入及其家庭困难程度进行夸大上报。图2为我校学生在2011年10月25日到29日,针对三所高校,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3份中,对于贫困证明可信度调查问卷结果:
从图2中可以看出,仅有5%左右同学认为提供的贫困证明是完全可信的。
在第二步中,学生口述和对其日常生活情况的考察都存在很大的主观性。在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是“不了解”,而在大二大三大四的时候又出现“凭人情,拉关系”的情况。此外一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出于自卑的心理,羞于讲出自己的真实情况。而一些不是那么困难,却“人缘好”的“二级困难生”和“假贫困生”却被选了出来。困难认定小组的成员,都是从不参与困难评定的学生产生的,能够本着使得班级里的困难学生都能得到资助的原则认真仔细投票还好,但是想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者碍于情面,怕得罪人,往往给评议小组的投票认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不准确性。图3就是针对评定中班级氛围以及同学间的关系得出的调查结果:
图3 在评定过程中班上的扭转和同学间的关系
图4 评议过程中是否会对申请者造成伤害
而根据图4可以看出,在民主评议投票的环节,公开讲述家庭困难情况,集体参与讨论和投票的评选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造成伤害的百分比达到了57%。此种方法是否该改进和完善,也值得我们探讨。
图5 评定过程是否民主且合理
在第四步中,对于困难程度的划分,高校贫困生库将贫困生分为三个等级,即特别困难学生、一般困难学生和暂时贫困。特别困难的学生,也被称作“特困生”,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干部及同班同学的日常观察与了解,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被认定的。关键的难点在于,以一个班级为例,排除特困生和家境比较好的学生,余下的学生当中,再进行两级排除,剩下的处于中间的学生,究竟应当将其归入一般困难的学生行列还是排除在困难学生库之外?面对比较困难等级与一般困难等级,又究竟应当将某一位中间层次的学生归到“一般”还是归入“暂时”?这也给我们的认定工作又出了一道难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公平不公正的的投诉和抱怨几乎在我们每一个学院,下至学生,上至辅导员和书记,都会遇到。图1-5是针对评定过程是否民主、合理,在学生中得出的调查结果:
如上面提到这样的一些问题不单单是在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在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的评定中都时有发生。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奖助体系中,原本提倡在“贫困”和“优秀”的前提下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性,而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出于上文中提到的重重困难和尽量少投诉少麻烦的考虑,一些学校和辅导员在认定工作出现了非左即右的极端主义方式:即要么过分强调成绩,要么过分强调学生的贫困。过分强调成绩,就会一切以成绩为准,在困难学生中成绩好的获得高额助学金,依次顺延。这样的做法导致了一些家庭非常困难的同学因成绩不是最拔尖的而惨遭淘汰,幸运一点的或者是拿到和自己困难程度不相符合的助学金。而一切以成绩为最高标准的思想,也使得大家参与班级建设管理,参与各项社会活动以及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另外一种极端主义就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贫困,让部分学习态度不端正、生活态度消极悲观、不自强自立的贫困生获得评定,致使其几乎成为贫困生的救济金,更为严重的是,这样的一种方式使得学生甚至是一些学生家长都滋生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从而又打击到其他同学积极奋发的主动性。于是笔者在长期的工作总结和探索中,提出以下几点浅见,希望对于奖助学体系的日趋完善,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感恩励志教育挖深度,把奖助学金的评定与思想教育工作点面结合。
现今大学校园中的一些天之骄子缺乏对国家对长辈培养教育的感恩之心。认为国家对困难学生的帮助,家长对自己的关心,社会上的一些关爱都是理所应当的。物质的贫困比不上心灵的贫瘠,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困难大学生养成“伸手就拿,张口就要”的依赖心理,滋生严重的懒惰情绪,或者对助学金你争我夺,哄抢的乌烟瘴气。
因此,在奖助评定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导受助学生从识恩、知恩到感恩、报恩和施恩。如举办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大赛,组织开展主题座谈会、班会,举行特色专题团日活动等,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而我们在传统的感恩励志教育的基础之上,需要加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育,通过在奖助学金评定的前期宣传、评定过程以及公布评定结果的系列过程中,强调并细化其中的教育细节、教育过程、教育环境、教育氛围的精心设计和科学安排,构建整个评定过程富于心灵震撼和教育实效的感恩与教育并重的“特色环节[1],鼓励我们的受助学生在知恩,受恩中施恩,升华助学金的意义,让国家发放助学金的意义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得到延续和升华。我们可以从中“抓典型,树先锋”,把这些贫困却励志,懂得感恩和回馈的优秀学生挑选出来,参评年度“励志感恩”人物。在点滴教育中实现培养学生感恩社会、自觉提升回报社会、回报父母、回报母校的意识和修养,也希望能够形成一股由己推人的谦让之风。
(2)动态工作建立困难学生踏实度,使认定工作具有相对准确性和动态性。
学校资助工作是比较人性化的,如果某同学家境变故,只要其不刻意隐瞒,是能够确保受到资助的。部分同学会出现后来家境好转的情况,他们当中很多人都会主动提出退出贫困生库,以让其他比较困难的同学受资助,他们的行为反映出由己推人的谦让之风,值得肯定与推广。然而,其中却也不乏有人贪图安逸,抱着不劳而获的懒人心理,隐瞒事实,骗取国家奖助学金。因此,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更是一项动态性的工作。资助辅导员在学校,学院领导、辅导员及广大学生的支持与帮助下,要组织进行持久、动态的贫困生信息库管理与完善。每年必须根据贫困生家庭经济情况的变化和个人的表现进行年度评估,再将综合的结果输入电脑,进行动态管理[2]。
(3)助学金量化评定保精度,在认定的关键环节用量化数据促公平。
在认定的关键环节,学校按照贫困生贫困程度量化测评表进行量化测评。自拟贫困生贫困程度量化测评见表1。
表1 贫困生量化测评表
(1)上表列出了一些具体的考评细则,在申请学生中开展根据以上量化考评表的自评和提交证明材料的工作。
(2)通过此表来完成困难学生量化认定的测评,而助学项目的困难生数目及其排名通过困难学生认定的测评值与德育考评成绩的加权平均值的数学模型来评定。具体方法如下:学生困难程度综合考评值=贫困生量化测评分数×权重(60%)+德育考评成绩×权重(40%)
例如:学生A贫困生量化测评分数为75,德育考评成绩为80
学生B贫困生量化测评分数为90,德育考评成绩为70
学生C贫困生量化测评分数为70,德育考评成绩为60
由加权平均值的数学模型可以得出:三人的考评成绩分别为77分,72分,以及66分。
(3)成立评定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有年级辅导员+班委成员+各个寝室的代表(学生成员中均不能有申请困难学生程度测评的)评定小组对学生的自我评定以及对加权平均后的综合成绩进行讨论和审核,确定贫困生姓名。而测评分数越高的学生排名越是靠前,按照测评分数确定贫困生名额。
(4)这一系列的工作,包括学生的量化测评表,德育考评表及其支撑材料,每个班的认定小组成员的复核程序都作为评选材料,慎重封存后保存到各年级辅导员处。以便随时备查。
这一方法的探究使得学生的家庭具体困难度的量化和综合素质德育考评的较为规范准确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困难学生的多方位发展和学习,也在一定范围内防止了“非左即右”评定方式的干预。更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在评定工作的的人情纠纷和投诉抱怨。
此外,学校应该鼓励支持广大同学举报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国家助学金不良消费的行为;通过大众监督、制造舆论压力,建立健全举报机制,打击“假贫困生”及不朴素节约的贫困生等措施相互结合,使得助学金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国家励志奖学金,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都是奖助体系中体现“奖优”鼓励体制的奖项,可以采取公开演讲,多组员共同评议后投票的方式来选举产生。一方面,可以在公开演讲中锻炼优秀学生的公众表达能力,在同学间起到榜样的激励作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在评选过程中的个人主观性。具体方法笔者的初步建议是:根据每年学校发出的评选文件中的要求,学生按程序申请,辅导员通过基本条件的审核之后,择日举行由党总支书记,辅导员,学生代表组成的评议小组,由参评学生上台公开演讲,评议小组根据演讲学生的具体优秀事迹,现场表现等综合情况来投票评选出大家公认的优秀的学生,且最后将选票和投票结果宣读公示后当众封存,以便以后出现争议的时候备查。
在我们的助学体系中,以“勤”为导向,加强勤工助学在整个体系中所占的分量,有助于在学生中宣传和弘扬一种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美好精神,避免在学生中产生“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建立起“勤学,实干,求是”的积极氛围。让我们的学生由此明白,改变生活和命运的机会,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自己去创造的。而在学校层面,除了做好安排,认真宣传,设置一些岗位,鼓励并组织我们的学生来参加,且优先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参加等工作之外,笔者建议可以对勤工助学加大资助金额,鼓励更多的优秀励志青年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来获取这份资助,得到这份荣耀。
总之,高校奖助学金评定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工作,对高校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制度会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但是制度的执行效率和效果是我们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希望我们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能够把“深,细,实,准”的标准深入贯彻,把全体动员,全员参与的奖学金评定工作认真有效的开展起来,并推广到高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1] 王俊娜,谭竺雯,沙磊.奖助学金评定“精细化”走向的探讨[J].大众科技,153.
[2] 刘凤.国家奖助学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3] 卫鹏飞,毛宝胜,徐斌林.高校资助类奖助学金评定中的思想教育工作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1,(13).
[4] 刘新民,李沛.国家助学金评定方法初探.
[5] 程丽英.国家助学金评定的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当代教育论坛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