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百军,孙淑荣,佟秀莲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河北 承德 067000)
“90后”大学生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群体,又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积极投入社会建设的基本条件。本研究深入探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比较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提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随机抽取河北省三所高校在校大学生832人,发放问卷832份,回收有效问卷796份,回收率95.7%。其中包括一年级(2012级)170人,二年级(2011 级)292 人,三年级(2010级)334 人;男生 182人,女生614人;来自城镇224人,来自乡村572人;专科生334人,本科生462人。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对方式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和比较分析。由专业心理学教师指导大学生样本填写问卷,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当场收回。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标准化计算,并将全部有效数据采用SPSS17.0 for window软件进行录入与统计分析。用平均数±标准差描述各因子得分;两组样本平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样本平均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
2.1.1 研究样本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与2008年全国大学生常模[1]比较SCL-90因子分(除躯体化外)均显著高于2008年全国大学生常模(P<0.01)。
2.1.2 不同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比较
SCL-90因子分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恐惧显著高于男生(P<0.05),总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男生的躯体化显著高于女生(P<0.05),强迫、偏执略高于女生,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SCL-90因子分城乡差异不明显。虽然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多数因子分均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SCL-90因子分年级差异比较显著。抑郁、焦虑、敌对、其他和总分的年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 P<0.01)。
表1 SCL-90因子分与2008年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分析
表2 不同年级大学生SCL-90因子分及总分的比较分析(±SD)
本研究数据显示,学习压力 (1.84)、健康适应(1.65)、人际关系(1.64)是大学生遭遇的最主要的生活事件,学习压力的均分最高,受惩罚(1.38)均分最低。
生活事件的性别差异不明显。虽然女生所有因子及总量都略高于男生,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生活事件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来自城镇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学习压力显著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P<0.05),其它因子及总量也都略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
生活事件的年级差异比较显著。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总量的年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或P<0.01)。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生活事件因子分及总量的比较分析(±SD)
大学生的总体应对方式是比较积极的,各因子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解决问题(0.73)、求助(0.54)、幻想(0.47)、合理化(0.41)、退避(0.41)、自责(0.34)。
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男生解决问题分数显著高于女生(P<0.05),合理化分数略高于女生;女生的求助、自责、幻想、退避分数略高于男生,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来自城镇的大学生自责、幻想两因子显著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P<0.05 或 P<0.01)。
应对方式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解决问题、合理化两因子的年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P<0.05或P<0.01)。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应对方式因子分的比较分析(±SD)
本研究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状况不佳,问题最重的依次是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偏执。与2008年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SCL-90因子分除躯体化外均显著高于2008年全国大学生常模。这与喻瑶等[2]的研究结果相似但略有不同。90后大学生遭遇的最主要生活事件是学习压力、健康适应、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的均分最高。这与罗莉君[3]的研究结果一致。90后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更为复杂,面对更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更激烈的社会竞争,面临着不确定的未来,他们往往信心不足,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逐渐增加;90后大学生多系独生子女,成长过程中被两代长辈呵护,多方亲友关爱,个性上易形成自我中心、任性、依赖等不良品质,表现出较强的强迫心理、偏执心理和人际敏感。
90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均存在一定的性别差异。女生的恐惧显著高于男生(P<0.05),总分、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略高于男生;男生的躯体化、强迫和偏执分数高于女生。生活事件所有因子及总量都是女生略高于男生。就应对方式的数据分析,女生的消极应对(自责、幻想、退避)分数高于男生,男生的积极应对(解决问题)分数显著高于女生。女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更多的关爱和保护,她们往往感情丰富细腻,敏感易波动,依赖性强,独立性、自信心和适应能力较弱,还要面临更多的社会歧视和竞争压力,容易感受到更多的挫折和困难,而女生遇到问题往往采取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应对方式,不善于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即使同样的挫折事件对女生的伤害影响会更大些,所以女生更容易产生抑郁、焦虑和恐惧心理。男生相对性格豪放,大胆坚强,又善于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所以心理健康水平相对好些,但由于男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家庭和社会对男生也往往有更高的目标和更严格的要求,加上个性上的争强好胜,固执己见,也容易产生强迫心理、偏执心理和身心疲惫感。
90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城乡差异。来自城镇的大学生SCL-90多数因子分略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徐远超等[4]的研究结果不同。来自城镇的大学生生活事件因子及总量都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其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两因子差异达到较显著水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消极应对分数(自责、幻想两因子)也显著高于来自乡村的大学生。以上差异可能与他们的成长环境有关。来自城镇的大学生,多系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同龄伙伴,一直享受着家长亲友的呵护宠爱,在人际交往中更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感受,不善于换位思考,容易导致人际关系不良,而他们的父母一般文化水平和社会地位较高,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学习压力。
90后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上存在比较显著的年级差异。这与张文华[5]的研究略有不同。SCL-90因子中,抑郁、焦虑、敌对、其他和总分的年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一年级心理健康相对最好,二年级相对最差,三年级介于中间。生活事件因子中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总量的年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一年级生活事件分数相对最低,二年级相对最高,三年级介于中间。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合理化两因子的年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解决问题分数一二年级没有什么差别,均高于三年级,合理化分数一年级最低,三年级最高。或许是由于大一新生相比大二、大三的学生,对大学生活有更高的期待和热情,所以他们大多会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的大学生活,表现出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到了二三年级,随着新鲜感的失去,人际烦恼的增多,学业成绩的失落,感情的波折,考研与就业的压力等,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反而凸显出更多的心理问题。
90后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加强个别心理咨询的工作,更要重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要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健康和适应能力的训练。针对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和年级差异,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要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不仅要重视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应重视对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当侧重对女生及城镇大学生的关怀和指导,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仲稳山,李露.全国大学生SCL-90新常模构建研究[J].中国校医,2009,(3):251-256.
[2] 喻瑶.“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1,9,(4):44-47.
[3] 罗莉君.高师贫困大学生应激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9.
[4] 徐远超.“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32,(8):103-105.
[5] 张文华.“90后”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