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思想及内涵

2014-01-03 02:09朱党培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均等化内涵

朱党培

【摘要】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本文从我国城乡的社会现实出发,以推行体育公共服务的思想为基础,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75-01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编号XJK011BTM004).

1、引言

近几年,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研究也紧跟时代的步伐,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由于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提出的时间不长,理论体系还不成熟,难免会出现众说纷纭,一些理论论点缺乏实践来支撑,而实践上又往往缺少具体操作办法。因此,梳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深入分析体育公共服务基础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对我国体育发展尤为重要。针对这种现实情况,笔者从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出发,对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想、内涵及意义等基本问题进行阐述。

2、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内涵

2.1 推进“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的理论基础:公平正义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早在古希腊时期,正义就已经是最重要的美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在各种德性中,“公正是最主要的,它比星辰更加光辉”,“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公正集一切德性之大成”。人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人类对正义的追求具有历史性。从思想史上看,正义问题的重心经历了一个由个人正义到社会正义演进的过程。而马克思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应当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一,即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的正义。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伴随改革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也凸现出许多新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发展公平正义的呼声日益强烈。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保障体育事业发展的公平和正义,需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中国化的新境界。

2.2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想理念:共享体育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人的自由发展”就是人们在共同的发展中互为发展,共同享有社会发展的成果。邓小平同志从本质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的是人人之间没有差距,共同享有社会财富。胡锦涛同志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共同享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共同享有”体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共同建设的目的和结果。“共享”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把共享社会主义建设成果和事关民生的基本的公共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水平事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总体水平比较偏低,发展很不平衡,效率低。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国家公共服务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和缩小区域体育发展差距的直接动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为此,2008年2月27日,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共服务,逐步形成惠及全民、公平公正、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奋斗目标。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9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讲话中就指出,要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政府保障公民基本体育需求的水平;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指导思想也指出:以建立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为重点,加快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切实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迈上新台阶。真正实现把新中国取得的体育成就让人民大众共享,实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让人人共享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

2.3 “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公共财政

公共服务资金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物质保障,公共财政政策是“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公共财政政策,从公共财政的职能来观察公共财政的演变过程,才能更准确清楚的了解公共财政在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西方的财政学家亚当?斯密创立财政学以来,改变了在古典经济学派中公共财政的职能基本只限于资源配置的辅助地位。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对政府效率进行研究,斯蒂格利茨和阿特金森从效率与公平两个角度研究公共产品的最优供应问题。当代西方学者在建构政府财政模型时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试图寻找两者的最佳均衡。美国著名财政学家穆斯格雷夫认为,财政的存在首先由于存在公共产品,其供给无法按市场机制决定,只能靠政府解决;其次是由于社会分配不公平,必须由政府进行再分配以实现分配公平的目标;再次是由于经济的不稳定,市场不能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必须加强政府干预。从根本上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改革的过程。一方面,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才能更好地满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物质条件和财力基础。另一方面,财力跟上,但制度没有改进的话,基本公共服务实施也不会有效率。因此,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财力与制度两者相结合的产物。

3、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路径

就我国目前来看,城乡之间的财政投入差距十分明显,基本是“一国两策”,农村的财政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最终带来的结果是城乡居民所享受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如何落实这样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国家面临的重要问题,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也在农村。我们要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就必须明确要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立覆盖城乡的健身服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决策部门审时度势,在国家体育战略转移的关键时期颁布了促进城乡体育发展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并在《计划》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统筹城乡体育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提高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决策,有利于统筹城乡体育发展,为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均等化内涵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策略研究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关于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思考
关于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思考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