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才评价标准体系

2014-01-03 02:09徐文春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4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体系人才

徐文春

【摘要】人才的评价体系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一种评价体系是那个时代关于人才政策的一个体现,是人才政策够实施的保障。通过建立符合当代时代要求的人才评价体系,正确的选拔人才、“任人唯贤”使国家和民族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关键词】人才 评价标准 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464-01

1、引言

自古以来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历史也证明着这一道理:一个民族或国家有没有优秀人才决定了这个民族或国家的命运。随着我们步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对社会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建立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呼声越来越高。什么是人才,人才是一个比较难准确定义的概念,关于它的评价标准不只一个,应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考察,随着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和社会需要大量的人才和较高质量的人才,关于人才评价标准成为了现实的要求。邓小平曾说,“衡量一个人是否是人才,关键看这个人实绩如何”。意思是,这个人能不能为社会的发展、人类进步做创造性劳动以及做贡献,能不能再平凡的岗位做出非凡业绩,能不能再艰苦条件下自立自强,能不能当外界环境变化时,依然坚守自己的梦想与事业。科学评价人才是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的基本条件,我们必须要做到科学准确的评价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庸才占据要职,人才长期闲置的浪费现象。

制定和实施切合实际的人才评价标准,指导我们准确的鉴别人才、选拔人才,使人才在良好的环境中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时代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2、关于人才的评价

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新生词,当今社会很多企事业单位为了工作需要,纷纷制定了适合本单位的人才评价体系,这些做法对于推动人才评价标准的建立健全本应是好事,但是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时间问题。人才评价体系科学程度影响着评价结果的可信度,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中很容易出现科学性与实践性的冲突。

人才是当今社会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人才的评价标准体现着这个时代这个时期的人才政策的导向。1949年至今,我国大致经历个三个时代的人才评价标准。第一个阶段,在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需要大量的知识分子,要团结知识分子,用他们的才智搞好我们的事业,受当时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没有用正确的人才评价标准来团结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出身成分是当时关于“人才”的唯一评价标准。第二阶段,1978年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人才评价标准中,学历和职称是主要的内容,虽然在各个领域培养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但是这一标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如今,应试教育似乎才是主流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于这种方式有利有弊,它符合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现状(似乎应试教育适合我国的人才选拔),同时,这种评价标准损坏了人们的特长。毕业证书成了这个时代的关于人才选拔的唯一标准。第三个阶段,在2002年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把知识、品德、能力等最为衡量人才的新标准,不仅要看人的学历和职称,更要看人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新的人才评价标准是我党不断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的结果。对人才标准的重新定义,是科学人才观念的重大突破。

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目的性,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时,要考虑该指标在整个体系的作用与地位,再根据指标反映研究对象特征与性质来确定测量方法;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科学性,必须有充足的科学依据证明设计指标的合理性,可在时间中操作,并能用来做出正确的判断;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有可操作性,评价体系过于简单或是过于繁琐都会达不到评价的目的,指标的设置不应该抓全部,要抓重点,突出主要问题,并操作方便。

新时期的人才评价,道德修养水平是基本条件;科技创新能力是核心标准;专业技能是基本要求。

道德水平的高低是新时期的人才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代表着当代社会的正价值取向,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当。道德以一定的社会经济为基础,并为之服务。后天的生产关系、社会舆论影响着道德观念的形成。所处时代、阶级不同会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文化背景中,对到的重视及道德的标准都是有差异的。新时期我国公民基本道德包括: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爱国守法能够培养公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公民在社会活动中自觉学法、懂法、用法。明礼诚信要求公民应对人讲文明懂礼貌、待物待事保持诚实守信,以自己的真诚与人交往。团结友善要求公民之间应和睦相处、友好相待、互帮互助、对人比较友好。勤俭自强要求公民应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奉行勤俭节约、在困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积极向上。敬业奉献要求公民应忠于自己的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技创新能力是人才评价的核心要素。科学创新能力是指学校、企业、自然人、或科研机构在某个科学技术领域拥有发明创造的实力,它要求科研人员有专业的知识、较大的知识结构、研发经历、研发经验、科研装备、科研基金、创造才能。专业的知识是科技创新能力最最基本的条件,知识结构能够提高科技人员之间的搭配程度,研发经历是研发人员曾经涉猎某个领域,研发经验是指研发人员曾在某领域有过研发成果,研发装备是搞科研的硬件设备,经济实力是展开科研活动的有力保障,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创造灵感、奉献概括。一个国家、社会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基础,科技创新能力与人才评价标准的关系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创新是为民族的进步提供方向,为国家的兴旺发达提供动力。缺乏创造力的民族难以在世界之林中崭露头角。创新包括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与一般人才的明显区别,创新之所以难,在与并非所有人都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国家与国家、企业与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拥有追随甚至超过科技前沿的创新能力。微软之所以能够成为IT界常青树,是他们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各个领域急需大量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提供智力支持。

专业技能是人才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我国自古以来对于人才都强调德才兼备。才是一个人立身社会的根本。它并不以知识的多少或经验的积累为表现形式,而是运用知识和经验实事求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达到既定目标的本领,是掌握一种做事方法,以及过程中的深度、广度、速度。专业技能之所以是人才评价标准的基本要求在于:第一,如果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做更多的贡献,就需要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取代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只有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有良好的业务素质,才能将知识转换为实践为社会多做贡献。第二,专业技能是人才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社会一天经历的发展相当于过去百年甚至千年,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终生教育成为了人类共识。如果没有专业知识,人才的再塑造将受到限制,最终影响到这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兴旺。第三,拥有高专业技能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国家在激烈的竞争处于有利位置的保障。

3、小结

人才的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的创新探索。结合当下情形,实事求是,更加科学有效的制定和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体系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研究
毛遂自荐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