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洋,杨莲娜
(安徽财经大学a.国际经济贸易学院;b.商学院,安徽 蚌埠,233030)
大豆是中国开放最早、最完全的农产品之一。当前,中国大豆的自给率已经不足20%,进口来源地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中国作为世界首位的大豆进口国,大豆产业链条却完全由跨国粮商控制,中国在国际大豆贸易市场上的地位相当被动。大豆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日益严峻的大豆市场形势使得对其进口安全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然而,现有的国内外学者对大豆进口安全问题进行的专门研究却很少,他们对大豆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国外学者的研究多集中在产业竞争力、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化、相关国家的产业安全分析与测度等方面。Houck等认为耕种面积和产量是决定大豆生产的关键性因素,政府则主要是通过调整存货和生产补贴等措施来影响大豆的价格和耕种面积[1]。关于农产品的贸易保护,Fischer Ronald和Pablo Serra研究认为政府应制定最小标准,即使之表面是非歧视性的,也具有贸易保护效果,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豆产业[2]。就贸易竞争力而言,Erik Dohlman等从生产成本和出口竞争力的角度比较分析了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的大豆贸易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大豆不具有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但在运输成本、价格控制、交易费用等方面优势明显[3]。
与之相比,中国学者对大豆产业的研究则更多地集中在对危机形成的原因分析、产业安全分析、振兴本土产业的理论指导等方面。关于形成当前中国大豆困境的原因,李丽等人指出,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豆的直接消费和衍生消费需求不断增加,而且本土大豆播种面积有限和单产难以提高的影响使得进口大豆增加;除此之外,不加限制地进口、定价权的缺失、跨国粮商的打压等也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4]。张光辉、崔瑞娟利用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并考虑大豆加工行业的特殊性,对该行业的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模型的变量主要包括大豆的供求、产业组织竞争、外资控股率、国家政策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偏向于较高风险[5]。关于中国大豆产业的振兴措施,郑小梅认为只有加大政府对国内大豆产业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划整个产业链,建立完善的大豆期货市场,加强大豆市场信息系统建设,才能增强中国大豆产业安全和在国际大豆定价方面的话语权[6]。
综合来看,现有对大豆产业的研究多是从维护安全、提升国际竞争力等角度出发,而且,由于近年来中国大豆产业形势愈加严峻,此项研究又多集中在对大豆危机的成因和对策分析上。可以说,这些研究的视角相对比较固定,而基于进口增长的大豆产业安全分析则较为鲜见,所以,本文从中国大豆产业的进口安全方面进行研究,以弥补这一不足。
进口量的波动是影响大豆进口安全的重要方面。由于中国耕地面积有限,种植大豆的比较效益又偏低,加之进口廉价大豆的冲击,中国本土大豆产量已经开始出现萎缩。与此同时,国内基于豆油、豆粕等大豆副产品的需求使得大豆严重短缺,供需缺口因此越来越大。为了缓和这一矛盾,中国被迫向国外进口大豆,但进口量的短期波动也影响了国内大豆的供需平衡。
FAO(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大豆的产量一直以来都比较平稳,大体在1 000万吨上下徘徊。但这一形势从1996年开始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中国由大豆的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且进口数量一路走高。而且从那之后,巨大的国内大豆消费使得大豆进口量逐年攀升。从数据来看,1999年中国大豆进口量突破1 000万吨大关,2012年已经接近6 000万吨的高位。
为了增强进口安全评估的有效性,本文运用波动系数λ来衡量大豆进口量的短期变化情况,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Yt表示t时期各年大豆的实际进口量,Yft表示t时期大豆进口量模拟的趋势值。λ的绝对值表示经济变量的稳定程度,稳定性与数值大小呈反比,即数值越大,稳定性越差;数值越小,稳定性也就越好。
通过运用趋势分解方法(HP滤波法)对1996-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数据进行拟合,根据大豆的实际进口量和预测值,结合公式(1)计算出进口量的波动系数(具体见表1)。计算结果显示,1996年到2012年中国大豆的进口量波动系数的最大值在1996年,为-5.989;最小值在2004年、2005年,为±0.003。可以看出,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稳定性较差。
表1 1996-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波动系数
价格是商品供求的风向标,它的高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供求的多寡,也是影响进口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包括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种植的都是转基因大豆。转基因大豆抗病能力强,产量和出油率相对较高,比较优势明显,所以中国市场更倾向于选择进口大豆。然而,中国对进口大豆的定价缺乏自主权,大豆的定价主要是基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然后再加上一定的升贴水得到的。因此,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的波动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进口大豆的价格。从数值上看,1996年到2012年,国际市场大豆进口到岸价格波动明显。其中,1996年到2004年,大豆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多数年份每吨都在300美元以下,但从2006年开始,大豆的价格便开始波动走高,到2012年,大豆的价格已经达到了591.4美元/吨的高位,是最低年份(2001年)的3倍多。
这里,通过运用HP滤波法将各实际价格进行拟合得到相应的预测值,再结合公式(1),计算得到大豆进口价格的波动系数(具体见表2)。由表2可以看到,大豆进口价格波动系数的最大值出现在2008年,为0.273;最小值出现在2007年,为0.022。相比较进口数量的波动而言,价格由于会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它的波动就更为明显,总体来看,所考察年份的进口价格波动显示其稳定性较差。
表2 1996-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价格波动系数
大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研究,分别是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进口市场集中度和贸易竞争力[7]。
大豆的进口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大豆进口量占大豆总需求量的比重。进口依存度越高,风险越大,安全性越差。一国的进口依存度与其自给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1996-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见表3。由表3可知,中国大豆的进口依存度总体在不断增长,1996年的进口依存度仅为0.159,到了2009年,进口依存度就超过了0.8,达到0.847,显示出很高的对外依赖水平。
表3 1996-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
当前,全球大豆总产量的九成以上都来源于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和印度五国,余下产区主要在美洲、东欧、东南亚一些国家。
本文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来衡量中国大豆进口的集中度水平。该指标是指所有(由于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家数目众多,且除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外所占的份额都非常小,所以本文权衡比较选择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四个国家)进口来源国各自所占的进口份额的平方和。HHI值在区间[i/N,l]上,其值越大,则市场集中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Xi表示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中排在第i位的规模;X表示中国大豆进口市场总规模;Si表示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中进口规模排在第i位的占有率;N表示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的总国家数。
表4为1996-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市场集中度HHI指数。由表4可知,自1996年开始,中国大豆进口的集中度呈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总体水平一直较高。从各年的HHI指数来看,每一年都在0.3以上,最高值的出现年份在1997年,为0.700,平均值高达0.397。
表4 1996-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市场集中度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即TC指数,是衡量一国总体或各产业贸易竞争力水平高低的有效工具。具体测算方法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即TC指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经济膨胀、通货膨胀等宏观因素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该指标均在-1与1之间。其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指数为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
表5为1996-2012年中国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由表5可以知,虽然过去中国一直是大豆的净出口国,1996年是中国转变为净进口国的第一年,当年大豆进口的数量仅为227万吨,但是中国大豆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却一直为负数,其中仅1996年和1997年高于-0.9,但其数值也都分别达到-0.845和-0.879。1998年以后,大豆产业TC指数由-0.915一路低至2012年的-0.995。
表5 1996-2012年中国大豆贸易竞争力指数
本文结合中国大豆产业的具体情况,将大豆的进口安全评价分为三个准则层,并依相关性原则选取相应的指标,然后对各指标设置合适的权重。具体来说,对准则层的评价,可以将其具体量化,依安全水平由低到高,将其划为五个分值区间,对应的安全级别也归为五类,详见表6。
表6 进口安全评价标准级别和分数区间设定
根据相应评价指标的数值(由于波动系数会有负数,因此这里取绝对值)大小,将进口数量波动系数、进口价格波动系数、进口依存度、进口市场集中度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别按照各自的具体情况,并结合均衡配比的原则,对其进行区间划分,并依据影响进口安全的严重程度由大到小赋以0~100不等的分值,详见表7。
由前文所设置的进口安全评价标准,根据各指标的具体数值和权重,再结合取值范围,可以计算得出1996年到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安全的评价基本结果,详见表8。
表7 进口安全评价标准具体取值
表8 1996-2012年中国大豆进口安全度评估
从评价结果来看,1996-2012年的17年间,中国的大豆进口安全主要表现出两个级别:一般风险和中等风险,其中存在中等风险的年份数为4年,而存在一般风险的年份数为13年,存在风险的年份比例高达100%。另外,从表中数据还可以看出,很多存在一般风险的年份其分值都接近临界值40,因此可以认为,中国大豆的进口安全总体上是具有一般风险的,而且如果不注意控制和调整,风险系数将会越来越大,会由一般风险向中等风险甚至危机状态转化。
要保证中国大豆的进口安全,就必须通过逐渐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拓宽进口渠道,建立进口预警体系等措施来解决。
当前中国进口的大豆有90%以上来源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三国,这表明中国大豆的进口市场集中度水平很高。进口来源过度集中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上述国家发生动乱,或与中国产生较大的贸易摩擦,那么大豆就很可能会作为筹码,限制甚至断绝对中国的出口,这样势必会对严重依赖进口大豆生存的中国造成严重的打击。所以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多和世界上其他大豆产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往来,尽可能提高从这三国之外的国家进口大豆的数量。多元化的进口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对相关国家的依赖,保证己方的相对安全。与此同时,保证本国大豆的一定产量也是必要的。
大豆的定价话语权之争,是一个包括产业、金融、货币等实力在内的综合竞争[8]。中国一直是大豆的生产和消费大国,作为全球第四位的大豆生产国和第一位的大豆消费国,中国本应具有绝对的大豆价格话语权,但是现实情况却与之极不相称。国际大豆的价格大起大落,中国方面只能被动接受,而无权掌控,定价话语权的严重缺失使得中国方面经常会遭受不可预估的巨大损失。对于如何解决该问题,学者程国强认为,要在人民币逐步国际化的基础上,发挥中国国内巨大市场需求的战略资源作用,以及南北市场交汇、东西市场24小时交易的区位优势,筹建与纽约、芝加哥和伦敦等交易中心竞争的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此外,中国应形成大豆自主价格体系,整合市场。以食品安全为营销手段,提高中国大豆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004年的那场空前的大豆进口风波使得中国意识到建立及时、有效的行业预警体系的重要性。所谓行业预警机制,即通过对重点、敏感产品进出口数量、价格等重要参数的监测,分析其对国内产业的影响,发布重要产业受到实质性损害、威胁或阻碍发展的预警,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出应对方案[9]。预警机制建立并有效运行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需要完备的国家配套政策,国家通过对市场和行业的形势进行分析,根据价格、数量等指标的可控度选择针对性的干预措施,诸如进口控制、鼓励进口或者采取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行为在内的贸易救济措施。大豆关系国计民生,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地位日益显著,所以对它的进口预警体系建立就更加是当务之急。具体来看,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对大豆进行战略储备,作为大豆危机时的应急之需;改善和加强进口信息情报体系,要求有关机构,如大豆行业协会准确迅速地掌握可能出现的进口危机动向,制定紧急状态下的大豆进口计划;充分把握和评价各种紧急进口对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建立多层次应急国际合作机制,等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全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的联系下互通有无,国家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了。但是,基于各国本身的利益考虑,贸易摩擦和争端也频频显现,其中尤以发达国家实施得最多。当前,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贸易摩擦的数量居高不下且还在呈增长趋势;贸易摩擦的领域逐步由传统市场扩散到新兴市场;贸易摩擦的范围不断扩大,由单个产品发展到整个行业;贸易摩擦直接诱因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大豆作为中国开放度很高的农产品,因此对国际市场的过高依赖潜在的威胁巨大,保障其进口的绝对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国必须要注重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协调,建立制度化的对话和磋商机制,确保大豆进口安全。
[1] James P Houck,Paul W Gallagher.The price responsiveness of U.S.corn yield[J].American Agriculture Economic,1976(11):731 -734.
[2] Fischer Ronald,Pablo Serra.Standards and protec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2):377 -400.
[3] Erik Dohlman.Modelling soybean prices in a changing policy environment[J].Applied Economics,2005(3):253 -263.
[4] 李丽,胡文海,陶杰.浅谈中国大豆贸易的形势及存在问题[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47 -57.
[5] 张光辉,崔瑞娟.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状况分析及对策[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38 45.
[6] 郑小梅.对我国大豆产业安全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0(4):58 -61.
[7] 杨莲娜.中国食糖的进口波动研究——基于进口安全的视角[J].国际经贸探索,2013,29(3):18 -27.
[8] 刘永昌,孟媛.大豆滑坡原因分析及发展措施[J].农业经济,1998(8):47.
[9] 颜美玲.进口增长与产业安全[J].中国外资,2005(8):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