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的哲学思考

2014-01-02 04:10韩强
理论与现代化 2014年1期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

韩强

摘 要: 通过对安然公司和两房公司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看出,美国在虚拟经济形成过程中,由于实体经济失衡导致金融危机爆发,虚拟经济危机概念的提出,有利于对此次经济危机的认识。通过对虚拟经济危机的认识,应当对新自由主义经济思维模式予以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美国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危机;新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4)01-0046-08

作者简介:韩 强,男,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邮编:300071

一、实体经济危机与虚拟经济危机的不同特点

1980年前后是主要发达国家由工业商品经济转向金融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其标志性的事件,就是1985年的“广场协议”,日元大幅升值。

从“广场协议”开始,一切都是“自由”地进行着,而且还经过了协商。日元升值后,日本曾经大量购买美国资产,甚至有人夸口说“买下美国”,同时在90年代初又出现了房地产热。结果是日本经济停滞不前,而美国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变成金融大国。金融市场经济的特点是泛指数化、泛期货化,出现了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由此我们明显地看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美国成为金融大国、强国只用了几年时间,金融的神奇力量令人惊叹,但是,金融市场的杀伤力也是很大的。其标志性事件,就是从2008年开始的两房(指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公司)债券危机,再加上欧债危机。所以,世界面临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对金融市场进行调控。因为经济危机是从实体经济开始的,表现为商品过剩的危机,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那时的金融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出了问题,可以马上从商品经济找到原因。那时的宏观调控是针对两个领域同时进行,金融市场是从属的。现在不同了,现在是从金融市场开始,这也就是最近美国首先对“两房”国有化,先救金融市场,然后再促进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原因。因为出问题的是金融领域,一些大企业只是不景气,本身并没有出问题。现在,美国国会争论的是发债上限 ,要不要再搞QE4(美联储为了支持经济复苏、第四轮量化宽松政策),如何调整税收,如何调整货币政策。

所以,在这里我提出一个新观点: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这个反作用表现为两个方面:如果金融政策运用得当,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如果运用得不得当,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破坏作用。因此,金融市场必须进行宏观调控,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如果以“创新”的名义,让各种金融衍生品泛滥,像“两房”债券那样的危机还会出现。各国都要注意自己和整个世界金融市场的联系和变化,把防止和化解金融危机放在重要的地位。

各种分析美国金融危机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从金融危机的产生根源到发生过程及其对全世界的影响,还有各种解决方案,都已经谈得很详细了。

我认为,现在需要从哲学和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上,做进一步的分析。因为虚拟经济与人的思维方式有密切联系。美国著名的投资家索罗斯早在“安然危机”时,就注意到了这种联系。他在回答BBC采访时说:“美国文化认为成功是最关键的问题,这是你真正必须依赖的唯一原则。因此任何事情都往这个方向发展。”“如果你很成功,尤其是在金融方面很成功,你就能赢得别人的崇拜、尊敬,但美国文化缺乏的是道德原则。”[1]

美国著名哲学教授宾克莱在他的《理想的冲突》这部20世纪80年代颇有影响的著作中对实用主义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美国人常常被称为注重实际的人民。他们希望把事情做成;他们关心一样东西或一种理论有无用处的问题胜似关心有关人生终极意义的比较理论性的问题。”宾克莱还指出:“杜威的哲学代表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舆论。他坚持说绝对的道德规则或道德原理是不存在的,任何特定的道德原则只不过是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加以检验的一种假设。如果一个道德规则不适合我们所面临的新经验,那么我们就必须对采取最好的行动来对付这些独特情况的问题作出自己的决定。”杜威坚持对每个道德境况要有独特主张的实用主义方法,一直作为美国人的行为方式延续至今。而美国的法律制度之所以完善,也可以从另一方面说明,当道德无法约束行为时,制度成为社会唯一的准绳。[1]

我们注意到,美国消费模式是“分期付款”,这种模式实际上就是“透支”,它的前提是:必须使“透支”者有工作保障,一旦失业,就会引起还款的困难。所以在美国的经济指标中,就业率和失业率及其比例关系,是很重要的敏感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介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房地产。

其实,不仅在美国,而且在日本也出现房地产热,还有迪拜,甚至在最近的欧债危机中,我们在希腊和西班牙都看到房地产的影响。因为房屋的建筑和买卖都与银行的长期贷款有直接的联系。

搞清了这些关系,对于我们进一步分析美国金融危机是很有帮助的。

二、安然事件是美国金融危机的前兆

罗纳德·P.多尔的著作《股票资本主义与福利资本主义——日德模式与英美模式》指出,在英美模式中,公司的股东利益至高无上,股份制公司被认为主要是通过投资为其谋取利润和使其资本增值的工具;对股份制公司雇员来说,企业不是为其谋取利益的福利机构,只是他付出劳动取得报酬的服务机构,因此股东的利益高于雇员的利益;对整个国家来说,股票市场是最终衡量上市公司业绩和成败的核心指标,股票指数是衡量国民福利的主要标准,英美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概括为“金融化”或“市场化”。[2]

实际上这正是西方外在超越的价值系统的表现。一句有名的话:“顾客是上帝”,正是这种价值系统在现代西方经营管理中的表现。对于雇员来说,公司是他的服务对象,公司的利益高于他的利益;对于公司来说,股东的利益高于公司的利益;对于国家来说,协调企业、银行等各方面的关系,使经济保持发展的势头是其主要的任务。这种外在超越价值系统的观念集中表现在一套法律制度上,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正是如此。无论是国家还是银行、企业都必须依法行事。虽然西方人没有放弃对上帝的信仰,但是在经济生活中,法律实际上扮演着“上帝”的角色,这很符合宗教改革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新宗教伦理精神。

安然在2000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第16位,并且在《财富》的调查中连续4年荣获“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公司”称号。其总部在休斯顿,是美国最大的天然气采购商及出售商,控制着美国一条长达32000英里的煤气输送管道,同时也是领先的能源批发做市商。安然拥有340亿美元资产的发电厂,同时也经营纸、煤和化学药品等日用品,并且提供有关能源输送的咨询、建筑工程等服务。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公司破产,不仅影响美国股市,也影响了世界股市。

与此相联的安达信国际公司(由安达信国际会计公司和安达信国际咨询公司组成)是全球五大会计公司之一,2001年,安达信就曾两次因违规操作而被处罚。这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二十多年来首次对国际会计行业五大会计公司之一实施的严厉惩罚。现在安达信被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兼并,五大会计公司即将变成四个。

这里,我们一方面看到西方法律的严格性,同时也应该看到西方外在超越价值系统的缺陷。尽管美国的法律密如蛛网,不可谓不严,但还是让安然和安达信钻了空子。其影响力和破坏力都是巨大的。

自从2001年8月安然事件爆发后,美国股市遇到了信任危机。原以为安达信可能成为安然事件的牺牲品,没想到将许多华尔街大鳄都送上了被告席,而且起诉的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除了美林以外,美洲银行、花旗集团、德意志银行、雷曼兄弟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也都被列入了安然案件的起诉书中。民事诉讼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各州司法部的行政诉讼都在进行或者酝酿之中。

虽然2002年第二季度公布的各种经济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已经出现复苏迹象,但是,在各种事件不断揭露的情况下,美国股市不升反降。2月4日,股市又传出几家上市企业内部财务状况不实的消息:美国电子企业蒂科国际公司在过去三年中,部分隐瞒了该公司在过去700宗企业收购案中的花费。这个消息,使蒂科公司的股价下跌10.67%。同时引发了三大股指纷纷下跌,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220.17点,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挫55.71点,标准普尔500种股价指数下跌27.76点。2月4日这一天,投资者在美国股市的投资资产缩水了3000亿美元。

令人吃惊的是,2002年6月3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宣布,该委员会已同微软公司就此达成一项解决方案,微软同意今后不再违反会计制度。据该委员会称,微软公司在1994年7月到1998年6月期间的会计行为存在严重虚报公司收入的情况,那几年微软公司盈利情况并非很好,但微软故意将大量应该在公司收入中扣除的储备资金不予计算,给人以利润虚高的印象。”[3]

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6月26日《纽约时报》在头版报道,美国第二大长途电话公司——世界通信(WorldCom)承认,在过去五个季度中,先后共虚报了38亿美元的利润。这一丑闻有可能使该公司和它1998年并购的子公司MCI处于面临破产的境地。这次又牵扯到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

紧接着,又曝出了更大的丑闻,6月28日世界最大的复印机生产商美国施乐公司重新公布的近年收入报告说,由于会计统计方面的错误,该公司在过去5年中高报收入14亿美元。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在对以前负责施乐公司会计审计事务的毕马威公司进行调查。如果再加上安达信与德勤,相继卷入财务欺诈丑闻的会计师事务所中,世界五大会计公司占了3家。魏斯评级公司在调查了7000家公司后发布的报告说,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上市企业可能存在编造盈利报告的问题。华尔街遇到了信任危机,美国乃至欧亚各国的股市都在为这场危机而跌跌撞撞。

有人称华尔街丑闻是比“9·11”事件更可怕的恐怖事件。人们在反思证券市场的监管,在反思西方的价值观念,甚至在反思“新经济”的负面效应。美国著名的财经评论家,同时担任“华盛顿邮报”和“国际先驱论坛报”专栏作家的詹姆斯-格拉斯曼认为,“安然事件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安然当中的很多人有不当的行为,我认为这可能反映了在商界道德的沦丧,就是对于法律和会计规则重视程度的减弱。当然,这并没有达到尖锐的程度,但是确实反映了人们的道德标准在降低。”[4]

三、金融海啸来自于两房债券

次级债券(Subordinated Debentures),是指偿还次序优于公司股本权益,但低于公司一般债务的一种债务形式。各种证券的求偿权优先顺序为:一般债务—次级债务—优先股—普通股,求偿权优先级越高的证券,风险越低,期望收益也越低,反之亦然。机构往往基于自身情况,根据CAPM模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按一定比例配置资产,以均衡自身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收益。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次级债券里的“次级”,与银行贷款五级分类法(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里的“次级贷款”中的“次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次级债券里的“次级”仅指其求偿权“次级”,并不代表其信用等级一定“次级”;而五级分类法里的“次级”则是与“可疑”、“损失”一并划归为不良贷款的范围。

所谓次级按揭,是指美国向信用分数较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住房贷款。贷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仅需声明其收入情况,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

美国次级按揭客户的偿付保障不是建立在客户本身的还款能力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房价不断上涨的假设之上。在房市火爆的时候,银行可以借此获得高额利息收入而不必担心风险;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户的负担将逐步加重。当这种负担到了极限时,大量违约客户出现,不再支付贷款,造成坏账。此时,次级债危机就产生了。

为什么风险很大的次级按揭还有人购买,关键是房地美和房利美是美国政府担保的企业。“两房”在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运转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房利美创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主要职能是通过向银行购买抵押贷款债权,释放银行的现金流以便用于发放新的贷款,从而最终帮助美国家庭顺利买到住房。虽然两房均为私人拥有的上市公司,但是作为联邦法律创建的“政府授权企业”(government sponsored enterprises,“gse”),意味着它们可以享受特殊的权利。这些权利包括:它们可以免交各种联邦以及州政府的税收,并且享受来自美国财政部的金额均为22.5亿美元的信贷支持(credit line)。 然而,最重要的特权是隐性的,投资者相信,如果他们面临破产倒闭的威胁,联邦政府一定会出手援救。

两房的商业模式可以从融资与投资两个角度来解释。

我们列举实际的例子来看两房的运作过程,比如有9个买房者,前三个是优等,中间三个是中等,后三个是信用差的,银行肯定会给前三个贷款,中间三个也有可能获得贷款,后面三个得不到贷款,怎么办呢?房利美与房地美出面担保。银行就把这9个人的按揭贷款卖给两房,两房可以在资产组合中持有这些债权,也就是9个人一平均,三个信用差的借助最前面优质客户,实际提升了信用等级。然后把这9个人的按揭打包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ortgage-backed secutities,“mbs”)并出售给全球市场上的投资者。两房以上中下不同的客户组合,发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就是一种平衡信用等级的作法。

发行mbs可以帮助这两家公司更快地回笼资金,从而收购新的债权。如果选择持有债权,那么,在它们的资产负债表上,与债权相对应的是资本金或两家公司发行的非mbs债券;如果发行mbs,则在资产负债表上,资产方是现金或者更多的债权,而负债方是mbs。

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虚拟再虚拟的资金链,但是请注意,这条资金链是建立在利率降低、房价上升的基础上,因为银行利率与房价的趋势相反,贷款利率越低,人们买房的热情越高。反过来,如果银行利率不断上升,房地产的风险就越大。

对于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顺利运转而言,两房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贷款商而言,由于向居民提供贷款后,可以很快将贷款出售给房利美与房地美,加快了贷款商的资金流动,降低了贷款商的资金成本,从而降低了抵押贷款利率,惠及全国范围内的借款者,尤其是中低收入借款者。截止危机爆发前,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约为12万亿美元,而房利美和房地美持有大约5.3万亿美元的抵押贷款债权,占整个市场规模的44%。在5.3万亿美元中,两家公司实际上拥有1.6万亿美元的债权,同时为3.7万亿美元的债权提供了担保。按照美国会计准则,1.6万亿美元的债权位于两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内,而3.7万亿美元担保位于两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外。但无论是拥有债权还是提供担保,两家公司都承担了相同的信用风险。

为什么两房会突然爆发危机,成为次贷危机新的受害者?它们是如何陷入困境的?

原因之一在于,这次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实在是过于严重了。在加州、佛罗里达州等地,很多在市场最高点购置房产的居民目前都面临负资产的困境。结果导致各种贷款——既包括次贷和alt-a(介于优质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之间的贷款),也包括满足房利美与房地美标准的优质贷款——的违约率都大幅上升,这自然会增加房利美与房地美资产负债表上的坏账。

原因之二在于,虽然政府对两房的贷款标准有严格的要求,但是对两家公司的资本金规模却要求不高。相对于庞大的资产组合而言,这两家公司的资本金规模非常有限。换句话说,它们的财务杠杆过高。截至2007年底,这两家公司的核心资本合计832亿美元,而这些资本支持着5.2万亿美元的债务与担保,杠杆比率高达62.5。因此,即使资产组合发生对资产总量而言的并不太严重的账面损失,两房都可能发生危机。如果不是市场认为两房存在政府的隐含担保,它们是不可能维持如此之高的杠杆比率的。事实上,两家公司应对信用风险的能力远远弱于市场化金融机构。

令问题更加复杂的是,随着自身规模的扩大,在盈利动机的驱使下,两房在收购贷款并发行mbs的传统业务之外,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这就是购买其他私人金融机构发行的mbs,从中赚取自身资金成本与所购买mbs之间的息差(由于两家公司可以发行信用等级相当于美国国债的机构债来募集资金,资金成本相当低)。近年来,这两家公司购买的私人金融机构发行的mbs规模迅速扩大:从1997年到2007年,房利美购买的其他机构发行的mbs从185亿美元上升到1278亿美元,房地美购买的其他机构发行的mbs从250亿美元上升到2670亿美元。据估计,房利美与房地美大约购买了整个私人机构所发行mbs的一半以上。虽然上述mbs均为aaa评级,但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信贷风险从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逐渐扩展到整个抵押贷款市场,这些mbs的信用评级开始被调降,市场价值相应下滑。这就加剧了次贷危机对两房资产组合造成的负面冲击。

次贷危机爆发后,一方面由于自身持有的贷款组合的违约率上升,另一方面由于自己购买的其他机构发行的mbs的市场价值下降,两房账面出现越来越大的亏损。2007年,房利美发生了35.6亿美元亏损,房地美发生了30.9亿美元亏损。2008年第1季度,房利美又出现21.9亿美元亏损,房地美出现1.5亿美元亏损。连续的亏损已经令投资者对两家公司的前景感到担忧。

然而,最终引发危机的,则是雷曼兄弟公司分析师2008年7月7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该报告指出,一项会计准则的变动可能导致以上两家公司不得不募集750亿美元的资本金。这项会计准则就是杀伤力十足的fas 140条款,该条款试图阻止企业继续将不良资产隐藏在资产负债表的表外实体中。如果两房要将表现欠佳的抵押贷款资产重新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内,它们不得不募集新的资本。报告指出,房利美需要募集460亿美元资本,而房地美需要募集290亿美元资本。

这份报告的披露彻底摧毁了市场对两房的信心。所有的人均意识到,仅凭两房自己的力量,绝对不可能募集到规模如此庞大的资本金。投资者开始在股票市场上抛售两家公司的股票。两家公司在短短一周左右的时间内便损失了一半左右的市值,最终导致美国证监会不得不介入针对两房股权的卖空行为的调查。此外,持有大量mbs的债权人也对两房还本付息的能力产生怀疑,时下两家公司5年期债券收益率与同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差距正不断扩大。

有趣的是由两房引起的危机又把雷曼兄弟公司扯进来,这个公司由德国移民亨利、埃马努埃尔和迈尔于1850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城创建,目前已有158年历史,其主要业务包括投资银行、私人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雷曼兄弟公司总部现设在美国纽约,在英国伦敦和日本东京设有地区总部。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根据美国破产法,向美国联邦破产法庭递交破产保护申请。

“两房”作为美国政府保荐企业,是否等同于政府担保,美国政府一直态度模糊。危险的声音也时时传来。2010年4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提出,房利美与房地美发行的债券是否不应该视为主权债券。美国一些政客和民间智库正极力游说政府别再花纳税人的钱为贪婪的“两房”债券投资人埋单。

根据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若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其股票将被摘牌。自2008年9月被政府接管之后,“两房”的普通股价格便一直徘徊在1美元左右,沦为“仙股”。6月16日前的30个交易日,房利美股票收盘价一直低于1美元,房地美也在1美元附近波动。与2007年9月房利美最高位每股99美元、房地美48美元相比,“两房”股值相当于被“清零”。

纽约证券交易所对两房退市反应冷淡,大盘几乎未受影响,因为“两房”早已跌无可跌,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到目前为止,美国政府已经拿出1450亿美元救助“两房”,可是效果甚微。2009年“两房”合计亏损高达936亿美元,2010年第一季度又亏了182亿美元。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两房”如果按照目前的方式运作下去,2009~2019年10年间,“两房”将总共花费纳税人的钱3890亿美元。如果房价进一步下跌,则可能达到1万亿美元。美国民调对“两房”的前景很是悲观,认为“两房”的窟窿越堵越大,简直就是两个“无底洞”。

环球财经研究院院长、曾在“两房”任职的宋鸿兵2010年6月29日表示:“刚看到美国方面的新闻,拯救两房将耗费1万亿美元,我觉得这个数字保守了,最终数字可能会高达1.5万亿~2万亿美元。美国的房地产价格下跌已超过30%,两房债券的规模约6万亿美元,从2004年到2008年的主要部分损失均远超30%,1万亿美元是挡不住的。”[5]

四、虚拟经济也需要宏观调控

导致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涉及美国的消费模式、金融监管政策、金融机构的运作方式,以及美国和世界的经济结构等各方面因素。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现代市场从以前的工业商品经济转向了金融市场经济。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市场已经具有了相对独立性,其表现就是泛期货化,商品大量的交易是通过期货的形式进行的,期货虽然具有对商品供求关系的预期功能,但同时也会产生过度投机的功能。同样道理,证券市场也是如此,如果金融市场监管不严格,就会使虚拟经济迅速膨胀,导致金融危机。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生危机的不同特点

1.商品经济条件下实体经济危机的特点

1825年7月,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6年工业危机达到高潮,大量商品卖不出去,物价暴跌,大量工商企业破产。据统计,1825年10月至1826年10月,破产的工商企业达到三千五百多家。1824~1826年间,英国当时重要的出口产品棉布出口从3.45亿码降为2.67亿码,即减少了23%。机器制造业、建筑业以及其他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遭到了危机的沉重打击。整个社会经济处于极度的恐慌和混乱之中。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剩,只是相对过剩,也就是相对于劳动人民的支付能力而言是过剩了。当时,一方面,市场上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另一方面,工人大量失业,在职的工人工资也大幅度降低,工人无钱购买商品。表面上看,这次危机是从证券市场开始的,股票行情猛跌,到1826年初,股票跌价造成的损失约达1400万英镑。信用关系破坏,银行纷纷倒闭。1825~1826年间,英国有七十多家银行破产。1825年底,著名的英格兰银行的黄金储备从1824年底的1 070万英镑降至120万英镑。

此后,平均大约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经济危机,如1837年、1847年、1857年和1866年都爆发了经济危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爆发了经济危机。1882年再次爆发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1890、1900年德国的交易所危机和俄国的金融危机分别引发了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这次危机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延续时间最长、波及范围最广、打击最为沉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年中东战争期间,石油输出国的石油斗争导致西方国家发生的石油危机引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1973 年11月,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美、日、法等国相继卷入。于1975年下半年渡过最低点,经济转而回升。

我们看到,实体经济产生的危机,首先是从工业生产和市场供求关系领域内发生,然后转向虚拟经济领域,表现在金融市场上。但是,虚拟经济发生危机,却首先是在金融领域。

2.虚拟经济发生危机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危机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表现为金融危机,其中日本最为典型。

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美元的贬值,意味着日元升值。当时日本人非常高兴,大量购买美国资产,甚至有人认为能“买下美国”。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越来越强大,日本疯狂地购买欧美企业资产。SONY耗巨资34亿美元购买被称为“美国的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公司,松下斥资61亿美元购买环球电影公司,三菱重工出资8.5亿美元购买有“美利坚标志”之称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日本国内充满了对未来无限的幻想的乐观情绪。

在日本来美大举投资之初,美国对外国投资持欢迎态度。1983年9月9日,里根总统发表了《国际投资政策声明》,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由总统发布的欢迎外国来美投资的声明。据统计,从1986年到1991年,日本的海外投资总额高达4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日本流入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每年10亿美元迅速飙升,到1990年达到高峰,仅此一年就超过180亿美元。

在1991年出版的《即将与日本发生战争》一书中,作者明确指出,冷战后美国的头号敌人就是日本。与此相呼应,美国媒体也普遍宣传“日本威胁论”、“日本异质论”,宣称比苏联更可怕的是日本的经济侵略。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说,在美国的战略家中,已有不少人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将是一场经济战争。自认为西方盟友的日本成了冷战后西方世界的共同敌人。

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期危机或萧条。从1990年到1992年8月,日经指数下跌了62%。1992年日本股票市值与土地市值共损失406.9万亿日元,相当于该年国内生产总值465.4万亿日元的87%。在泡沫膨胀的年代里,日本金融机构持有大量股票和房地产,并且还大量贷款给股票和房地产的投机者,形成丰厚的账面资产和利润。泡沫破灭后,资产转眼间成为负债,银行的不良债权大幅度上升,多家信用社和银行倒闭。后来的情况表明,这仅仅是冰山一角,泡沫破灭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经过了二十多年,经济仍然一蹶不振。

(二)房地产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过渡环节

我们看到日本的经济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房地产危机。这次美国的金融危机也是来自两房债券。这是因为房地产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过渡环节,房地产本身直接与银行的信贷和建筑业有紧密的联系。

房地产商经常是利用自有资金再加上银行贷款来经营,所以银行扮演着输送资金的角色。不仅如此,买房贷款也来自银行,真正用自己的钱一次性买房的人并不多。特别是工薪阶层,在“今天花明天的钱”的鼓动下,贷款买房也成为一种时尚。好像银行的钱不花白不花,先贷了款再说。

买房者只是开发商和银行的中间环节,买房者将从银行贷来的款付给开发商,开发商再向银行还建房的预先贷款,这样开发商就解了套,变成了买房者和银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开发商是用银行的贷款建房,再用买房者的按揭款还银行,做着低成本、高利润的买卖。

也许有人说,银行不知道这个风险吗?当然知道,但是不这样做,银行的居民储蓄款也没有什么好的出路。这真像是饮鸩止渴,因为房地产正火着呢!这样,我们就看到一个资金循环的链条:开发商——银行——买房者——银行——开发商。在这个循环中,任何一环出了问题,都会引起资金链的断裂。美国“两房”就是在这个链条中的债券化出问题的。

(三)金融衍生品过多、过剩,掩盖了巨大风险

传统上,放贷银行应该把贷款记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并相应地把信用风险留在银行内部。但是,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却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转换成证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各类投资机构购买;而投资机构则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打包、分割、组合,变身成新的金融产品,出售给对冲基金、保险公司等。这样一来,提供次贷的银行变魔术般地销掉了账上的抵押贷款这类资产。表面上看,这是皆大欢喜的“金融炼金术”:购房者能以极低的首付款甚至零首付获得房产;提供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不必坐等贷款到期,通过打包出售债权方式便提前回笼了资金;提供资产证券化服务的金融中介可以在不承担风险的情况下赚取服务费;由抵押贷款演变成的各种新型金融产品,又满足了市场上众多投资者的投资牟利需求……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调查,美国次贷总额为1.5万亿美元,但在其基础上发行了近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进而衍生出超万亿美元的担保债务凭证(CDO)和数十万亿美元的信贷违约掉期(CDS)。

资产证券化所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本来可以起到分散风险、提高银行等金融机构效率的作用,但是,资产证券化一旦过度,就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使美国金融衍生品越变越复杂,金融市场也就变得越来越缺乏透明度,以至于最后没有人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是什么,也不知道其中蕴含的巨大风险。

在创新的旗号下,投机行为一波一波地被推向高峰,金融日益与实体经济相脱节,虚拟经济的泡沫被“金融创新”越吹越大,似乎只要倒腾倒腾那些五花八门的证券,财源就可滚滚而来。通常,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虚拟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就会逐渐演变成投机经济。起初1元钱的贷款可以被逐级放大为几元、十几元甚至几十元的金融衍生品,金融风险也随之被急剧放大。当这些创新产品的本源——次级住房信贷资产出现问题时,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就犹如空中楼阁轰然坍塌下来。[6]

由此可见,必须对金融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如何防止“金融创新”的泡沫越吹越大,是必须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总量控制,严格监督和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新自由主义不仅仅只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基础,也成为美国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新自由主义虽然对治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滞胀起到了一定的疗效,但它不是万能的。索罗斯把这种相信市场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理念称为“市场原教旨主义”。索罗斯在接受法国《世界报》采访时表示,“(华尔街的危机)是我所说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这一放任市场和让其自动调节理论的结果。危机并非因为一些外来因素,也不是自然灾害造成的,是体制给自己造成了损失。它发生了内破裂。”

新自由主义的模式,突出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的思想对这个体系也形成了极大影响。包括会计制度、市场评级体系、风险控制程序,乃至金融政策,甚至市场适用的语言、计价货币等,统统采用的是美国规则,国际金融体系实际上成了美国金融体系。很显然,这不符合平等、公平、协商的国际原则,无视各国发展阶段、管理水平、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调整要想取得成果,就必然要触动这一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杉.实用主义的因果逻辑[N].中华工商时报,2002-07-11.

[2]郑秉文.分析:股票-福利-经济制度[N].光明日报,2002-02-21.

[3]微软公司涉嫌做假账[N].光明日报,2002-06-05.

[4]美资深经济评论家作客新浪谈安然破产案实录(三)[EB/OL].finace.sina.com.cn/j/20020325/184861.html,2002-03-25.

[5]宋鸿兵称1万亿美元难堵两房窟窿,中国3000亿债券堪忧[N].时代周报,2010-07-08.

[6]过度创新与金融风暴[N].人民日报,2008-11-05.

A Reflection on the U.S. Financial Crisis

Han Qiang

Abstract: B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ron and Fannie Mae- Freddie Mac,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during the formation of virtual economy, the United States slid into the imbalance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is has resulted in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The concept of virtual economic crisis is therefore put forward. The author also points out that we should carry on a deep reflection of the neo-liberal economic thinking mode.

Keywords: U.S. financial crisis,virtual economic crisis,neo-liberalism

责任编辑:王之刚

猜你喜欢
新自由主义
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形成的原因分析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新自由主义对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文化信仰的影响分析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大学生思想的不良影响及对策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制度比较及启示
新自由主义对经济泡沫形成的助推作用
新自由主义模式为什么不具有普世性
这些预言不靠谱的原因
国外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日趋式微
经济与政治双重视域下对新自由主义的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