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静,尹华英,蒋小平,崔 璀,吴利平,李 平,郑显兰
自2003年世界护士会(ICN)首次提出通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框架[1]以来,国内外先后开展了成人专科护士及通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研究,如ICU、手术室、急诊科、产科、血液科、老年护理等,然而国内未见儿科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系统研究。因儿童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及心理需求,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病死率高,疾病谱亦与成人不同,因此儿科护士的核心能力应有其特殊的要求。本研究拟界定儿科护士核心能力内涵与评价指标体系,为儿科护士的培养、任用、评价及考核提供有效的依据。
1.1 专家筛选 选取儿科临床护理专家及护理教育专家、儿科护理管理专家、儿科临床医疗专家及教育专家共24人,进行德尔菲(Delphi)专家咨询法。参与问卷咨询的专家均在儿科领域有丰富的临床护理或临床医疗经验,并担任临床护理或临床医学教学工作,熟悉本专业的要求、现状及发展趋势。专家一般情况:①专家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24名,其中从事护理工作者17名,从事临床医疗工作者7名;②职称:高级职称3名,副高级16名,中级5名;③工作年限:≥25年14名,20年~24年1名,15年~19年8名,10年~14年1名;④学历:博士4名,硕士4名,本科16名。
1.2 概念界定及问卷设计 本研究小组共8人,其中研究生导师2名(1名护理部主任,1名护士长),从事儿科护理管理、儿科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的护士长3名,在读研究生2名,临床护理骨干1名。研究小组的主要工作包括:①构建儿科护士核心能力框架及评价指标草案;②拟定专家咨询表及相关概念界定;③选择咨询专家;④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咨询表;⑤对专家咨询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研究小组成员通过查阅文献,全面了解国内外对护士核心能力的要求现状,经过多次集中讨论,设计本研究专家咨询表内容:①参与专家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工作单位、部门、行政要职、技术职称、工作年限、从事领域的研究方向;②填表说明;③儿科护士和儿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及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相关概念的界定,内容及其权重,需要增减、删除和修改的内容。④专家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
1.3 咨询方法 2012年10月—2013年4月对24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调查,由研究小组成员将咨询表发放至各专家,并当面向专家说明填表的基本目的、要求、内容,为让专家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分析评估,调查表回收时间不作特别限制。在第一轮咨询表收回之后,根据专家意见,删减、增加和修改条目并整理分析,再进行第二轮专家函询。
1.4 统计学方法 在第二轮专家咨询完成后进行统计分析。利用Excel计算权重,得出一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利用SPSS19.0软件包处理,分析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并对专家的组成结构进行分析,运用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协调系数、熟悉程度对专家咨询的可靠性进行检验。
2.1 专家积极性 专家积极性用问卷调查表回收率表示,第一轮、第二轮问卷分别发放25份、24份,回收24份、24份,回收率分别为96%、100%,证明专家积极性高。
2.2 专家权威性 专家权威性由专家对问题的判断依据及对本咨询问题的熟悉程度决定,两轮的咨询调查中,统计分析得出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88,熟悉程度为0.91,判断系数为0.84,可以看出专家的权威性高,结果可靠。
2.3 专家咨询的协调程度 专家的协调性是由协调系数来体现的,它反映了专家对所有指标认同的一致性[2]。本研究专家的各级指标协调系数见表1,整体协调性较好。
表1 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
2.4 儿科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内容及权重 经过对第一轮专家咨询表的修改及第二轮专家咨询表的统计,整理分析后得出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内容,其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具体条目及权重见表2~表4。
表2 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一级指标及权重值
表3 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二级指标及权重值
表4 三级指标条目及变异系数
3.1 构建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核心能力自从Prahalad等[3]提出来后,直至21世纪初,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等概念才被应用于医院管理之中[4],随后被应用于护理各领域,如ICU、手术室、急诊科、产科、血液科、老年护理等。徐少波等[5]指出,护士核心能力是从事临床工作必须具备的综合能力。本研究根据儿科护理理论及儿科临床实践现状,充分吸收他人的成果,通过文献查阅、研究小组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儿科护士核心能力的框架体系及相关概念,制定了儿科护士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丰富了护理管理中儿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内涵。本研究首次在国内构建了儿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为护理管理层选拔、培训、考核儿科专科护士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也为护理教育目标的设置提供参考。
3.2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主要从3方面来体现:①依据德尔菲法原则设计调查表,经广泛深入查询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儿科医学及护理新观念新技术,设置各级指标的具体条目。调查专家为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儿科医护人员,保证了研究的权威性;②纳入的专家涵盖了儿科临床多个专业的医学及护理专家,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③每一轮专家意见均由研究小组共同讨论、整理,意见一致则进入下一轮,统计结果由医学统计学教研组老师审核。
本研究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96%、100%,专家的判断系数为0.84,熟悉程度0.91,权威系数0.88,均表明专家的权威性高,一般认为专家权威系数≥0.7具有统计学意义[6]。专家总体协调系数为0.60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对本指标认同性较高,协调性较好,表明本研究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3 主要评价指标的分析 指标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在儿科护士核心能力的6个一级指标中,权重排在前3位的为专业实践、沟通协调能力、专业态度,其权重值分别为0.3,0.2,0.2。其中专业实践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护理安全保障能力3个二级指标和40个三级指标,说明专家对儿科护士在专业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有较高的期望值。Thomas[7]研究指出,儿科病人较普通病人有更为特殊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因此对护士要求专业技术性更强。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致免疫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弱,疾病突发情况多,儿童自身防范意识不强等,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扎实的专业知识及精湛的护理技能,以随时应对突发状况,保障病人安全。同样,专家对专业态度和沟通协调能力也具有较高的期望值,主要原因可能与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一切息息相关,端正的职业态度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儿科病人素以病情突发情况多、家属陪同多,护患矛盾尖锐,致使护患关系愈加紧张,因此,临床中除了需要精湛的护理技能外,还需要儿科护士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及同情心,用温和的言语、特殊的沟通技巧安慰焦躁不安的患儿或家属,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感,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本研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了儿科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通过两轮对24名专家咨询,确立了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66个三级指标,专家意见一致性好,结果科学、可靠。此评价体系可为儿科护士的培训、选择和考核提供客观的参考标准,使人力资源的管理有据可依,同时可促进儿科护士自身能力的发展。
研究局限:部分条目尚需进一步细化,评价体系的实施方式、指标的实效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1] ICN.ICN framework of competencies for the generalistic nurse[R].Geneva:Switzerland,2003:1.
[2] 郜浩,孙纽云.2009年上海市某区医疗纠纷案例分布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2011,15(5):2-5.
[3] Prahalad C,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 Rev,1990,68(3):79-91.
[4] McAllister M.Competency standards:Clarifying the issues[J].Contemporary Nurse,1998,7(3):131-137.
[5] 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
[6] 邬俏璇,朱社宁.产科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777-780.
[7] Thomas LA.Clinical management of stressors perceived by patients on mechanical ventilation[J].AACN Clinical Bsues,2003,14(1):7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