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旭,汪 坤,钟为民,盛建国
(河西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张掖734000)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欧美学者就提出了核心稳定性等相关概念。所谓“核心”指人体的中间环节,是一条运动链上最重要的部位,也是运动链的发力点[1]。核心稳定性训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核心部位是运动过程中完成技术动作的力量输出根源,只有加强核心区的稳定性的提高,其肢体活动的多变才能有支撑,才会更协调。而人体稳定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神经纤维的信号传递和来自核心部位的肌肉、韧带和结缔组织的相互协作能力[2]。而在我国目前关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概念、内涵、外延还未找到一个明确而统一的定义。
目前国内传统力量训练主要是在身体重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下完成的,这种稳定状态是通过器械或地面提供的稳定支撑反作用力而实现的。其弊端是传统力量训练的方法对于提高核心部位深层的小肌群是难以实现的,所以必须在传统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上有新的突破和创新。这正也说明了核心稳定训练的独特之处,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提高协调、灵敏、平衡等各方面的不足,进一步提高力量的传递与实效性[3],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控制——神经中枢系统;主动——肌肉系统;被动——骨骼韧带系统;调节——呼吸系统。这样做既预防运动损伤,同时也更新了力量训练的理念[4]。
随着人们对各专项训练的总结,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训练的理论不断成熟,且很多领域的运动训练效果较突出。今后如何把核心力量及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加以融合与创新,从而实现具体化和系统化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本实验以40名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表1):(对照组:男11人,女9人;实验组:男11人,女9人),对实验组进行8周的核心稳定训练,使用独特器械,并采用瑞士球、平衡垫、平衡板等在不稳定情况下对身体核心部位进行训练,提高其稳定性及核心力量。并运用闭目横向踩木、闭目纵向踩木、鹤立测试等对其静态平衡能力进行测试。
通过SPSS19.0软件包对测量的身体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可知:P>0.05。因此,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身体指标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组之间具有可比性。
表1 实验前实验对象的一般情况(Mean±SD)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网以及国家核心期刊和各类相关期刊文献资料的查阅,从中分析汇总出相关文献资料,为实验设计、测试、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2.2 实验法
1.2.2.1 测试指标
采用常用的评价静态平衡能力的指标:闭眼纵、横向踩木测试、鹤立测试。
1.2.2.2 训练计划
对照组按原先传统的训练计划(持续8周的专业技能课)进行训练。实验组采用腹撑桥、侧撑桥、背撑桥、瑞士球、平衡垫、平衡板等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和器械进行训练,每周3次(周一、周四、周五),每次50 min(19:00~19:50),共持续8周。
(1)静力性训练主要指改善深层的、短小的单关节肌群的力量及稳定性,如背桥、腹桥、侧桥等训练。
(2)非稳定状态下的器械应用训练主要指改善身体表层的胯关节肌群的力量,如利用平衡垫、平衡板和瑞士球等来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
1.2.2.3 静态平衡能力的测试方法、意义及要求
(1)闭眼静态平衡测试
意义:主要反映单足前脚掌站立对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方法:让受试者闭眼用优势脚在2.5cm×2.5 cm×30cm宽的木板上站立(横向站立,支撑脚与木板成直角;纵向站立,支撑脚与木板在一水平面上),记录站立的时间。测2次,取最佳成绩。
要求:当支撑脚移动或足跟着地时停止计时。当非支撑脚触地时停止计时。受试者在3s内失去平衡则重新测定。要用胶带把木条牢牢粘贴在地上。
评价:时间越长,静态平衡能力越强。
(2)鹤立测试
意义:主要反映单足前脚掌支撑维持平衡的能力。
方法:受试者两手叉腰,用习惯支撑脚站立。另一脚的足底贴至于支撑脚膝关节的内测,支撑脚提踵成单足前脚掌站立。计时从支撑脚提踵开始到身体失去平衡为止。以s(秒)为单位记录时间,不计小数,测2次,取最佳成绩。
要求:当支撑脚移动或足跟着地时计时停止;当非支撑脚离开膝关节时停止计时;当手离开腰时停止计时。
1.2.3 数理统计法
实验数据均以平均值±标准差(Mean±SD)来表示,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组内同一受试者训练前后比较采用Paired-Samples T test,P<0.05有统计学意义。
表2 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静态平衡能力指标比较(n=20) 单位:s
核心力量与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是指以改善人体核心部位深层的主动肌与被动肌的力量来维持人体处于不同情况下的身体姿势的能力及维持人体平衡的能力。其主要反映在:(1)控制——神经系统,神经中枢系统接受来自于前庭器官、视觉中枢和肌肉中的本体感受器传递的信号,通过中枢传递刺激信号激活更多的肌肉组织来调节人体的平衡。(2)主动——肌肉系统,肌肉向心收缩时肌肉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因而引起身体运动,肌肉等长收缩可使某些关节保持一定的位置,为其它关节的运动创造适宜的条件,要保持一定的体位,某些肌肉就必须做等长收缩,肌肉进行等长收缩时在整个运动范围内都能产生最大的肌张力。(3)被动——骨骼韧带系统,它对保持机体正常姿势,维持身体平衡极为重要。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一种全新的力量训练理念,其主要功能是激活人体深层的小肌肉群,在运动链的关键处给予特定的能量输出,从而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进来,提高人体的稳定性、平衡性和协调性等。核心稳定性训练能间接地弥补传统力量训练在协调、灵敏、平衡等方面的不足,将新的血液注入到传统力量训练中。
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作用在于能够增强运动员的脊柱和骨盆的稳定性,可以通过近端固定提高末端肌肉的发力,能够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身体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增强肌肉的爆发力。
这种训练弥补了传统力量练习的不足,通过神经中枢系统不断调整自身的不稳定状态,使处于核心部位的肌群力量不断提高,做到进一步改善脊柱与骨盆稳定性,为人体平衡能力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结果表明,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静态平衡能力,改善各肌肉间的相互协调和平衡能力。
[1]陈小平.核心稳定力量训练[J].体育科学,2007,27(9):35-36.
[2]Ben Kibler W,Press,S C,Ia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s Med,2006,36(3):189-198.
[3]黎涌明,于洪军,资薇,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21-31.
[4]赵佳.核心区力量及其训练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218-220.
[5]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6]王卫星,廖小军.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方法[M].中国体育教练员专家论坛,2008,20(2):12-15.
[7]屈萍.星形偏移平衡测试在评价优秀蹼泳运动员核心训练效果中的应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9):7-78.
[8]刁节培.核心稳定训练浅谈[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1,25(26):30-31.
[9]燕铁斌.重视国人平衡功能的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8(8):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