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梅
摘要:音乐学专业建设要结合实际,在专业特色发展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实践教学途径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应用型;音乐人才;专业建设
培养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我校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基本定位和不变主题。我们在音乐学专业建设过程中,从“服务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广大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出发,在确立专业特色,完善学生培养模式,增强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等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实践性探索。
一、挖掘区域文化内涵,确立专业特色发展方向
音乐艺术具有浓郁的区域文化特征,只有深入挖掘区域文化内涵,才能确立音乐学专业的特色发展方向。为突出音乐学专业的地方特色,我们将河北传统音乐文化作为主线,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培养能传授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服务于河北经济社会发展的艺术专门人才,并通过相应的教学过程把潜在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内涵转化为自身的强势,使音乐学专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展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
河北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河北音乐文化,对加强和推动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音乐学专业立足于本土文化,挖掘河北传统音乐文化内涵,把传承和发展河北传统音乐文化、延续民族音乐文脉当做责无旁贷的任务,并依此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积极引导教师结合本专业深入各地体验生活、收集素材,整理和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新作品,丰富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
音乐学教研室成立了河北音乐专门创作小组,挑选骨干教师分别组建了舞蹈、器乐和声乐等创作队伍,明确各自的创作任务,深入河北各地,开展收集地方歌舞、民歌小调、音乐戏曲等原生态资料。同时,要求我们的创作队伍在原生音乐素材基础上尝试与现代文化元素的结合,对乐曲、歌曲和舞蹈等进行全新包装,使其更具时代性、观赏性和艺术欣赏价值,更为学生喜爱和接受。尤其是舞蹈的创作,一方面要创作出适应课堂教学及舞台表演展示的融技巧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专业作品,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适合大学生校园文化和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需求的作品等等。作品既继承了河北音乐文化的传统,又与时俱进,体现出继承与创新的紧密结合,为推进河北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发展,构建我院校园文化特色作出有益探索和尝试。
收集整理河北传统音乐素材,并以河北原生态音乐资料为基础,丰富了我系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科研、创作的资料库,为提高专业教师民族音乐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了良好条件。音乐学重点专业建设注重在教师中树立科研兴教的意识,鼓励教师扎实开展课题研究,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提升专业的办学水平,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申请课题数量和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比例较以往有很大提高。
二、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学生培养模式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课程体系的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科学性与社会发展需求,考虑是否有利于教学内容与知识的更新,还要考虑稳定的理论支持体系,使课程体系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音乐学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够适应培养面向市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课程内容存在交叉、重复现象,实践课程不充分等。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一)调整课程结构、完善培养方案
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反复修订,主要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关于全国高等师范音乐院校课程纲要”的要求,遵循学校关于加强实践教学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并根据学科知识特点和联系方式,将各技能专业开设的学期及教学大纲做了调整和修改,使之更符合知识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打破各技能专业界限,我们进行了“2+5”分段式的培养模式,即在前两个学期完成技能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同时必修四门技能课程(声乐、器乐、钢琴、舞蹈)。多个技能从最基础学起,可使学生获得具有进行专业学习、深造提高及终身从事教育所必需的、扎实的音乐基本素质,体现出音乐学专业师范性的教育特色。后5个学期根据市场的需求及学生的意愿,进行专业方向的分流,进入专业知识与综合技能的学习培养,该阶段课程设置立足于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
(二)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后音乐学专业的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较过去更加丰富和完善,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第一学年的声乐、钢琴和舞蹈课基本采用大班课的形式,器乐课和第五学期开设的室内乐演唱课程,则是根据现有师资和教师工作量情况,以“一对四”“一对六”小组课形式进行教学。各技能专业课程在过去独唱(奏)曲目的基础上,加入重唱(奏)、小合唱(奏)、表演唱等教学内容,通过课下练习、排练、汇报演出等艺术实践形式达到了多种能力培养的教学目的。新课程结构使技能课原有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练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考核方式也由独唱(奏),变为合唱(奏)、重唱(奏)的形式。尤其是实践周的评价方式有较大改进,考试以节目为单位,按照节目演出的质量和平时排练出勤情况计入成绩。调整后的课程结构和实践教学形式加强和培养了学生的节目策划、编导、创编和舞台表演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充分拓展了学生成长空间,使音乐学的专业教学更贴近社会基础音乐教育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从教后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三、探索实践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技能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建设,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只有将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在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专业技能课程训练、教育实习、艺术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中,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基础性实践环节的建设
全面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在突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课程学时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加大声乐、钢琴、器乐和舞蹈等技能专业的艺术排练和校内外演出活动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性文艺演出、艺术创作、教学实践以及文化交流活动,参与项目策划、艺术传播等各类管理实践活动。努力创造条件并积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社区社团、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
(二)多渠道开展实践教学
在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根据音乐学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了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三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除了突出原有培养方案中艺术实践和教学实践的主体地位外,还注重顺应社会发展对应用型艺术人才的需求,从建构学生合理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出发,将多种不同途径的实践内容纳入到整体实践教学体系中。如除了深入社区、厂矿、部队、监狱、养老院、县乡农村等地的慰问演出外,我校还建立了与企事业单位的协作关系。学生表演的素质及能力得到了各界同行的高度评价。
(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从数量上基本可以满足本专业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实习实训渠道,使所学专业有较强的可适性,本专业结合当前人才市场多种需求状况,积极拓展毕业生实习的空间和领域,在原有5家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又与社会音乐工作相关的各种公司、单位、部门取得联系,签订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协议。现已签订协议的有北京顺义精灵文化艺术中心、石家庄博仁艺术中心、沿西幼儿园、七色光艺术学校、艳阳天庄典公司、淘宝贝发展中心等7家单位。
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增强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关系到教育事业兴衰的一个重要工程,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我们通过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学术研究与校内外学术交流,提高教师学术水平和教学,大力培养青年教师,形成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核心队伍。
(一)规范教研活动
为了提高教师的从教能力,教研室制定出一系列教研活动计划,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充分调动教师认真备课和组织教学的积极性,丰富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
(二)观摩课堂教学
声乐、器乐、钢琴、舞蹈、理论等五个技能专业组定期举办公开课,每个专业组每学期按教师的1/3人数比例轮流举办,互动教学观摩活动以及公开课教学法研究活动,让教师从多个视角审视各自的技能教学方法,共同研讨专业技术的纵深发展和问题的解决手法。
(三)提升教学能力
为提升青年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建设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和严谨向上的治学精神,我系定期举办青年教师演唱(奏)会、组织讲课比赛和说课活动,使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四)更新知识结构
鼓励中青年教师外出进修培训,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更新知识结构。近年来,我校曾先后派出教师20多人次外出进修学习、参加精品课培训、科研培训以及学术会议等活动。
在音乐学重点专业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改革,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了,素质和综合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科研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这为音乐学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仍存在着诸多方面的不足之处,还需要在今后的专业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注:此论文是石家庄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2年度立项课题(编号JGXM-201229A)
【责编 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