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财经报道在我国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然而,主流媒体财经报道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主流媒体在财经报道上需改进报道方式,走好“亲民”路线,增强对财经事务的表现力及对受众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体现出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
主流媒体 财经报道 亲民路线
张霆,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田园,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
本文系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新传媒生态环境下主流媒体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研究”(2011QNCB24)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财经报道呈现出空前生机与活力,不仅在我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且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然而,主流媒体财经报道的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由于财经报道本身内容相对专深,加之有专业术语使用较多、数据罗列堆砌频繁等问题,给人留下了严肃、单调、枯燥的刻板印象,长期处于“内行不屑看,外行不愿看”的尴尬处境。因此,改进报道方式,走好“亲民”路线,增强对财经事务的表现力及对受众的吸引力,是主流媒体财经报道改变自身形象,赢得受众认可和喜爱的必由之路。
一、财经报道“人文化”
众所周知,经济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人是各种经济工作和经济活动的主体。离开了人的参与,任何经济活动便无法开展。因此,写出经济活动中人的面貌,是财经报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任何新闻题材如果放在人类发展或人文的背景下来选择报道角度,往往会更深刻、更有感染力。”[1]过去,我国的财经新闻片面强调宣传性、指导性,报道方式上流行“经济术语+数据+例子”,或“成就+例子+措施”的做法,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常常是见物不见人、见数字不见人,过于生硬、冰冷,让读者望而生畏。事实上,经济活动无时无刻不与人发生着联系。因此,在财经报道中,记者要具备人文情怀,能够带着“以人为本”的意识去观察社会、反映现实、揭示本质,赋予财经新闻以更多的人文内涵。
当然,主流媒体财经报道“人文化”,并不意味着经济领域中的经验总结报道、工作指导报道就不能写,而是说以善于以人为着眼点来反映经济生活,注重写经济活动中人的状态,关注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价值和尊严,彰显人文关怀。这样,主流媒体的财经报道才会富有人情味,让读者感到亲切、可信,进而爱看、想看。
二、财经报道“民生化”
财经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如金融、股市、楼市、车市等方面动态,备受广大群众的关注,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财经新闻的影响不仅在于对舆论的引导,而且还会直接影响现实中的经济过程”。[2]因此,主流媒体的财经报道要改变以往的“生硬”面孔,将报道视角“下移”,把宏观的经济活动、经济政策与普通人的生活挂起钩来,力求从百姓所关心、关注的角度来解读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使财经报道充分“民生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普通民众。这就要求主流媒体的财经报道必须彻底抛弃“官样文章”,不能再机械地报道经济政策、财经动态,而要转换报道视角和报道的侧重点,从老百姓能够感受、理解的角度选题、落笔,走“亲民路线”,实现由报道“宏观大势”到报道“大民生”的转变。如2007年4月2日《人民日报》的“经济周刊”重点刊载了几则报道:《多给小商小贩生存空间》《企业履职需要制度保证》《降价背后的战略调整》等。这些报道从不同角度对经济生活中出现的城市管理、企业社会责任、汽车降价等现象进行了深度分析,立足于从普通人的利益视角来审视相关经济活动,侧重挖掘其社会内涵,并予以通俗化的表达。这样,原本硬邦邦的经济话题,就变成了鲜活的民生事务,当然就易读耐看了。
不过,“民生化”并不意味着要降低财经报道对经济运行状态的理性思考高度。当前经济生活中的诸多领域都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诸如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控物价与稳增长,扩大就业与引导市场消费等,这些问题既是社会的热点,也是百姓关注的焦点,需要媒体从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作出理性的分析、阐释。这就要求财经新闻在坚持“民生化” 报道取向的同时,要善于有选择、有判断地从富有典型性的“民生事件”中挖掘经济的大问题,并从公共利益的视角给予专业化的理性剖析和解读,以保证财经报道应有的专业水准。
三、财经报道“故事化”
形式呆板、内容生硬、专业性太强,是当下财经新闻的一大通病。要改变这一现状,将财经报道故事化,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式。不少业内人士都知道,采用故事化叙事进行财经新闻报道,是《华尔街日报》的成功做法。好的财经报道不仅是专业化的分析,更是在讲述一个矛盾冲突不断推进、情节不断发展的经济生活中的“好故事”。财经记者应注意观察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中的人,善于发掘和掌握大量有情节有细节的、生活化的故事,为写作积累新闻素材。同时,还应掌握表达故事的技巧,力求将经济活动表达得有声有色。
用讲故事的手法写作,应成为财经记者们的一种自觉的新闻意识。在写作上,追求有趣的人物、富于现场感的新闻以及趋势性报道,注意多用一点直接引语,重视新闻背景的提供,这些都是从事财经报道的记者应该把握的报道原则。
四、财经报道“视觉化”
毋庸讳言,受众对财经报道的基本诉求在于实用,他们希望通过及时了解财经新闻增强决策的合理性,准确把握经济形势和市场机会。这就决定了财经报道须将专业性水准与通俗化表达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服务于受众。“由于财经新闻的受众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参差不齐,而财经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就要求财经新闻在内容的专业性与表现形式的通俗性上相统一,令专业人士读了解渴,一般受众看了明白”。[3]要实现上述要求,让财经报道“视觉化”是一个有效策略。
财经报道“视觉化”,即将财经新闻报道的内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除文字表达上善于化虚为实,强化感官效应外,恰如其分地运用图表、图片来帮助传递信息,也是一个好办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很难通过文字描述来感知利率下降、股市上升、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等数字型信息。为使读者能够直观、真切地掌握这些信息,帮助他们透过这些信息判断与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可用图片、图表等作为相关信息的呈现方式。这种做法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形象、生动。“将新闻事件图表化,已成为国际主流报纸财经新闻报道的一种趋势”。[4]众所周知,大量使用数据是财经新闻的特色,但也是它的“短板”。图表、图片的应用,不仅能起到简化语言和增加可读性的作用,降低数据的枯燥感、减少读者的视觉疲劳,而且还能有效美化版面。
五、财经报道“对象化”
在财经报道中,记者心中一定要有对象感,即明白该报道是做给谁看的。从总体上看,主流媒体财经报道的受众群主要包括高级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政府部门官员、大中企业领导者及部分学者)、城市中间阶层(企事业单位的一般管理人员、普通公务员)、中小投资者(中小型私营企业的投资者和普通股民)、部分普通城市居民等几类。财经报道应充分考量这些不同受众群的特点,满足其信息获取需求,这是做好财经报道的前提和基础。“新闻报道要了解读者在想什么,做到在内容上符合读者的需要,并为读者释疑解惑,回答他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5]财经报道要顺应受众分群化的现实,根据不同受众群信息需求的深浅,细化报道内容。具体来讲,可以细化成三类:
1. 提供基本的财经事务信息,即传递财经领域新近发生1e5dcfb47ecdbd4552fac38e052938bb69e52dc50d2817e8a56c07d3d251dae6的事实的信息,如政府投资活动、税收政策调整方案以及新近的货币政策等等。对于财经新闻的受众来说,这些信息是满足其了解经济形势的基本依据,是各类受众群都需要的,也是财经报道的主体性内容。
2. 解读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这类财经报道不仅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且需对相关财经事务进行解读,告诉受众还可能发生什么。这类报道既能满足城市中间阶层探求深层次经济活动规律的信息需求,又可为中小投资者、普通城市居民提供投资理财方面的现实指导,是财经报道需要重点打造的内容。
3. 提供影响重大的独家深度报道。这类报道注重对某一重要经济现象的与众不同的分析、披露和预测,一般具有较强的“设置议程”的功能,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舆论走向。如2010年11月2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的“央行超发43万亿人民币引发通胀,推动农产品上涨”,一下子将公众的视线引到对央行货币政策与物价上涨的关系的关注上来,并引发了国内的热议浪潮。这类财经济报道往往能在一定程度上对高级管理人员与决策人员产生触动,为其管理和决策行为提供参照性信息服务,进而体现自身的独特社会价值。
当然,目前人们主动选取信息的意识越来越强。“受众对经济新闻的选择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它所传递的信息的实用程度”。[6]因此,财经报道既要能给受众提供快捷、有用的资讯,又要能为受众剖析各种经济活动、经济现象潜藏的蕴意,给他们的决策和行为以有效的指引,体现出现实的指导性与服务性。这样,财经报道才能赢得受众的广泛认可,真正体现出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严三九,包鹏程,王虎. 经济新闻写作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2] 李本乾,李彩英. 财经新闻[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07:11.
[3] 胡润峰. 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0:7.
[4] 南山. 图表在财经新闻传播中的运用[J]. 中国记者,2007(4).
[5] 刘明华,徐泓,张征. 新闻写作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2.
[6] 王子阳. 对财经报道的几点思考[J]. 中国地市人报,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