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籍封面装帧设计中的“虚实相生”

2013-12-31 00:00:00仲丛惠赵国珍
编辑之友 2013年11期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形式,随着艺术发展和读者审美意识的提高,应借鉴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提升书籍的整体内涵。“虚实相生”的表现方法,不但可丰富书籍封面的设计意境,还能从多角度满足读者的视觉空间和审美体验。

封面装帧 虚实相生 实体要素

仲丛惠,山西大学美术学院讲师;赵国珍,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西安市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2W77);长安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基础研究项目(2013G6333034)。

封面作为书籍装帧视觉传递的主要部分,承载着信息传达的首要作用。封面的整体塑造,在书籍的整体形象上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不仅能够传递书籍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同时还能丰富阅读者的视觉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技法,也使书籍封面的设计形式多种多样,但具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表现方法在书籍封面装帧设计上的运用可形成独具特色的视觉设计意象。

一、“虚实相生”的艺术发展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和哲学思想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技法形式,它是通过绘画语言“虚”与“实”的表现,达到视觉上的相互统一与相互衬托,带给观赏者以精神享受。[1]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美学思想的演变,“虚实相生”的思想逐渐蔓延至各艺术设计领域,尤其是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运用更为广泛。“虚实相生”的画面处理方法可形成一种特殊的视觉意境,使读者从心灵上第一时间理解书籍的信息,并从封面的设计元素中感受艺术的视觉审美规律。更主要的是书籍封面的设计元素可通过“虚”与“实”的表现诱发读者的想象空间,激活书籍封面的作用,从视觉对比上产生含蓄之美。本文拟通过对《师道》《和而不同》两书的封面设计的分析,探讨“虚”“实”的设计视觉要素在书籍封面中的运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虚实相生”的视觉设计要素

现代书籍的封面设计已不同于以往,封面的视觉中心不一定非有具象形态的展示,而是通过简洁的设计符号和设计意境,使读者达到感官上的体验和领悟,同时,通过这种简约的文化倾向,使封面设计的视觉意象表现得更加清晰明了。简单理解,就是要在书籍封面的设计中处理好版面中虚空间与实体要素的等量关系,将两者的结构形式进行一种意识设计,从对比、节奏、调和、均衡、统一等形成的视觉体验上感受审美意蕴,为封面设计注入创新力量,并通过虚空间与实体要素的综合整理,避免设计要素之间具象和琐碎的信息罗列,防止读者的视觉疲劳,让设计元素形成一种视觉上的渐进律动,从设计内涵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1. 书籍封面中的“视觉中心”

封面设计中包括构图角度和色彩角度两大类。点、线、面的结构设计是构图的基础;色彩的表达是体现书籍信息的文化导向。[2]如何协调点、线、面的设计?就是把文字、图形、色彩、肌理等实体要素进行有层次、有规律的设计。这些设计元素形成的主次视觉关系可引导读者的视觉流程,突出重点,活跃书籍封面的整体视觉效果。

“视觉中心”作为书籍封面装帧设计的实际形态,是一个具象的概念,它通过实体要素清晰直观地表达主题,使书籍的整体意义从封面设计形式上得以传递。当读者拿到一本书时,其视觉首先会在封面上找到一个落点,也就是在封面空间中找到一个“中心”位置来束缚感官。《师道》中的“视觉中心”是主题文字的表现,版面中突兀的实体要素——“文字(主题与副标题)”,通过“点”的延续形成了一定方向性上的“线”,主体“线”的有序排列又形成了具体的块面感,让整个版面的“视觉中心”向右侧移动,产生了视觉动势,形成了封面整体视觉效果的离心张力,这种实体要素偏离版面中心的表现形式,是形成对比美感的方法之一。因此,《师道》从简洁的实体设计语素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书籍的艺术生命力。《和而不同》则是通过封面色彩设计的对比,以及实体要素——“图形”的不规则排列,组成了对称结构的版式设计,封面中“视觉中心”的直接落点,可能是版面的中心位置,但由于四条射线的延伸引导了读者客观存在的视觉感受,使读者的视觉要素从版面的中心位置扩散到了四个对角点上,由实体要素形成的方向性和视觉张力更加具体充实,所以,《和而不同》的“视觉中心”不在封面的中心位置,而是凝结在由实体要素构成的四个角上。

这两本书籍的封面设计,从实体要素构成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以及视觉形成的平衡状态,使读者能够从直观的、具体的视觉要素中识别和理解书籍传达的信息,且通过形式各异、分量相等的实体要素来限定封面空间界限,获得准确的设计定位,从而丰富书籍的整体意义和文化精神。

2. 书籍封面中的“虚空间”形成的视觉审美

在纷杂的视觉物象面前,需要空间和距离,以及弹性变化的设计要素,以放松视觉。所以,要通过含蓄的意境营造特殊的视觉美感,“虚空间”的设计与运用就是这个要素的最佳表现方法。现代书籍封面装帧设计的“虚空间”,主要通过“留白”让读者在简约的封面设计中感受到书籍的神秘和韵味。根据视觉审美规律的原则,“虚空间”设计能够更好地协调读者的视觉感受与平衡,使书籍封面产生灵动的美感。

书籍封面中的“虚空间”并不是空洞的、虚无的,而是“以无衬有”,让设计元素在视觉审美规律的组织下,使“虚”与“实”的变量关系相互统一、协调。“虚空间”在书籍封面中占有的面积越大,所体现的视觉张力就越强,版面产生的质量感和体积感也就越明显,并作用于周围的实体要素。[3]据此,“虚空间”在书籍封面设计上的处理方法又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实际虚空间”,一种是“隐性虚空间”。

“实际虚空间”是书籍装帧设计中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根据封面尺寸设定“虚空间”的质量,形成支撑封面结构的主体元素,这类“虚空间”与实体视觉要素相比,两者是衬托与被衬托的关系。《和而不同》就是一例“实际空间”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运用,其通过调整“虚空间”和“实体要素”在视觉上的对比,激活版面的均衡效果。由于“实体要素”具有的对称性,而使版面缺少动势,但版面色彩设计留白的方法,使之与实体要素形成了色彩明暗上的对比,从而虚实关系得到视觉空间上的前后呼应,因此活跃了专业书籍封面的整体视觉效果。

“隐性虚空间”是根据书籍封面色彩设计的组织规律,使附属实体要素与主体色调融为一体,从视觉上达到一致性,但附属实体要素还是独立存在的。“隐性虚空间”作为构筑信息空间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书籍封面中具有特殊的服务性,其打破了传统的程式和法则,用特殊的平面肌理表现形式重新定位了封面设计的“虚空间”。《师道》封面中的红色设计起到了虚空间的表现作用,但在视觉的扩充下,红色虚空间中隐约出现了附属实体要素——平面文字肌理的表现,在整体布局上就更加吸引读者的关注,增强了版面的空间层次感,使封面中实体要素的文字标题更加醒目和凸显。

“虚空间”设计虽不像实体要素的表现那样直白,但作为一种意境设计,在封面设计中的表现力也不容忽视。

在书籍装帧设计更加注重文化创意的今天,“虚实相生”的简约之美是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理念的综合体现。因书籍封面装帧中的“虚空间”设计,能够丰富“实体视觉要素”,而“实体要素”(下转第100页)(上接第89页)又通过“虚空间”的衬托,使视觉中心的信息传达更加清晰准确。

三、“虚实相生”形成的艺术风格

书籍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其封面设计形式,因此“虚实相生”在书籍封面中的构成方法,就是追求一种“简约中见丰富,纯粹中见雅致”的设计风格。

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表现形式,不仅能够烘托出封面的空间因素,以及特定的设计语言要素和语义符号,还能清晰地传达出书籍封面的设计内涵。

参考文献:

[1] 郑军. 空白与设计[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2] 肖勇. 书籍装帧[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6.

[3] [美] 阿历克斯·伍·怀特. 平面设计原理[M]. 黄文丽,译.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