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新闻跟帖是网民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文章以网易两则新闻报道跟帖为研究资料,量化统计网民的跟帖发布以及情感呈现情况,从“悲情”“质疑”“戏谑”“宣泄”等四个层面,分析把握网络新闻跟帖中网民情感表达特征。
网络新闻跟帖 网民情感 表达
姚江龙,安徽省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汪芳启,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网络集群行为生成机理及调控策略研究”(12YJCZH253)。
所谓网络新闻跟帖,指网民在阅读网络新闻后,利用网站提供的技术平台,跟随网络新闻发表的意见和看法。网络新闻跟帖集中体现了网民个人的情感,是反映网络舆情的重要窗口,是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媒体的深入发展,网络新闻日益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新闻跟帖日渐成为网民情感的宣泄平台。一旦碰到某些容易触发网民各类情绪的敏感新闻,网民的情感宣泄很容易通过新闻跟帖大量汇聚。网民的这种情感表达,可能有喜怒哀乐或爱憎怨恨等,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力量。近年来,发生在国内的各类网络事件,其在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网络情感动员的过程,没有网民充分的情感表达,网络事件的话语力量就无法彰显。
蒂利(Tilly,1998)提出“抗争性谈话”概念,网络事件属于典型的“抗争性谈话”。网络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形式是发帖和跟帖,因此“抗争性谈话”在网络事件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事件信息发出后,能否酿成有社会影响的网络事件,要看“抗争性谈话”如何发展。一般来说,不能调动感情的“抗争性谈话”难以发展成网络事件。反之,能让人感动,给人震撼的“谈话”,容易发展成为有影响的网络事件。这个过程就是情感动员的过程。
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选取网易关于“安徽少女遭官二代毁容”“广东湛江市长因700亿元项目获批亲吻文件”等两则新闻报道作为案例,通过认真解读其新闻报道的网民跟帖,分析探寻网民的情感表达及情感动员。
一、网络新闻报道案例及网民跟帖情况
1. 案例基本情况
2011年9月17日,安徽省合肥市17岁少女周某因拒绝同校男生陶某的求爱,而遭到对方泼洒打火机油焚烧,惨遭毁容,整体烧伤面积超过30%。陶某父母分别为合肥市某局领导。案件一出,瞬间就引起网友广泛关注。网易自2012年2月25日开始关注该事件,并制作专题“安徽少女遭官二代毁容”,策划发表了数十篇报道,其中有多篇报道网民跟帖参与人数超过10万。2012年5月28日,网易转载央视新闻“广东湛江市长因700亿元项目获批亲吻文件”,该新闻称,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动工建设,湛江市长多次亲吻拿到的核准批文。该基地从提出设想到核准,历时34年。该项目总投资696.8亿元。消息一出,立即引发网民广泛关注,网民跟帖参与人数超过15万。选取网易的上述两起新闻事件的网民跟帖作为案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这两起事件可归类为社会类新闻和时政类新闻,这两种类型新闻一直以来都是网民较为关注的热点新闻,选取作为案例能够凸显研究的代表性;二是两起事件在所属新闻类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所报道事件细节具有一定的冲击性,选取作为案例能够全面观测网民跟帖的情感表达;三是两起事件虽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要事,却都引发了广大网民强烈关注,选取作为研究案例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2. 网民跟帖情况
网易新闻关于“安徽少女遭官二代毁容”的新闻报道较多,每一篇新闻报道都引发了网民的强烈讨论,考虑研究的实际需要,决定选取其中4篇网民跟帖参与人数超10万的新闻报道的网民“热门跟帖”进行观测分析。“热门跟帖”是得到了一定数量网民“顶帖”支持的帖子,能够基本反映广大网民情感的整体特征。网易新闻关于“广东湛江市长因700亿元项目获批亲吻文件”的新闻报道只有1篇,选取分析其网民“热门跟帖”及一部分“最新跟帖”的情况。“最新跟帖”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靠前的跟帖,能够反映网民即时的情感表达。
在“安徽少女遭官二代毁容”事件中,所选取分析的4篇新闻报道网民“热门跟帖”每篇10个,此处不考虑跟帖“盖楼”现象。为分析方便,根据网民跟帖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将这40个“热门跟帖”的性质作归类处理:表示要将纵火者陶某处以死刑的归类为“审判”,将分析评定事件相关情况的归类为“评判”,将表达自己阅读新闻后心情的归类为“心情”,将表示对事件中相关部门工作不满意的归类为“质疑”,将发布与事件发展相关的新信息归类为“爆料”,将借助事件表达对其他问题的不满归类为“其他”。(见表1)
在“广东湛江市长因700亿元项目获批亲吻文件”的新闻报道中,选取了10个网民“热门跟帖”和前20个网民“最新跟帖”作为分析的对象。30个网民跟帖中,跟帖形成“盖楼”现象的共有9个,“盖楼”最高的网民跟帖有11条,“盖楼”最矮的网民跟帖有2条,故所选取分析的网民跟帖共计57条。在“跟帖主要内容”分类统计方面,将对项目获批表示忧虑或反对以及预期项目实施会出现不良后果的跟帖归类为“质疑(否定)”,将对项目获批表示看好并期待项目实施取得良好效果的跟帖归类为“赞同(肯定)”,将其中与新闻核心内容无关的个人情感表达或宣泄的跟帖归类为“其他”。(见表2)
二、网民跟帖的情感表达特征
通过细致分析上述两则网络新闻报道的网民跟帖情况,从情感表达这个层面来看,网民在跟帖中情感表达可归结为四个关键词“悲情”“质疑”“戏谑”“宣泄”。
第一,悲情。悲情常伴有同情和义愤。[1]在面对社会底层人群、社会弱者以及如同自身一样的普通人群突遇变故时,出于人性的本能呼唤,网民习惯给予自己的同情;在感受社会不公平事件或遭遇不公正处理时,出于倡导公平正义的责任,网民习惯表达出自身的义愤,这就是网民悲情情感的表达。网民的悲情情感表达,一般是针对网络事件的性质本身。在“安徽少女遭官二代毁容”事件中,其网络新闻报道网民跟帖所形成的情感逻辑是悲伤和愤怒,所表达的就是悲情。网民在跟帖中,充分表达了对事情的震惊,对周某所遭受的伤害及其家人的同情,对陶某及其官员父母行为的强烈愤慨。如网民“招钱”在其跟帖中表达:“人家才豆蔻年华的少女竟然下此灭绝人性的毒手,对这种没人性的东西应该速速处死!对其父母给予绞刑!”该跟帖顶帖支持人数达到27 605人。在该则网络新闻中,类似的情感表达在网民跟帖中所占篇幅还比较多,表达自己阅读新闻后悲伤感受的“心情”。网民的这种悲情情感,体现出了大众的道德至上的倾向。[2]道德至上是判断是非的根本原则。
第二,质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民结构的不断变化,让网民有了更多的意见表达权,其中网络新闻跟帖更是大众发表意见评论、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正日益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身处匿名状态的网民有了表达渠道,似乎变得比现实中胆大,变得不信任一切,习惯于用质疑的眼光来看待官方的言论以及互联网上出现的一些人和事。有网友称,之前的跟帖中“赞扬多于批评,给星多于留言”,而到现在网络跟帖却是众声喧哗,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景观。[3]跟帖内容反映出网民异乎寻常的“质疑情结”,过去同意的现在质疑,过去忽视的现在审视。网络让各类信息处于放大镜的观测下,过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来主导和掌控信息发布和舆论趋势,现在变得异常艰难。在“广东湛江市长因700亿元项目获批亲吻文件”的新闻报道中,所选取的网民“热门跟帖”明确表达“质疑”情绪的达到53.84%,如有网友说“产能过剩了还上……等着污染一方水土,拖累一方经济吗……”,该帖网民顶帖数达到31 038人。这些反对意见帖多为网民的情绪表达,他们多以媒体和他人的间接经验,作为自己发表跟帖评论的依据,其中可能也或多或少存在政府公信力或社会诚信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参与跟帖的网民,对项目立项背景、过程和影响不作分析,凭着自己平时掌握的间接经验和一贯理解,予以否定推翻,甚至有罪推定,以为其中一定会有贪腐行为,如有网民说“那亲得可是人民币呀”“又不知要美肥多少贪官”等等。网民质疑情感最直接的功效是舆论监督。但值得深究的是,影响网民跟帖行为的间接经验在多大程度上是可信、可取的,如何深入地影响网民的这些间接经验,将会是把握网民跟帖行为、提高跟帖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有学者提出,网民的质疑情绪,是网民对社会管理的另类关注,本来应以严肃的方式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却采取断章取义的方式将其“焦点”化和“负面”化。网民的这种另类关注,也表现了网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姿态,通过跟帖把理解和建议说出来、把问题和疑虑提出来、把关心和祝愿表达出来就足够了。网民的这种另类关注,往往更能够激发广大网民的言论共振,汇聚强大的言论力量。
第三,戏谑。网络新闻跟帖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但匿名环境下的网民参与跟帖大多以“戏谑”的方式进行,主要包括“恶搞”和“狂欢”,是网民后现代反讽情感的流露。恶搞是对严肃、宏大主题的解构,带有很强的平民化色彩,常表现为消解经典、讽刺现实、张扬个性,是网民表达强烈感情、发泄不满情绪的有效形式。恶搞的形式多种多样,网络新闻跟帖中的恶搞多为文字恶搞,体现了大众文化对精英控制的反叛,试图“逃避精英话语的规训,而建构自己草根性意义”。[4]在“广东湛江市长因700亿元项目获批亲吻文件”的新闻报道中,体现网民戏谑表达方式的跟帖,在热门跟帖中有5条,达到了38.46%,在选择的最新跟帖中有10条,达到了22.72%。这些戏谑方式的跟帖一般为非理性表达,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段子”,或吟诗或作对,在解构经典中形成新的意义,如网民评价项目的获取“造福的是一房‘百姓’吧”等等。跟帖中的恶搞与所对应的新闻报道一般存在一定关联,但也有网民的激烈讨论中偏离报道主题,变成为恶搞而恶搞,网民的恶搞行为正在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恶搞文化”。狂欢是网民在网络新闻跟帖中表达戏谑的另一种方式。大量来自各地的网民集聚到同一主题下,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网络成为广大网民“集体狂欢”的平台,网民尽情发泄情绪、展现才华,狂欢让很严肃的新闻变成了网民娱乐的附庸,让受众进入了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网络新闻跟帖“盖楼”是网民集体狂欢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所选择的“广东湛江市长因700亿元项目获批亲吻文件”新闻报道热门跟帖和最新跟帖中,跟帖“盖楼”现象均达到了30%。参与盖楼的网民追求自我的存在和情感的流露,并不刻意追求与新闻主题的相互关联。“盖楼”是一种带有仪式化特征的奇观,参与“盖楼”的网民按顺序依次参与,在网络虚拟的场域内相互感染、影响,各类议题引发相关联想、相互牵连,吸引更多网民参与其中,共同推进狂欢进程,促使舆论不断升温。
第四,宣泄。网民在新闻跟帖中所表达出的“悲情”或“质疑”情感,不论是以“戏谑”还是以其他方式呈现出来,从根本上说都是满足了网民的情感“宣泄”。根据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基于自己需求、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使用媒介。[5]一般而言,受众阅读新闻后一定会有相关的感受和情感。网络新闻跟帖给了网民读完新闻后倾吐心声的自由平台,满足了网民内心强烈的表达欲望。所以说,跟帖是网民的情绪表,是网民运用情绪化语言和充满感情的各类符号,展现阅读新闻后的心情的一个重要公告板,这也是跟帖所展现出的最为明显的价值之一。“安徽少女遭官二代毁容”和“广东湛江市长因700亿元项目获批亲吻文件”的网民跟帖非常火爆,但这些跟帖内容重复较多,语气语调较为相近,甚至有些跟帖话语反复被引用转发,但依然不影响后续更多的网民加入其中、乐此不疲,发布相同或相近跟帖,参与“跟帖转载”“顶帖支持”和“盖楼狂欢”。这些跟帖既是网民群体间以共同阅读的新闻为缘由,就社会各方面问题展开的对话交流,也是网民自我的情感独白,其最突出的价值就在于即时宣泄、调节情绪。网络新闻跟帖在网民交互推演中,不断强化对娱乐、宣泄的目的性认同,致使跟帖中情绪化、随意化、恶搞、谩骂等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非理性走向,产生盲从和冲动,致使网络舆论非常态聚集,产生“群体极化”现象,[6]且极易被人利用。在新闻跟帖的管理中,加强日常舆论引导力度,让正面的、积极的声音占据主导地位,及时平衡舆论显得更为重要。此外,根据社会冲突论学者科塞“社会安全阀”理论,网民通过跟帖宣泄感情、转移目标,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或化解社会危机,起到社会安全阀的作用。
结 语
当前,网民通过网络新闻跟帖所发表的评论,与专业机构专业人士所发表的新闻评论有所不同,形式简单、内容单一,不乏谩骂、围观,缺乏深度、内涵,其核心部分主要是网民情感表达。也正是网民在新闻跟帖中所展现出的这些真实情感,借助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互动便捷等特性,产生情感动员,吸引了更多网民的广泛关注,产生重要的影响力量。正确对待、有效利用并积极引导由此而诱发的网络舆论,对网民情感的理解、把握,必将是其中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 邱林川,陈韬文. 新媒体事件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1.
[2] 邹军. 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22-23.
[3] 白洪谭. 论网络新闻跟帖的隐疾[D]. 辽宁大学,2010-05-21.
[4] [美] 约翰·费斯克. 理解大众文化[M]. 王晓压,宋伟杰,译.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27.
[5]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80.
[6] [美] 凯斯·桑斯坦. 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