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育须适度“超越”

2013-12-31 00:00:00张芹
编辑之友 2013年11期

目前,新闻专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众多新闻专业点纷纷迎合行业,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但与此同时,有学者坚决反对跟着行业的指挥棒走,强调大学教育应遵循教育规律,新闻专业教育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素养、专业精神、专业理念,然后才是培养新闻传播技能。前者体现的是 “世俗性” 高等教育观念,后者反映了 “超越性” 高等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之争中外常见,当下尤其激烈。

超越性 世俗性 适应 全面发展

张芹,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近年来,新闻专业成了高考考生的热门之选,这类专业点的设置呈井喷状态。以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为例,至20世纪末,全国设有相关专业教学点18个,如今相关专业在全国不同类别高校中已有200多个本科教学点。报考者趋之若鹜,但媒体对毕业生的评价却不中听。

出现这种尴尬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相当重要的一点恐怕是新闻教育过于世俗!

高等教育历来存在“世俗性”与“超越性”之争。所谓的高等教育“世俗性”是指它的功利性,大学通过实用取向为社会直接服务或者屈从于外界因素,从而获得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与认可,获得自己存在的理由;而高等教育的“超越性”则是指它的理想性,大学通过固守学术标准、尊重高等教育自身的逻辑、保持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文化批判精神而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高等教育“世俗性”与“超越性”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的取向。

一、新闻传播教育的世俗性表征及其影响

笔者从事新闻教育20多年,经历人才培养方案数次调整更新:传媒一线反映学生的经济意识不足,我们在培养方案里增设了“经济学原理”“国际政治与经济”等;传媒一线说需要的人才不只是会写新闻,还要懂得经营管理,我们在教学计划里增设“媒介经营管理”。凡此种种,最终我们依然培养不出令行业满意的人才。问题出在哪呢?主要是教学被动适应社会需求,只注重所谓的专业技能的培育,而忽略了夯实其今后发展的基础。

在20世纪80年代,媒体选择人才的标准是招来即能用,因此,当时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强化了专业技能的培养,专业人才即便是专科生也很紧俏。但随着专业点越来越多,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对人才的要求除了招来能用外,还要求后劲足。反观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方案,虽不时调整,随行业发展亦步亦趋,但总存在落差,无法真正满足行业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新闻教育过于世俗。

1.首先表现在该学科各专业点设置的超常规发展。许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时,完全不理会这些专业与学校的定位是否吻合,也不考虑师资、教学设施配备等。虽然新专业上马须经各省市教育厅批准,但如今各高校做材料的能力普遍提高,同一教师在不同“专业、特长”中可以应需要而不同,教学设施、实验条件甚至无中生有。在各种农林、理工科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也轰轰烈烈地开办起来了。这样的专业教育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即使有目标又如何实现?

2. 其次表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纯粹以岗位需求为指向,将人才培养等同于简单的就业培训,教学重点放在专业技能上,培养的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精神、应有的人文社科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还表现为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误读。不少高等教育者认为,大众化教育即意味着生源素质不高。本着这样的认识,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自觉降低了对学生的预期与要求,面对学生,缺乏培养行业精英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导致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体下滑。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只代表高等教育的普及,尽管我们可以对“精英”的内涵重新界定,但不应放弃“精英教育”时期的教育理想,我们依然要力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4. 与考生及其家长的推波助澜也有关系。家长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越来越世俗,在孩子入学时就想到就业,纯粹将大学教育当做职业培训,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适合这个专业的学习与发展,以为人们趋之若鹜的专业一定是前景向好的专业。笔者从历年所做的新生不完全调查中发现,回答“你为什么选择就读新闻专业”时,80%以上的学生认为入读这个专业,将来会有体面的职业、较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收入,很少有学生是因为热爱这个专业而入读。

新闻教育过于“世俗”,导致的后果——毕业生普遍缺乏专业理想及追求,将所从事的职业作为谋生手段,失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气节;教育者放弃了培养全面的人、立德树人的追求,对大学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认识不清而沦为社会“欲望”的迎合者,将传授“有用”的知识与技能作为评价教学的标准,放弃了大学追求卓越的勇气,降低了大学的内在价值,使大学最终沦为职业培训所。

英国高等教育思想家艾瑞克·阿什比认为,大学正经历进退维谷的困境:它们既要有所改变以适应社会的新形势,否则将遭受社会的抛弃;它们又要在改变中不破坏大学的完整性以承担社会的职责。[1]

二、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不断改革表明适度“超越”很必要

“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它的欲望。”[2]美国哈佛大学讲座教授丘成桐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演讲时说,大学不能沦为任何力量的工具。

1892年,纽约《世界报》发行人约瑟夫·普利策向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前后致信表达捐建新闻学院的意愿,均被婉拒。校方原因大体是:新闻教育是职业教育,设立新闻学院将降低学校的品位。

1936年2月,《密尔沃基新闻报》发行人尼曼先生的遗孀艾格尼丝·尼曼向哈佛校方写信,准备将其遗产的大部捐建哈佛学院新闻学专业。当时的校长柯南特明确拒绝,但提出设立由哈佛校方和捐赠者参与管理的奖学金项目,每年招募一定数目的职业记者来哈佛进修,这便是今天声名卓著的尼曼新闻教育项目。[3]

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的调查报告认为,在维护新闻业的职业化标准过程中,教育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新闻学院几乎都未能达到专业标准,也没有训练出学生评判社会事务的能力,甚至连职业培训也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报告提出:新闻学院应利用其所在大学的全部资源,让学生接受最广博的知识、最丰富的训练。新闻教育开始转向更广阔的领域,课程设置开始拓展,师资队伍从过去多是来自传媒一线的记者编辑到现在聘用拥有跨学科,特别是社会科学的背景的博士。[4]

如今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新闻生产遭遇巨大挑战,新闻教育的质量受到质疑。2004年夏,麦肯锡咨询公司受卡耐基基金会的委托,对40位新闻业精英一对一访谈。访谈报告认定美国新闻教育必须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2005年5月,卡耐基基金会与奈特基金会联合美国5所著名大学(后增加到12所),推出了新闻教育改革项目——“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集中探讨了“培养新世纪新闻人才的新闻院校应该是怎样的院校”,强调新闻学院应该聘请新闻业精英担任教授,不仅传授给学生职业技巧,还要传授给学生职业精神,使学生感受到新闻业对公众和国家的重要性。[5]

今天我们了解到美国新闻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通常只占全部学分的1/4至1/3,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是用在各种通识课与选修课的学习上;有的传媒专业的学生甚至是在校修双学位,以真正掌握一门“专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厚基础”。

新闻传播永远在飞速发展,新闻理念在更新,技术在升级换代,但不变的是新闻理想、职业操守、采写基础及广博而专深的知识。

美国的尼曼项目、卡耐基-奈特计划及国内的“卓越记者驻校计划”,都表明新闻教育不只是传授媒体知识与报道技巧,而需要讲授更宽厚的人文、社科知识,记者也不是在大学阶段学习结束就一劳永逸,而需要终身学习,新闻教育不只是高校的职责,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

三、新闻教育如何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潘懋元先生认为,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指的是对积极面的适应,抓住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而不是不加判别地去适应一切”。[6]

说到底,大学有大学的办学规律,大学有大学的精神与追求,大学在积极适应社会的同时要有定力、有坚持。具体到新闻专业而言,新闻教育要积极适应社会需要,前瞻性地预测新闻媒体的发展趋势,引领行业的发展。在培养人才时,应坚持对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职业理念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完整的人和全面发展的人。除此之外,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观念,传授学生治学方法。

因此,单纯的“世俗性”教育理念未必能满足媒体需要。“超越性”理念反倒可能会达成“以不变应万变”的相对平稳的结果。

2012年4月至7月,笔者就广播电视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对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嘉兴、台州6个城市的省级电视媒体和市级电视媒体作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56份,经逻辑校对剔除废卷43份,有效问卷共513份。

所得到的一些基本信息超出我们惯常的认识。从业者大学时所学专业与其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对口的比重不大,填写该项的195名记者编辑,大学所学专业为新闻传播的只有67人,加上相关的广播电视艺术、播音主持,所占比例是54%;我们认为专业性很强的播音主持、摄像等岗位,科班出身的也分别只占52%、36%。大学时学理工、文史哲、经济管理等专业的,也照样从事编辑记者的工作。这些现象表明广播电视类专业的专业性不够强,不具有排他性。同时,各类获奖者也多不是科班出身。用人单位提出进人“不一定要进广播电视专业的”,因为“他们上手快,但潜力不足”。

近几年,全国各地市的广电局长在浙江传媒学院接受培训时,笔者专门与之座谈交流。他们普遍反映,目前单位招新时,基本模式是:当地人事局首先组织笔试,通过者再接受广电专业考试(笔试加面试)。这就意味着,要进入广电行业,首先要通过综合考试这一关。而综合考试反映的是人才的发展潜力。这种招聘方式警示我们: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很重要,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其次才是精通专业理论与技能。

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教授介绍,他们为了拓宽、夯实学生的基础,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校法律、经济等专业学科的优势,修习第二专业,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具有或者“政治”或者“经济”或者“法律”等领域知识与能力的潜在的专家,从而成为具有复合型素质的人才。浙江大学在“基础宽、专业深、学科交叉”的培养理念指导下,新生入学进入大学科门类中培养,学习的是通识课程、学科门类课程,第二学年结束时才选择专业进入所属的学院学习。而新闻传播类的学生,在前面两年中甚至可能学习的是农林学科的知识。如此大跨度的培养,相较过去而言,学生的眼界更开阔,观察社会的眼光更独特,分析问题更客观科学。也许新闻传播专业技能有所削弱,但学生从事新闻工作后,差不多一两个月也就能在实践中弥补技能上的不足,且发展后劲很强。

此外,无论是经常举办的“全球知名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还是2007年联合国邀请世界各国新闻传播教育专家学者撰写的《新闻学院课程模板》,无不强调新闻教育的基本规范,包括新闻的选择标准、国际惯例;从事新闻所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知识;新闻报道的国际视野与技术基础、学习新闻专业过程的新闻从业经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课程模板把与业界的合作放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规定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在业界导师的指导下有新闻报道经历。

上述新闻教育实践改革案例及各层次的研讨表明:高校不能跟在社会需要之后跑,而要领跑社会需要;高等教育不是孤立的,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从学生的入学,在校时的培养到就业后的再教育,超越“世俗性”是新闻传播学教育应该秉持的理念。

当然,无论是学生还是高校,都是分层次的,因此,应该存在相对世俗的学生及高校,纯粹以就业为指向,同时也应该存在相对超越的学生及高校,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指向,甚至以社会发展为指向。但无论如何,作为学生及高校,都应该将高等教育作为个体全面发展的场所而不仅仅是职业培训所。

参考文献:

[1] [英] 艾瑞克·阿什比. 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 滕大春,滕大生,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 [美] 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 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M]. 徐辉,陈晓菲,译.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3] 贾敏. 走出象牙塔:精英理念与新闻教育的互动和实践—以哈佛尼曼新闻教育项目为中心的考察(1937-1948)[J]. 新闻大学,2012(3):95.

[4] 陈昌凤. 美国新闻与传播教育的认证指标:设定价值取向和教育目标[J]. 国际新闻界,2006(12):35.

[5] 黄瑚,励嘉. 面向未来的美国新闻教育改革尝试[J]. 新闻大学,2009(2):50.

[6] 潘懋元. 高等教育论文集[M].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