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栏目连续性、载文量、栏目开设的依据、作者队伍的培养等方面。文章以湖北省7家地方高校学报为例作了实证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地方高校学报 特色栏目 栏目建设
江河,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文学硕士。
之所以将地方高校学报作专类研究,是因为地方高校学报面临着大致相似的“生态环境”,非核心期刊、所在地非省会城市、面临着优秀稿源和办刊经费不足等多重压力;也有着共同的发展欲求,为本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服务,力求办出特色。 “专业特色是期刊的生存之道”,[1]办好特色栏目是彰显学报特色的途径之一,本文选取湖北省7家地方高校学报,对地方高校学报在特色栏目建设方面的现状与问题作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的建议。
一、特色栏目建设现状
1. 地方高校学报都办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特色栏目,重点栏目突出。调查的7家学报全都开设特色栏目,基本形成了以一个重点特色栏目为核心,一个或多个非重点特色栏目为辅助的栏目格局。重点特色栏目在该期栏目的一档,位置突出;非重点特色栏目在栏目的二档或其他档位。可见,开设特色栏目体现学报特色是地方高校学报的共识。(见表1)
2. 特色栏目体现了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特色。7家学报特色栏目的开设宗旨都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点,如孝感自古有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是民间孝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将“中华孝文化研究”作为特色栏目也就顺理成章了;襄阳是有着28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诸葛亮躬耕隐居地——隆中,三国历史中很多著名的史实发生于此,《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将“三国历史文化”作为特色栏目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郧阳师范专科学校所在地十堰,有着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武当山,研究道教和武当文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论者认为形成特色栏目应依据三点:地域特色、历史传统、学科优势。[2]这三个依据很难分割清楚,往往是相伴相生,共同作为依据的。历史传统造就了该地的地域特色,而地方高校出于服务地方经济、体现地方特色的需求将其作为重点学科加以建设,从而形成学科优势。
3. 特色栏目建设与高校的学科建设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地方高校的办学宗旨之一,是为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服务,地方高校学报也应紧紧围绕这一宗旨,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地方高校为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办出特色,都设立了一些科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既体现了高校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也是学校的重点建设学科或优势学科。如表1所示,7所地方高校都办有各自的科研机构,而学报特色栏目的设立和这些科研机构有着对应的关系。如《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开辟“土家族研究”栏目以来,依托该校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围绕土家族的政治、历史、经济、哲学、宗教信仰、建筑艺术、歌舞戏剧、风俗习惯等研究方向发表了300 多篇论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文摘类刊物转载、摘录的文章就近80篇。在办好栏目的基础上,该学报还举办了一些有关土家族研究的学术会议,策划出版了《土家族研究丛书》16部,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土家族研究”栏目成为中外学者研究土家族的重要和核心载体。
二、问题分析
1. 特色栏目开设数量不尽合理。如表1,7家学报都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色栏目,其中2家学报特色栏目数量超过3个。重点过多就无法突出重点,地方学报要办出特色,应尽可能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集中利用,争取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开设过多的特色栏目削弱了读者对重点特色栏目的关注,也分散了自己对栏目建设、作者队伍培养的心力。
2. 特色栏目连续性不够,发表文章数量太少。7家学报中每期都开设有特色栏目的有5家,其中非重点特色栏目每期都刊文的期刊数为0,说明特色栏目开设的连续性不够。(见表1)有两家平均每期重点特色栏目载文量不到两篇,平均每期载文量超过4篇的也只有两家,均占比28.6%,说明只有占调查总数近1/3的学报载文数量较多;另有近1/3的特色栏目载文数量过少,不足以形成特色研究的小气候、特色不够突出或对相关特色研究的影响有限。(见表2)
3. 作者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和内外稿结构不尽合理。非本校作者比例超过70的有3家,占比42.8%,说明相当多的学报特色栏目过分依赖校外稿源,校内稿源不足。反映出学报对本校的学科建设贡献不足,对本校科研带动作用,尤其是培养校内青年作者的力度还不够。同时,内外稿比例过于悬殊,也不利于形成稳定的作者队伍。具有博士学历或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作者超过70%的有5家,占比71%,说明相当比例的地方学报吸引了高学历、高职称的作者队伍。另外也说明在该研究领域中青年研究者参与不够,研究领域有可能出现人员断层。
4. 特色栏目的设置依据还比较单一。7家学报的特色栏目设置基本都以地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依据,有些栏目并未和该校的学科优势、特色相结合或结合并不紧密。有的学校本身对特色研究的重视不够,如某些高校的科研机构仅挂靠在二级学院,并未作为单设的校级科研机构。有论者总结出目前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创办特色栏目的6种模式:展现学校特色、突出地域历史文化、追踪学术前沿、借助专家学者、依托专业学会、于“无特色”中创特色。[3]这6种模式未必就将所有的特色栏目开设模式概括殆尽,但目前地方高校特色栏目的创立过于依赖地域、历史,靠古人吃饭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如何体现学校的科研优势和特色,紧跟学术前沿和时代步伐,是栏目策划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三、改进建议
1. 增强栏目的连续性,保证栏目的载文量。一个特色栏目要在该研究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真正体现出特色,增强栏目的连续性、保证相当的载文量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说来,每期社科版学报都应该开设有特色栏目,而且每期载文量不应少于2篇。“栏目专题收稿总数呈上升趋势,反映栏目影响面在逐步扩大”。[4]一个优秀的栏目是由社会公民和学界同仁认可的具有特色的东西逐渐演化而来的,因而要做到定名、定期、定量、定责任人的“四定”。[5]栏目名称、开设期数、载文量、栏目主持人和责任编辑稳定了,特色栏目的社会影响、知名度才能提高,稿源才能稳定。
2. 建设结构合理、人员相对稳定的作者队伍。所谓结构合理,一是指年龄结构的合理,老中青不同年龄段相结合的作者群,才能更好地做到学术研究的薪火相传。二是指学历、职称结构的合理,争取到高职称、高学历的作者稿件固然好,但同时也不应遗忘中低学历、职称作者包括研究生作者的稿件。一方面客观上他们是研究者的一部分,有发表研究成果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学报本身也应承担培育校内外青年科研人才的任务。三是校内外稿件的合理,特色栏目要争取到该学科领域的学术权威的重量级稿件,提升栏目的学术档次,就必然要刊发一定数量的非本校作者稿件。与此同时,学报要为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特色栏目更应充分展示本校的科研成果与水平,所以发表一定比例的校内稿件也是必需的。
要做到人员相对稳定,首先要保持有一定数量的固定作者群,与他们经常保持沟通,良性互动,利用各种学术研讨会、交流会,与校外的专家、校内教师就最新的学术成果、前沿课题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其次,各类院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是科研的生力军,为学报提供了流动的作者群。尽管这类作者不一定很固定,但只要栏目办出特色、办出影响,他们就会为学报提供源源不断的稿源。且年轻研究者的锐气和灵敏更可以为特色学科的研究提供新鲜的观点和碰撞的火花。
3. 开门办刊,拓展思路,加强合作,做好特色栏目设计与定位。栏目策划者应开门办刊,开阔视野,开办既有学科优势,同时也是新的学术增长点的前沿栏目,团结、凝聚一大批海内外作者,也很可能办成有影响的“名栏”。如《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湖北文理学院学报》《陕西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等,都办有“三国文化”研究的相关栏目,如果这些期刊能够加强交流、资源互享、扬长避短、联合或轮流举办“三国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不但可促进我国“三国文化”研究蓬勃发展,且可更加突出各自的特色。此外,各校均有自身的科研强项, 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拥有较大的作者群,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以此来设立专栏,“进一步丰富期刊自身的生态资源,改善生存和竞争环境,确立自己的优势项目,占据有利的生态位”,[6]便于将科研成果集中地推向社会。
4. 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将优势、特色成果展现出来。充分利用高校设立的学会、协会、科研机构,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作为特色栏目重要的稿源,一方面是学报服务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学校科研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如三峡大学的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成立于2008年7月,由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水库移民研究中心”以及湖北省文化厅设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峡大学研究基地”等科研机构整合组建而成。2010年该校学报3个特色栏目刊发的11篇校内作者论文中有5 篇来自该校的研究院所,体现出学报特色栏目与该校的学科建设、科研优势的紧密结合。
明确学报的特色后,编辑要围绕既定目标,主动与学校的优势学科、优势专业建立联系,跟踪其科学研究进程,优中选优,充分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领域的特长。“编辑需树立‘走出去’的思想,通过书信或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等方式,与该栏目研究相关的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进行主动、热情的联系”。[7]如2010年湖北文理学院联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举办了三国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汇集了海内外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的权威专家,参会交流论文和会上的约稿成为学报特色栏目的重要稿源。该年《湖北文理学院学报》“三国历史文化研究”栏目发表论文17篇,其中5篇是此次学术研讨会的交流论文。
学报应是高校某些学科或某些专业领域研究成果的展示园地,其设置的特色栏目,有利于增强学报信息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昌栋,陈翔,幸建华. 突出优势学科 打造特色栏目[J]. 编辑学报,2007,19(3):224-225.
[2] 龙协涛. 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J]. 云梦学刊,2004(2):14-15.
[3] 罗曼菲,王国莉. 高校社科学报特色专栏模式述评[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6(3):93-95.
[4] 马殷华,李小玲. 综合性高校学报特色栏目的战略性规划与建设[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8,18(1):129-131.
[5] 邵霭吉. 高校学报“名栏”工程与地方高校学报建设[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5(5):44-47.
[6] 何晓琦,李慧,颜帅. 高校社科类期刊特色栏目建设[J]. 编辑之友,2009(10):76-78.
[7] 王兴全. 特色栏目 重在建设——地方高校学报走特色办刊之路的再探讨[J]. 编辑之友,2011(8):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