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庆泽, 徐凤翔, 王禹林, 张轶
(南京理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94)
梯形螺纹牙型为等腰梯形,牙型角为30°,具有牙根强度高、对中性好、结构简单、造价低、自锁性能好等优点,广泛用于传力或传导螺旋,如螺旋举重器、机床的传动丝杠等。在梯形螺纹的检测中,目前应用较多的是使用螺纹量规、螺纹千分尺并配合三针量规来检测螺纹中径、导程、牙型角等几何参数,并在非接触式以及内螺纹的检测方面取得一定研究成果[1-4]。
图1 梯形丝杠副扭矩-轴向力产生原理示意图
梯形丝杠与梯形螺母间是配合零件,其有一重要功能是将扭矩转换成轴向作用力。以右旋梯形丝杠副为例,如图1 所示,当梯形丝杠轴向固定不动时,按图示方向旋转梯形丝杠,螺母将右移并产生轴向作用力。在产品的实际使用中,很多场合需利用上述扭矩与轴向力的关系,如梯形丝杠副压力机、升降机等[5,6],但是目前工厂在此方面缺乏有效的检测设备,而现有测量装置如空载扭矩测量仪[7]、摩擦力矩测量系统等均无法进行此项测量,这给使用者实际选型带来困难。本文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设计出一套直接测量梯形丝杠副扭矩-轴向力的测量装置,该装置测量精度高、装配快捷、性能稳定可靠。
对于梯形丝杠,当施加扭矩时,螺母所产生的轴向力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F-产生的轴向力,N;η-扭矩转变为轴向力的效率;M-输入扭矩,N·m;P-导程,mm。
其中扭矩转变为轴向力的效率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μ-摩擦系数;α-导程角。
式中,d2-螺纹中径,mm。
计算法是在已知导程、螺纹中径、摩擦系数等参数的情况下,通过式(1)~式(3)来建立输入扭矩与产生轴向力的对应关系。实际使用时,导程与螺纹中径依产品型号而定,根据梯形丝杠材料以及润滑情况估算摩擦系数。但是计算法忽略了实际加工、测量、安装、摩擦系数估算等一系列误差,最后得出的扭矩-轴向力关系存在一定误差,实际选型时的可信度不如实验法高。
针对梯形丝杠副扭矩-轴向力计算法精度不足的缺点,本文通过大量实践,设计出一种直接测量梯形丝杠副扭矩-轴向力的装置,精度好、装配快、性能稳定、实用性强。
如图1 所示,当梯形丝杠轴向固定不动时,驱动装置驱动梯形丝杠旋转,带动螺母轴向移动产生轴向力,同时通过扭矩传感器采集丝杠扭矩,压力传感器采集螺母轴向力,从而实现扭矩和轴向力的对应关系。测量时由于梯形丝杠无需一直连续转动,故可采用扭矩扳手代替驱动装置,并充当扭矩传感器,实现扭矩测量功能,具有精度高、使用方便的优点。压力传感器无特殊要求,只需安装时沿梯形丝杠轴线对称布置,保证轴向力测量的准确性。
依据测量装置设计原理,设计出如图2 所示测量装置。
该测量装置主要由支架、压力传感器、传感器压板、滚动轴承、扭矩扳手过渡件组成。其中,支架固定在测量台上,主要起整个测量装置的支撑作用;选用S 型压力传感器,分别与支架和传感器压板连接,并沿梯形丝杠轴线对称布置两个压力传感器,以保证轴向力对称测量,无偏心;传感器压板中心开有圆孔,梯形丝杠穿于其中,传感器压板下部与支架间沿梯形丝杠轴线对称安装两个滚动轴承,用以支撑传感器压板,并减小传感器压板沿梯形丝杠轴线水平移动时与支架间的摩擦;扭矩扳手过渡件固定在梯形丝杠上,用于将扭矩传递给梯形丝杠。
实际测量步骤如下:(1)测量装置安装。将支架固定于测量台上,并依次连接压力传感器与装有滚动轴承的传感器压板;(2)梯形丝杠副安装。以丝杠螺母法兰朝右的方向,将梯形丝杠从传感器压板左侧穿入,通过端面轴承安装到支架上,并用螺母锁紧,限制梯形丝杠轴向移动,旋转螺母使螺母法兰贴紧传感器压板;(3)扭矩扳手过渡件安装。扭矩扳手过渡件通过键与梯形丝杠连接,末端用螺母锁死;(4)加载与数据采集。用扭矩扳手顺时针转动扭矩扳手过渡件,梯形丝杠转动并且轴向无移动,带动丝杠螺母右移,推动传感器压板依托滚动轴承做水平运动,从而压缩压力传感器,得出梯形丝杠副扭矩-轴向力的对应关系。
图2 梯形丝杠副扭矩-轴向力测量装置示意图
(1)本测量装置能够直接测量梯形丝杠副扭矩-轴向力对应关系,精度高、安装快捷、稳定可靠,在梯形丝杠副产品的检测中可推广使用。
(2)本测量装置通过选择配套的端面轴承与扭矩扳手过渡件,可实现不同型号梯形丝杠副扭矩-轴向力的测量。
[1] 严雅君.公制梯形螺纹塞规中径测量斜率误差分析[J].上海计量测试,2009(4):12-14.
[2] 刘力岩,郎岩梅,刘琦,等.基于轮廓扫描法的螺纹测量功能的实现[J].机械工程师,2009(8):142-143.
[3] 胡大超,陈建国.基于“三线法”原理测量内螺纹装置的设计[J].机械设计,2009(5):31-36.
[4] TANG Q B,et al. The Research of Screw Thread Parameter Measurement Based on Position Sensitive Detector and Laser[J].Journal of Physics,2006(48):561-565.
[5] 张武,高启坤,杨晓苞.丝杠螺母副升降机构动力学稳定性分析[J].火控雷达技术,2011(6):76-81.
[6] 翟志恒,葛正浩,张凯凯,等.丝杠螺母驱动平行四杆升降机构的设计与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2(1):36-39.
[7] 黄师,刘宁,张强,等.用华中数控系统及驱动装置测量丝杠扭矩[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265-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