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与主观上存在不科学的就业观是分不开的。从不科学就业观的根源来看,主要是高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与学生角色定位所引起的,更在于高校培养全过程的失范。为此,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度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需要积极地反思与变革。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不科学就业观 就业能力 就业实践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同时在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水平与毕业生就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包括有限的就业岗位与人才过剩之间的矛盾,2011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60万人,比上年增加30万,增幅达6%,当年不能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达到130万人,加上以往未就业毕业生,数量更加巨大。另外,还存在经济发展所需人才规格与教育体制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1]如何应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对国家、高校与学生个人来讲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一、不科学就业观百态:折射出学生的就业能力薄弱
当前,相当部分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就业观,这些就业观影响到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从众心理:“被就业”根源
从众心理是指在群体压力面前所采取的放弃个人意愿的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则表现为就业观念因外部环境影响而不断改变,不顾自己实际情况而随波逐流。在高校为了提高一次性就业率的大背景下,随便签署就业协议,没有根据自身条件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这其中主要原因是自身就业观念为他人左右,而高校就业率是国家评估学校的主要指标,其直接关系到高校专业的招生规模。为了保证“高”就业率,部分高校要求学生毕业前签署就业协议,从“为就业而就业”变为“被就业”。学生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因就业竞争压力而盲目选择就业岗位,随便签协议为了毕业,这对社会来讲是一种失信行为,对学生个人来讲是一种欺骗行为,前者是学生从众性的体现,后者是学校政绩工程的产物。
(二)基层就业:主体意识淡薄
基层就业意识要求大学生到县特别是县以下条件相对艰苦、相对较差的地方去工作,不断磨炼自身的意志,为边远地区的社会发展做出奉献,而不要留恋大城市。在以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的新的大学生就业制度逐步取代旧的国家就业分配制度这样的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向市场转型,表现在面对择业时更加看重工作的舒适度、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2]虽然国家出台了“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一系列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服务和就业的政策,但很多大学生将就业首选地放在东部和沿海等发达城市而不在基层。调查表明,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高职高专和本科生的人才吸引力指数均超过67%,两倍于中西部地区吸引力指数。
(三)就业观“乱象”:就业心态浮躁
在部分专业的学生和部分地区存在着“乱象”的就业观念问题,比如部分学生为了找到工作,铤而走险办理伪造证件,诚信缺失现象严重。部分学生没有敢闯敢干的主动性,自卑心理严重,导致就业良机的丧失。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4%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高职高专为44%,本科为2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是造成离职的主要原因。[3]一些学生将就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上,靠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谋得自身利益,这不仅造成毕业生就业机会的不平等,更助长不良社会风气的蔓延。
二、不科学就业观根源:高校就业实践能力准备不够
在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大背景下,仍然有一部分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存在从众心理、不愿到基层等不科学的就业观,其形成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过程:与应用型人才需求脱节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之相适应,特别要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考虑实验实习与专题研讨并重、课程设置的模块化、技术训练富有弹性,应用知识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强。但高等教育学科的调整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导致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高校基础课程、政治理论课程等“规定动作”在教学计划中占据很大份额,而高校系科设置单一、专业规模偏小,学生的可替代性增强,很难打造学生的个性特色。结构性失业产生,对于文科专业来讲,他们所应聘岗位要求的替代性较强,而工科生有一技之长,他们有很强的专业技术,企业更喜欢实用性人才,这也是必然需求。
(二)就业指导:与毕业生就业现实分离
高校大多数毕业生毕业时并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怎样发展,择业盲目性较大,而大学生就业指导无法满足学生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宏观把握,支撑劳动力市场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整合,导致毕业生供求信息不对称,毕业生不知道市场需求信息,用人单位不知道毕业生的个体信息。[4]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第一,方法单一。高校普遍采用课程的形式进行大规模的灌输式单向教学,同时采用就业形势报告会、就业动员会等方式,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第二,内容单一。高校侧重在校园网发布就业信息、关注毕业生报到证与就业协议规范化等问题,较少涉及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的塑造、就业心理干预辅导等内容。第三,师资单一。高校就业指导老师多从招生就业处聘请,缺乏相应的指导能力和专业知识,无法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制订就业指导方案。
(三)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升级不相符
我国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与高校课程设置不能完全适应,高校专业设置没有及时与市场需求相衔接,致使专业趋同、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每年都有“红绿牌专业”。比如,计算机类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发展要求,存在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等问题。[5]而动画专业毕业生想要从事相关行业,都得花钱进行二次培训,这导致动画专业学生不愿意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
(四)角色定位:与大众化背景下学生就业环境不吻合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必须认识到自身由“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就业时放低身份,转变就业观念。而大多数毕业生仍然将就业目标定在大城市、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待遇好的地方和单位,导致“粥少僧多”的现象出现。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很多学生对自己评价过高,忽视自身条件以至于在找工作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同时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仍然存在,不愿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工作。角色无法转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观的最根本因素。
总之,加强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与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探索就业观教育的新策略,使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3][5]麦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2011:37-58.
[2]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37-41.
[4]方鹏.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J].江苏高教,2007(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