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解决学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

2013-12-29 00:00:00杨淑丽
考试周刊 2013年16期

摘 要: 问题解决学习是杜威对学校教学方法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且实践证明,它可以运用于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等一日生活中的多个方面,并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在幼儿园里实现幼儿的问题解决学习需要:教师为幼儿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并为幼儿提供充分的相关材料,给予幼儿足够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时间。

关键词: 问题解决学习 幼儿 问题 情境

问题解决学习是学习者以问题为驱动,通过尝试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并在过程中自然获得全面发展的学习方式。著名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反对现成知识的灌输教育方式,倡导问题解决学习。他提出,通过教学所掌握的客观知识内容及知识体系是毫无意义的;教学目标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主动地探求并明智地驾驭实践的态度和方法,掌握有效地解决及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法[1]。这种思想对于当前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和新方法,下面就案例来说明问题解决学习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运用。

一、问题解决学习在幼儿园常规活动中的运用

【案例一】 贴画风波[2]

教师为了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外教老师的英语课,采取了“代币制”奖励方法(即幼儿每得10个小贴画可换一面小红旗,5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一天,教师发现雨辰小朋友将自己活动的一个大贴画撕成了四份,由原本应该是6个的小贴画“变成了”9个,但教师决定暂不声张,且看雨辰小朋友的表现。等雨辰又得到1个贴画的时候,她找到老师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10了,该换小红旗了。”老师说:“哦,那好,老师来看一下。”还没等老师话音落地,就有小朋友大声说:“老师,雨辰把一张贴画撕成了四瓣,当四个贴画用。”其他小朋友也都闻声围过来,并七嘴八舌地说着“雨辰这样做不算”,“是骗人的”,“应该把她的贴画撕了”……雨辰小朋友也早已哭了起来。这时老师说:“那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吧。雨辰为什么要把一张贴画撕成四瓣?”孩子们刚开始不满情绪很强烈:“她这是撒谎”,“告诉外教老师不给她发小贴画了”,“她就想得到奖品”……逐渐地幼儿的情绪平复了些:“可以让她站一会儿”,“我们应该帮帮她,给她一次机会”……这时教师顺势说:“怎么帮呢?”幼儿又说出了很多好主意:“雨辰,要靠自己努力,不要撒谎”,“上英语课表现好才能得多一点(贴画)”,“积极举手,声音响一点”,“你要改掉这个坏毛病”……最后雨辰小朋友也表示自己知错要改,并要靠自己努力来挣小贴画。

【分析】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真实问题”,教师一般遇到此类问题都会“情绪用事”:把当事人小朋友叫过来狠狠地说教一番。这样教师的气是撒了,可幼儿的颜面也无存了,可能还在嘀咕:自己的错误有那么严重吗?起到不期望的教育效果。而案例中教师的处理方法很值得借鉴:把问题留给幼儿去解决。孩子们在解决这个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语言和交往能力,更学会了同情和宽慰他人,且“把大家的想法聚集在一起能使自己想得更好[3]”,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二、问题解决学习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案例二】 “想办法”[4]

教师在组织“想办法”这一谈话活动时,采用了情境表演的方法导入活动。妈妈下班回家了,急忙系上围裙给宝宝做饭。宝宝在旁边玩玩具,突然听到妈妈“哎呀”一声,宝宝过去问:“妈妈,怎么了?”妈妈手拿着盘子,显出很难为情的样子:“妈妈不小心把大米和面粉混在一起了,怎么办呢?”宝宝也说:“是啊,用什么办法把大米和面粉分开呢?”这时教师再让其他小朋友看一看教师事先混在一起的大米和面粉,让孩子们一起想想办法帮助妈妈把大米和面粉分开。

【分析】教学活动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有目的的、蕴含一定教育意义的专门教育活动。在该案例中教师一反传统谈话活动的直接出示实物、图片、视频或问题,而是通过一段事先排练好的带着“问题”的情境表演,表演的是小朋友们非常熟悉的妈妈做饭的情境,其中蕴含的问题却又带着挑战性,孩子们很容易为这种熟悉中带着未知的“问题”所吸引,也很容易进入到熟悉的情境中切实地感受到“问题”,这样老师表演的“问题”就成为了幼儿想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这种将孤零零的问题变成鲜活的来源于生活的问题,就是教学活动所应考虑的引发幼儿问题解决学习的方法。

三、问题解决学习在区角活动中的运用

【案例三】 建构区与医院的整合

传统的区角活动是割裂开的,建构区和医院各忙各的事,互相不允许来回走动。而有的幼儿园做出了改变,将建构区与医院整合起来,给孩子创设这样的背景故事:建筑工人在建构区工作时如果不戴安全帽就可能发生建筑事故,发生了安全事故要第一时间拨打120,医院要快速派车来到建筑工地救人,别人痊愈后就可以返回建构工地继续工作。孩子们对这样的区角活动既感觉新奇,也感觉挑战更多,游戏的质量也随之提高。

同样的,娃娃家与商店也可以整合在一起,收拾完家里的事情,列出购物单,然后去商店购买所需要的东西。

【分析】将原本不允许相互“串门”的区角通过一定的故事情节整合起来,孩子们就由原本的单一经验、技能的获得变成了“进入真实问题情境中的感知与处理”。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提到:“如果我们要激发学生的思考,而不使之学习单纯知识,那么学校任何科目的教学法都应该尽可能不是学院式的。要懂得什么是经验或经验的情境,意味着我们必须想到校外出现的情境,想到日常生活中唤醒人的兴趣和参与的那些活动[5]。”若按照杜威的情境创设方法,我们还可以将幼儿园呆板的区角活动进行更深入的整合。比如,将超市和水果店、鲜花坊、餐厅整合起来。水果店和鲜花坊可以为超市供应水果和鲜花,并以批发价交易,另外自己零售时价位应高于批发价,而餐厅在做饭之前要先去超市采购米面油等原材料,然后才能开始做饭招待客人,而水果店、鲜花坊、超市的工作人员都可以到餐厅去就餐,而工作人员就餐时间就存在交接班的问题,要怎样交接班,需要做些什么,谁来调节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游戏中的幼儿来说都是“真实的问题”,他们可以在“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周围世界,懂得理解和照顾他人,并学会一些基本的生活所需的数学等。

四、问题解决学习在幼儿园活动中运用时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的分享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问题解决学习在幼儿园活动中运用时应注意一些基本方面:

(一)“问题”对幼儿来说必须是真实的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对幼儿来说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为只有当幼儿发现并意识到它是一个问题时,它才真正成为“真实的问题”,即幼儿将之感受为自己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应设法让幼儿也发现它,感受它,将它视为一个问题。比如,很多幼儿在排队时不愿遵守规则,总爱挤挤推推,这样难免出现你碰了我,我踩了他的现象。这时教师就要设法让幼儿发现这个问题,比如等待幼儿向老师告状的时候,老师问:“为什么他会踩你脚呢?”孩子自然会说:“他插队,他挤我……”老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他为什么要插队,要挤你呢?”孩子说:“他想跑到前面去。”“可是他排到前面去了吗?”“没有……”“挤人能不能使自己排到前面去?”“不能。”“不仅不能,而且还会……?”“踩到别人,使别人不舒服,……”经过这样的问答孩子既发现了问题,也认识并解决了问题。

对于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教师需要通过情境的创设将“问题”隐含于情境当中,让幼儿切实进入这个情境中,在模拟的活动中真实地感受到问题。比如,教师想要培养幼儿发现学习的态度和讨论的能力,将活动设计为:故意跳过吃点心中“盛点心”的过程,请幼儿洗好手、那好碗后就请吃点心[6]。这样的设计引发幼儿主动发现问题:“点心在哪里呢?”进而讨论吃点心应该是什么顺序,还有什么事情是像吃点心一样有顺序的呢?这样的情境设计就能起到“让幼儿感知到问题存在”的效果。

(二)幼儿必须拥有充分的材料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首先要等待幼儿对于与问题相关的东西都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充分观察了解之后引导幼儿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活动和区角活动中,首先教师预设了问题情境,那么解决该问题情境所可能需要用到的材料教师必须保证其充分。其次,丰富的实际材料,足够的可以理解的资料,更多的实际行动的机会,是幼儿投入其中并能自主发现问题,并能讨论和实验解决方法,且能提出很多先进的、多种多样的具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的最好的问题解决学习的条件与保障。

(三)幼儿必须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操作

问题解决学习不仅需要真实的问题,还需要切实解决。只有当幼儿切实地思考并动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时,我们才能说他是在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为幼儿准备充分的材料以方便他们随手取用来实践自己的想法,同时我们还必须保证幼儿有足够的思考和操作时间,即教师要学会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学习。比如,如果我们想让幼儿制作一本书,就不可以简单地“讨论”一下如何来制作,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将书“做”出来。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够真正地学到如何制作书,因为一旦开始“制作”书,幼儿就会面临各种问题,比如,开始制作前,幼儿需要思考:制作一本什么样的书呢?做给谁看呢?制作开始后,会遇到:做多大的书呢?这种纸好还是那种纸好?油光光的纸看着好看可怎么画不上去画呢?看来我得换用别的纸,可是换什么纸好呢?等等。总之,给幼儿足够的思考及操作(来检验自己的想法)时间能够促进幼儿不断地向着“我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努力并在过程中学到真知。

总之,问题解决学习是符合幼儿的学习兴趣,能够满足幼儿爱动手爱动脑的学习需要的学习方式。在幼儿园的生活常规教育、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活动中都可以通过巧妙的教育智慧来启发和引导幼儿的问题解决学习,使幼儿在自主、独立的思考和操作过程中获得真知,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白冰.问题解决学习的研究现状及启示[J].科教文汇.2010(1):27-28.

[2]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http://wenku.baidu.com/view/34e485cd0508763231121253.html.

[3]朱家雄,王峥,等校译.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3.

[4]张明红主编.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语言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3.

[5][美]约翰·杜威著,彭正梅译.民主·经验·教育.上海[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25.

[6]简楚瑛.方案教学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6.

通讯作者:杨淑丽,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育系,助教,邮箱:treeyng-0.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