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里奇学习网络理论构建的目的

2013-12-29 00:00:00张晓青
考试周刊 2013年16期

摘 要: 学习网络理论由美国批判教育学家伊里奇所提出,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学校教育的依赖,寻求学校教育之外的其他途径。伊里奇构建学习网络理论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一生中任何时候皆可利用的资源;使所有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想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的人;向所有希望对公众提出问题的人提供相应的机会。

关键词: 伊里奇 学习网络理论 教育系统 网络媒介

伊里奇的学习网络指的是基于学习者获取学习资源的四种途径——物品、模范、同伴及长者建立起来的,以网络为主要媒介进行交互学习的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它包括教育用品参考服务、技能交流、伙伴交流和面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参考服务四种类型。伊里奇是在对学校及学校化社会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抨击后,为改变教育现状,规划教育美好的未来而构建的“可以为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①的学习网络。在伊里奇的头脑中,理想的教育形式就是现行教育机构的反面——学习网络。如果我们在数十年之后把伊里奇的思想与其产生的情绪背景分隔开来,就会认识到他提出的一些建议和倡议是非常发人深省的。伊里奇根据不同的角度,变化的动机及被他称为工具、结构和生产的物质手段等方面的变革所思考过的主题,都是今天围绕科技的进步,电子计算机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包括卫生、教育及交通在内的公共服务行业的私有化而进行的辩论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我们可以引用伊里奇的原话重温提出这些主题思想的方法问题与历史背景。他认为:“假若在讨论良好动机和正确观点时不带偏见,在历史的这个时刻必须加以鼓励的这场辩论就是对生产资料所作的整体性政治分析。我认为,有意识地把技术用于真正有效的范围之内,社会便可找到另一种运作方法。我指的是限制车辆速度,使之不发生减少的距离比导致的距离还多的现象。限制医药的使用过程……以便增强体质而不是有损健康。对通讯工具之规模加以限制,使它们不至于让产生的嗓音多于信号,即多于对我们称之为理解的生活中的交流有用的信号。因此,我不理解,约在80年前必须提供给每一个人的学校组织为什么现在还应该存在并且困扰我们。”②

在此情况下使用伊里奇和其他教育家感到困扰的不是教育实践本身而是学校教育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及这样一种教育形式的形成方式:它能自己提出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人们的好奇心得到增强。③对此问题,他作出的回答是,一个好的教育系统(educational system)应该具备三个目的④:第一,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其一生中任何时候皆可利用的资源(It should provide all who want to learn with access to available resources at any time in their lives.);第二,使所有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想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的人(empower all who want to share what they know to find those who want to learn it from them);第三,向所有希望对公众提出问题的人提供相应的机会(furnish all who want to present an issue to the public with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their challenge known)。这个教育系统,也就是伊里奇所设想的学习网络,用他的话来说:“不应强迫学习者去学习某一必修课程(obligatory curriculum),或者忍受因是否握有某一文凭或证书而异的差别待遇……应当运用现代技术使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及出版自由真正成为所有人均可享受的权利,并因此而具有充分的教育价值。”⑤

一、向所有希望学习的人提供一生中任何时候皆可利用的资源。

显然,学校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提供贯穿人一生的学校教育,即使可能,让一个人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接受教育上也是不切实际的。但一种好的教育制度必须可以为希望学习的人提供学习的可能,而不仅仅只是面向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开放。学校对知识进行垄断的同时,也对学生学习所必需的教育资源进行垄断。原本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资源,如教科书、实验室、图书馆等已被知识产业加以费用昂贵的包装,从而成了专职教育工作者的专用工具,其价格也已随着为刺激教师及其他人的购买欲望所进行的加工而成倍上涨。基于这种的事实,教师会倍加小心地保护其教科书,把教科书视为自己的专用工具;学生可能会变得讨厌实验室,因为他往往把实验室与作业联系在一起;图书管理员则为自己所持的保护图书馆的态度进行辩护,认为这是对那些在耗资昂贵的公共设施里不是学习而是玩耍的人进行防范。“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只是在课堂学习所必需的,而很少利用地图、实验室、大百科全书或显微镜等。”⑥换句话说,这些原本极具价值的物品因被学校贴上了教育工具的标签而受到了冷落。因此,要扭转上述的倾向,就必须有一种能为任何人提供任何时刻想要学习的资源的教育制度取代现行的学习,这样才能使任何人都可利用一般的物质环境,使任何自学者都可得到那些如今已被降格为教学工具的学习资源。

二、使所有希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的人都能找到想从他们那里学到这些知识的人。

为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知识的人提供平台及帮助他们寻找希望从他们这里学到知识的人是这一目的的两部分内容。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知识的人往往怀有一技之长,而这种技能可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资源。而教育市场上之所以出现技能短缺的现象,除了拥有一技之长的人不愿意分享自己的技能之外,伊里奇认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公众被灌输了这样的一个信条,即唯经正规学校教育而习得的技能才是有价值的、可靠的⑦。学校教育造就了证书与能力的等同,人们对证书的盲目依赖导致了这一资源的匮乏。另外,学校往往根据教师的目标将同龄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以同样的顺序施以同样科目的学习。而学生由于受到学校的灌输,认为他们应当从与自己分在一个群体中的那些人当中选择朋友⑧。与之相反,好的教育系统应该让每个学生都界定自己的活动,并为之选择自己的伙伴,而且这种制度将会向那些在某一特定时间里,有着同样特殊兴趣的人提供更多的相遇机会。

三、向所有希望对公众提出问题的人提供相应的机会。

这是伊里奇构建学习网络的又一目的。由于知识的被垄断,使一部分对希望公众提问的人因为错失学习的机会而同样错过了提问的机会。学校对学生灌输:只有当教育是在学校里通过逐级的消耗过程而获得的时候,这种教育才是有价值的;个人在社会中获得成功的过程取决于他消费的学习总量;学习关于世界的知识向比向世界学习更重要⑨。这意味着,一个人在学习上越用功,他获得的“知识储备”就越多。同时,这种观念为新的阶级结构做了界说。在这种结构中,消费知识多的人享有特权,有高收入,有更多的向公众提问的机会。这种资本性质的知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成了创造平等提问机会的绊脚石。唯有通过学习网络改变这一知识异化的现象,真正意义上地向每个人提供能与他人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平等的机会才有可能实现。

注释:

①[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7.

②引自[美]扎古尔·摩西主编.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241.

③引自[美]扎古尔·摩西主编.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243.

④[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107.

⑤[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107.

⑥[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113.

⑦[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123.

⑧[美]伊里奇著.吴康宁译.非学校化社会[M].中国台北:桂冠出版社,1989:128.

⑨伊里奇.学校教育的抉择[A].瞿保奎主编.教育学文集:教育与社会的发展[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