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学生由于知识基础差,学习兴趣缺乏,课堂参与热情不高,对于思想政治的抽象性不能深入了解,给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带来较大的障碍。思想政治课上从指导学生读懂教材入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理解教材内容的能力与主题提炼、材料概括能力,能有效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标,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技校学生通过提高阅读能力增强政治学习效果,参与政治阅读,培养勤阅读善思考的习惯,提高学习兴趣,从而体现思想政治课的生活意义。
一、指导阅读,培养能力
政治课阅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高对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的深刻认识,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
(一)指导课内阅读,用好教材。
新课程改革指出,教师要成为理解教材“平等中的首席”,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课内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让学生形成具有广泛联系的知识网络。主要的做法是,借助现有教材,指导学生精读理解。
1.教师示范,精选阅读。教师精心选择符合学生现有认识能力的教材,让学生读明白,深入理解。一是指导学生读好教材。把教材中的片段认真读懂,做到正确理解原文意思,全面理解原文思想;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为学生阅读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如网络文章和其他案例信息。
2.提纲挈领,释疑诱导。技校学生基础差,教师需要降低难点,突出重点,让学生能参与对教材的阅读,通过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加以整理,课前给学生一个重点阅读提示,并设置学生能通过初步阅读理解的一般问题,诱导学生深入阅读。也可在教学活动中设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指导学生联系教材找到问题的答案。最后要设置创造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由简单问题逐步过渡到较深刻的问题。
3.提炼要点,培养思维。教材内容是具有代表意义的范本。可能与现实的变化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需要补充教材的相关资料加以理解。比如,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国家的科学决策?验证改革开放的标准是什么?通过《经济政治与社会》阅读材料“见证改革开放成就的5组数据”,帮助学生概括出改革开放对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科技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更从“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把握改革开放的结果。
4.情景设置,学用结合。现行教材图文并茂,如果学生“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则是没有思想上的收获的。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做到精讲,启发思考。
比如教材中“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框题内容,生活在农村中的学生,大都感觉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没有资源利用的危机感,如何促进学生达成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通过让学生了解家乡过去的境况,对比现实的环境污染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二)指导课外阅读,拓宽视野。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也要与学习相联系。一是能有效防止学生漫无目的地滥读,浪费时间;二是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激发学习动力,拓宽知识视野,开阔思维。
1.热点阅读,关注社会。社会的热点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既能创设现23db1a591cc9c1d44f01a458507bcea5实情境,又能通过具体事实理解教材,形成哲学就在身边、政治就在身边的意识,也容易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的阅读,把学习知识的目标导向真实的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以致用。
2.时事阅读,了解细节。案例和教材细节阅读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形成综合概括能力。《法律常识》教学时常利用新闻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因此,通过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学生学习目标正确了,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哲学阅读,感悟价值
古人云:文以载道。哲学阅读,是对阅读价值的提升,既有对哲学原理的阅读,又有对生活哲学感e3f306298759e6050fde5e9d56711f3a悟式的阅读,让哲学教学回归生活原点的阅读。政治课程思维的统筹性、哲学的方法指导性特征都很明显,是知识中的知识,“把最有价值的知识”教给学生,更是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的重要目标。如《哲学常识》教学就要求学生学习多“悟”,不能仅记住条条框框的句子,而要与现实联系,把哲学道理的真实意义概括出来。哲学故事、哲学寓言、哲学小说,哲理名言,都渗透着生活哲学,更能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动力。
(一)挖掘思想,启发思维。
为了让学生能读懂哲学,我们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哲学的启蒙书籍,如《苏菲的世界》、《塞莱斯廷预言》等。从普通的生活事例入手发现学习哲学的乐趣。
(二)联系实际,阐述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一定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除了社会现实外,还有学生的亲身体验。新课程强调学生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让学生通过漫画“杀鸡取卵”的故事,理解经济发展不能急功近利的警示。如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时,让学生讲诚信故事、阅读诚信故事等,懂得诚信思想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哲学。
(三)古为今用,化繁为简。
名人名言精辟扼要,往往渗透深刻的哲学原理,教材中有很多引用古今名人的描述,有助于加强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好好利用。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这些浅显易懂的短句、名句让学生深刻理解,读思结合,并能牢牢记住。
三、趣味阅读,培养兴趣
(一)趣事见闻,联系教材。
在经济学基础、哲学基础教学中,技校学生都感觉知识晦涩难懂,提不起兴趣。教学中必须把哲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说明哲学原理对生活的启发意义。
因此教师要把生活事实与哲学原理结合起来。如人们常用“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说明投资风险与收益机会之间的对立统一。
(二)身边素材,深入思考。
将客观事实上升到哲学原理,这是一个抽象的思维过程,我们必须从身边的素材入手帮助思考:为什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什么付出才有回报?学生就会联系生活中说的“不劳而获”,“天上不会掉下馅饼”,“有舍才有得”等典故概括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
(三)引发讨论,情理交融。
探究式阅读方式更适合思维活跃的技校学生。选择与技校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话题展开讨论,既能融合学生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又能增强学生的思辨性和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讨论活动中调用头脑中的潜在知识。比如根据学生渴望成功的心理特点,以及在寻找理想职业与现实学业成就之间的矛盾关系展开“理想与现实”的主题讨论,既能让学生深入对自身条件的思考,又能激发学生为未来理想职业奋斗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讨论中彰显了真实的价值。
总之,在政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法,指导阅读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阅读让学生把握思想政治阅读的思想价值,兴趣阅读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动力,三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掌握了,阅读理解能力、感悟能力提高了,课堂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政治教学就自然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