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渗透: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2013-12-29 00:00:00张文清
考试周刊 2013年16期

摘 要: 科学、经济的发展使得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高中英语教学承载着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渗透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课堂这个舞台的主导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挖掘教材文化内涵,并在各板块教学中注意文化渗透,以实现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递文化信息,以文化信息促进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目标。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文化渗透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现代人之间的交往联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时所发生的一切,就是跨文化交际。以往,在教学中,我国教师更多地注重对学生一般语言能力的培养,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忽视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结果学生往往只会机械模仿背诵课本上的段落,而不顾交际的场合、对象,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产生误解或被误解。现实的发展,已不允许英语教学忽视跨文化交际的存在,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努力在教学中渗透跨文化交际的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中课程总体目标中共有五大方面,除了传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外,强调的就是文化意识。要达到跨文化交际的要求,就要把英语运用自如,就不仅要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还要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所以,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既然文化意识本身已经成为教育的目标,那么,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就应该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注意渗透英语跨文化交际的有关知识,利用各种手段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应使学生意识到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具有文化差异的。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语言知识方面,而且在使用方面大相径庭。正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把对自己文化模式的理解作为通向理解其他文化的桥梁,以有助于对目的语的掌握。但是,我们不可单方面地把自己熟悉的母语语用知识想当然地运用于英语交流场合,以免交流不畅,甚至闹出笑话。

其次,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更应该以课堂为载体,在英语的日常教学中想方设法地渗透跨文化交际教育。

1.从教材入手,寻求文化信息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模拟舞台,学生将带着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技能走向社会,投入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在跨文化的环境中从事教学,英语教师除具备丰富的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外,更要善于把文化带进课堂,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帮助学生挖掘教材中所隐含的文化内涵,有意识地介绍和渗透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全国各地区都结合自身实际,在教材的编排、使用上,注重文化意识的渗入和培养。纵观各地的英语教材,都是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学习和使用英语,而且话题的内容较联系实际,富有时代气息,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套教材将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意识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对英美国家的习俗、风情、世态等做了较全面的介绍。这样就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差异性,从而更好地接受英语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我们采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就很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既介绍了英语国家文化,又有机地穿插了传统的中国文化,使中西文化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体现了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如“Good manners”这一单元,通过比较中西方餐桌礼仪,学生了解了一些不同文化的餐桌礼仪,不至于在现实生活中闹出笑话;而在“Body language”一课中则介绍了身体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让学生在实际交际中注意自己的礼仪,培养浓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再如“Festivals”这一单元涉及Christmas/Easter/April Fool’s Day/The Spring Festival等众多中外节日,并在Reading中着重介绍了Kwanzaa(宽扎节)的诞生、庆祝方式及其意义,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和充满吸引力的异域节日文化;还有“New Zealand”,“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及“The British Isles”等单元中,介绍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能引导学生产生环游世界的兴趣,产生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接触、了解更多美好事物和不同国家的愿望,也能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面对这样的教材,教师就必须从教材入手,用心寻求并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文化信息,亦即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与“深加工”,努力实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为此,我们必须涉猎各领域的知识,并习谙中西文化,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结合具体课文,得心应手而又恰到好处地向学生介绍英美国家的地理、风俗习惯、民族、宗教、制度、饮食习惯、历史等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全面地认识、了解英美等国家的文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2.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渗透文化

(1)揭示词汇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有些英语词汇的内涵与汉语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词汇的语义讲授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掌握它们的丰富涵义,并掌握英语中常用的习语、成语、俚语及典故的用法。如“talk horse”(吹牛),“as old as Adam”(很久以前的、极古老的),“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等,词义的联想和文化差异具体体现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主意不对应上,让学生了解这是由于不同的民族自然环境、社会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造成的。在这类词汇中尤以动物词汇最具代表性。

例如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人们对狗的憎恶可见一斑,汉语中有很多成语表达人们对狗的憎恶,如“狗眼看人低”、“狗腿子”。而在西方文化中,狗却赢得了人们的青睐,他在英语国家的形象是正面的,与狗有关的词也是褒义词或是中性的,常用狗来比喻普通人的生活和行为,如习语中“a lucky dog”(幸运儿),“top dog”(重要的人),“my old dog”(我的老朋友),“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时光。)

词汇教学的难点并不在于词汇的读音,而在于词汇中蕴涵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既让学生了解英语词汇在许多方面与汉语词汇存在着许多不对应现象,又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可以避免词汇选择上的失误。例如,中国有一种白象牌电池,质量性能都很好。可是厂家在外销时把产品的名字译为White Elephant,结果外国人看了之后都不想买他们的电池。究其原因,恐怕就在于他们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white elephant在英语中,原来是比喻大而无用的东西。因此,词汇教学要在教会学生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容的文化因素,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体现文化的用法。现在新课改提倡的情感教育,要求我们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采用较人性化,也较具趣味性的方法教育学生。我以为,这样的教育,必将有利于我们在词汇教学中,更好地渗透异域文化的因素。

(2)注意创设语言情境,归纳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语言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有很多的跨文化因素。教材中的Warming up ,Listening和Speaking板块属口语、听力训练板块,目的就是训练学生对在各种场合、各种话题的口语表达。英语国家的习俗、人们的思维习惯都与我们有很大差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并要求学生尽量按照角色的身份和语言交际的环境正确地使用语言。例如英语国家人们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和兴趣爱好为话题。如:“It’s a nice day,isn’t it?”“Do you like music?”而习惯上中国人初次见面时常问及年龄、婚姻、收入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以示关心,常常听到不了解文化差异的人对初次见面的外国客人问:“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等不太受欢迎的问题。在英语国家,赞美常用来作为谈话的引子,而对于别人的称赞,中西方的回答也不一样,英语国家人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而不了解英语文化的中国人则会说“no”以示谦虚。再如英语民族的礼貌用语体现了他们互尊互让、平等待人的文化心理。如表示拒绝时要说:“I’m afraid,I’m sorry,thank you all the same.”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意愿时常委婉地说:“Would you mind doing sth?Would you like sth/to do sth?”表示建议时很少使用祈使句而用:“You’d better do...You might as well do...Let’s do...Shall we...?How about doing sth?Why not do...?”

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时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因为缺乏了解英语知识,不能按照英语国家的社会风俗习惯交谈而导致交际障碍,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日常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使学生懂得交际规则。

(3)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化差异。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无论题材和体裁都比较广泛,其中不少就直接涉及英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诸如英语国家的语言(SB1 Unit 2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饮食(SB1 Unit 13 Healthy eating)、地理(SB1 Unit 18 New Zealand,SB2 Unit 5 The British Isles)、习俗(SB1 Unit 6 Good manners, SB1 Unit 14 Festivals)、音乐(SB1 Unit 11 The sound of the world)等。如果阅读者不熟悉英美国家的宗教文化背景知识,就会导致理解受阻,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内涵。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做题技巧,文化因素的干扰也十分明显。因为文化包含很多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所以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这些课文教学时要注意挖掘课文的文化内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The British Isles这一单元时,可在导课时提问学生:“Where do British Isles lie?What countries are there on the Isles?What does “British” mean?”通过给学生解答这些问题,学生了解了不列颠群岛的地理位置及群岛上的国家,并从中得知英国的全称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简称 The Great Britain或 Britain,而平时常见的England并非是对英国的正式称呼。学生有了新的认识就更想了解课文中还会介绍些有关不列颠群岛、英国的知识,进而认真阅读课文。再如在教学Good manners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课文后了解中西餐差异及西餐餐具的摆放等内容后,补充介绍西餐的餐具使用方法、上菜顺序、饮酒的方式、进餐时注意事项付费的习惯等,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拓宽学生的西餐礼仪知识。自然课文中还包含着西方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如强调个性的张扬、每个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等人文思想,需要教师在教学时加以点拨。比如在学习Freedom fighters等课文之后可结合史实及时事就西方社会的自由、民主让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比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进一步认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外国的历史、风俗和最新科技等文化知识,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熟悉英语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在课文教学中除了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相关文化外,对英语语篇的分析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东方语言语篇思维是在主题的外围转圈子,不直接从主题入手展开讨论;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严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通过对中英文语篇模式差异的分析,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避免在写英语作文时犯文化错误。

(4)在语法教学中比较文化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的搭配、词序、修辞方法、句法功能诸方面因风俗习惯、民族文化的差异有所不同。如,汉语中,无论是单词、短语或句子做定语,一律都放在所修饰的词之前;而英语,一般只有单词作定语时才前置,其余情况往往后置。修饰方面,汉语“害群之马”,英语则译成a black sheep,与“羊”有关;汉语“过着牛马的生活”,英语则译成 lead a dog’s life,与“狗”有关。词序上,汉语“东南”英语为southeast;“网上购买的书”译作 the book bought on line。某些句法结构在交际功能英汉差别很大。如附加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罢了。又如“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形式上为疑问句,而实际上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而“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也不表疑问而表请求。按照西方人的风俗习惯,提出的请求常用问句形式,以表示有礼貌的请求,但若是长辈对晚辈或在比较熟悉和随便的人之间,则可简单地使用祈使句。还有,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体现了“他”和“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总之,上述这些例子都表明,我们如果仅仅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而忽视文化知识,仍然不能很好地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

学习语言是为了交际,而人的交际要受到历史、种族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的双方若不能进入同一文化背景中,就容易产生不解或误解,导致交际失败。正如托马斯(Thomas)所说:“语法错误从表层上就能看出,受话者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误一旦发现,受话者便会认为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因此可以谅解。语用失误却不会像语法错误一样看待。如果一个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他就很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他在交际中的失败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而会被归咎于他的粗鲁或敌意。”因此在高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不可忽视的。让学生学会得体、自然地传达和接受信息时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要达到这一目标,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刻苦钻研教材,既要传授语言知识,又要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不失时机而又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消除其在表达、交际上的文化障碍。在课堂上,要创建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英语国家的文化礼仪,体验美好的人际关系。在课余,也要多组织一些跨文化色彩浓厚的活动,以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兴趣,产生了解外国文化的愿望。“润物细无声”,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丛书.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王振亚.实用英语语言文化.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3]蒋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9).

[4]于忠喜主编.英语词语掌故辞典.南京出版社,1991.

[5]范娟利.“牛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