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外语教学理论为依据,从两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外语学习的几种智力因素:先天语言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非智力因素:动机、态度、个性和学习方法等,以及其形成的机理和培养途径。
关键词: 外语学习 语言的本质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国际交往日益增多。外语是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外语的人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想在短时间内学好外语、速成外语。希望知道别人是怎样学好外语的。就英语而言,怎样才能学好英语呢?
学习语言,尤其是学习一门外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影响其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有一句话:登山千条路,同赏一月高。这句话说明了,学习外国语各有各的方法。只要适合自己就是好的。
近几十年以来,国外,尤其是英美国家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和外部因素进行了极为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上澄清了许多问题,对外语教学的实践起了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国外最近几十年中各种外语教学法层出不穷,各种新的外语教学理论接踵而至。在许多问题上,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实现了比较一致的看法。这些理论对英语学习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首先,语言是一种习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社会现象呢?
这个问题涉及语言的本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必然导致不同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
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了一股行为主义的思潮,一些语言学家引进了行为主义的概念,认为语言的习得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是一个被反复强化了的习惯,由此便产生了句型操练法和听说法等外语教学流派。他们强调对一些句型和习语的操练,认为一切语言习得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培养起来。然而,这种教学方法虽然对一些短期培训比较有效,但方法机械、呆板、语言材料枯燥乏味,学生无法灵活运用学到的语言知识,缺少实际运用能力。五十年代以后,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另一派语言学家强调语言能力的先天性,认为人的大脑中先天就有一套语言装置,只要经过触发就可发展为一种完整的语言系统,否则就无法解释人们能够听懂和说出无限数量的他们从没有听到过的或读到过的句子。因此,以这一语言观为基础的教学法,如暗示法、情景法等应运而生。目前比较流行的,也是大部分语言学家和语言教师都接受的观点是:语言是一种具有特殊生理基础的社会文化现象。人类不同于动物,关键在于他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特殊的“线路图”和“密码”编码,有一种经过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语言习得能力”。但是,这种先天的语言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才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人仅学习不到三个月的托福、雅思教材,就考到了近满分的成绩。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潜在的获得一种或多种语言的能力,关键在于所处的语言环境和每个人对语言环境的处理能力和方式的不同。人的大脑如同一个过滤器一样;假如给了每个人同样的语言环境,而结果不一样的话,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个体差异起了作用。这种差异分为智力的和非智力的两种。智力因素主要指先天语言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态度、个性和学习方法等。
语言学家研究表明,人的语言能力(language aptitude)可以分为三个部分:(1)语音能力(phonetic encoding ability),指识别语音及将其储入大脑的能力;语音作为语言存在的物质基础,不仅是语言的本质,而且是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基础。语言脱离了语音,它的交际作用就受得了极大的限制。人的语言发展过程的最早阶段就是“听”,学习第二语言的开始阶段必须从听力入手。语音是听力的基础,只有打好语音这个基础,才能奠定未来英语学习的基础。语音学习影响到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2)语法能力,指识别语言中句子的句法结构的能力。这一能力不是指语言学习者实际了解一些语法术语,而是指在学习语法或组成造句时表现出的一种潜在能力。外语学习者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交际能力,而学习者所要具备的交际能力至少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即语法能力、社会文化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语法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它对于准确理解表达至关重要。语法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脱离语法知识的学习,便无法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语法对于语言的作用有两个:①促进理解;②控制输出。所谓促进理解,是指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解决学习中尤其是阅读中所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当学习者不理解某个复杂句子的意思时,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句子各部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理解的目的。语法的第二个作用是控制输出。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学习英语多年,英语水平也算不错,但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仍然错误百出。这说明错误者没有掌握足够的语法知识或没有充分利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控制语言的输出,从而影响了语言输出的质量。(3)推理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语言学习者分析语言材料,并由此确定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关系。推理能力是在把握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基本的是要养成“同中求异”的思维习惯,将相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相同事物区别开来;养成“异中求同”的思维习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将不同的事物归纳起来。此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属于人所特有的高级认识过程。想象力是在广泛的感知、丰富的经验、渊博的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观察和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扩大阅读量,阅历多了,就会有很多感悟,从中获得想象力。
有实验表明,每个人掌握语言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但这并不是决定语言学习的关键,它只影响到学习的效率和速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的人说,我的记忆力不好,记了就忘,不如别人,还是年龄小的人记得快。然而实验表明,年龄在外语学习中并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年长的比年轻的还有优势,他们分析能力较强,在一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如动机、态度等要胜过年轻的人。所以,我们会看到在某些英语培训班上,一些年龄稍大的人水平在较短的时间内超过年纪较小的人的水平。
在语言学习中,态度、动机、个性和学习方法等构成了最为重要的非智力因素。
态度(attitude)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语学习本身的态度,二是对所学语言社团文化的态度。研究表明,持积极态度的学习者取得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持消极态度的。持积极态度的外语学习者由于对另外一种语言表现出强烈的新奇感和兴趣,对所学语言的文化和其他事物也渴望了解,因此,他必定是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并通过所学的语言知识探求这门语言的风俗和文化。
动机(motivation)也可以分成两种:适应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动机的主要表现是:(1)对某种活动有明确的目的性;(2)为达到该目的而做出一定的努力。英语学习中的适应性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指学习者希望学习这门语言,以求融通这种学习语言的文化,参与其社会生活并得到该社团成员的认同。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则是为了达到某一暂时的或特殊的目的,如通过某一考试,获得某种职业、荣誉等。研究结果表明,持有适应性动机的外语学习者取得成功率较大,学习效率较高。相反,持工具性动机的学习者一旦目的达到,就中断学习,因而往往很难掌握好一门外语。
个人性格对外语学习有关系。心理学家常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实验结果显示,许多认为自己broadminded,calm,kind,friendly,outgoing和happy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外向型的人,其学习成绩要比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较大的人好得多。这是因为,外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需要实践,大脑中的语言习得机制必须通过外界环境才能发挥作用。性格外向、善于交际的人获取的语言材料要比不善交际的人多,而且大脑中已有的语言知识不断得到调整和充实,尤其是他常常渴望有机会一展其学习成果,当然其掌握外语的速度和程度就要高。这一点对于年龄较小的外语学习者并不算重要,但对于年龄较大的外语学习者尤为重要。因为大部分非智力因素都可以进行人为的改变,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无疑对外语的学习也具有极大的关系。掌握语言需要适当的语言环境,怎样创造自己的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输入,并对所接触的语言材料加以分析处理,都是十分重要的。例如:(1)听说训练。练习真正的“听”,即对于话语内容的领会(understanding),最初可以通过倾听(listening)朗读课文的磁带录音进行。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先听懂朗读然后才可以开卷阅读课文。当“闻而不解”之时,坚持听一连串意义不明的声音毫无益处,就要更换材料。如果课文读起来并不费解,只是听着未能把接触到的语言立即转换为意义,就应该借助阅读课文来达到听懂录音,促成语音与意义之间的结合。要注意的是,课文应当是在听录音而不解之后才去读的,读后必须重听以至反复听,并且重听是不再伴以阅读,以免注意力分散于文字和声音两方面而不能专心练习听。(2)阅读训练。阅读在英语学习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考试成绩取决于阅读水平。阅读的主要目的是理解文章的意思。因此,理解能力是阅读中最重要的能力。阅读理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表层理解(literal comprehension),深层理解(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其中表层理解是深层理解的前提,评价性理解又是在深层理解上进行的。所以,做阅读训练时不应该仅停留在表层意义的理解,而应该注意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和评价性理解。
另外,如何学习和记忆单词,如何进行写作训练,如何准备考试等,都直接影响到外语掌握的程度和速度。
我们了解了影响外语学习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适当的学习方法学习外语,做到有的放矢,争取用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英语。
参考文献:
[1]马俊明,易尔山,曹瑞珍译.英语教师的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欣茨曼著.韩进之,等译.学习与记忆心理学.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