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探索,思考让课堂更具效率和魅力,合理使用教材,精心设计课堂环节,有效评价鼓励能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学会思考 教材 课堂环节
数学课堂教学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而在教学目标中知识的获取及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学生的思考。学会思考是学生实现勤于思考的一个奠基石。所以课堂中教师就可以这样安排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
1.合理使用教材,引发学生思考
教材是引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导体,也是学生思考的方向和获得发展的有效资源。对于教材,教师不能仅仅是“搬”教材来教课,而应该合理地“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超越教材。教材的有效整合和改编能够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究。
显然,教师适度增加题目的难度后,有些答案不一定会那么完美,可是其中学生对于博大精深的数学也更多了一份追求的欲望。学生的思考的角度也有所拓宽。
2.师生角色互换,学生体会教师思维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解决问题方式,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回想教师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与技巧,让学生由“机械解题”变为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
生2:老师讲题目肯定会说清楚用了什么运算律的,你用的运算律到底是加法交换律还是减法交换律啊?为什么数字可以交换,但是符号不要交换呢?
很多学生表示认同。
生3:当发现简便计算做法不能确定正确时,老师一般会让我们尝试用正常的运算顺序验算的,这样就能知道谁对了。数秒钟后,议论声平息了些。
生3:我觉得老师一般会把这种题目联系我们学过的部分来解释。如果把这个式子中得“+”看成是收入,“-”看成是支出,那么先支出和先收入的顺序可以交换的,但是前面标志性的符号不能换的。一换意思就改变了。
生4:我觉得老师还会帮助我们总结这种运算规律的。在计算的过程中,对于同一级的混合运算用交换律的时候必须带着符号一起往前或者往后“跳”,不需要跳的仍然让它待在原地。
生5:这种运算,我觉得可以给他一个名称——“袋鼠跳跳律”,数字就像袋鼠,数字前面的符号就像袋鼠肚子里的小宝宝,袋鼠不管往前还是往后跳,宝宝一定藏在前面的肚子里带着一起跳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理解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创造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的独特方法。
3.带着思考进行探索活动
数学课堂上往往会有安排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自主探究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但是活动中很多的孩子对于目的和意义不明确,只是一味追求一起合作的趣味性,等活动结束后,很难从结果探究到本质,我认为这样的活动彰显不出思维的灵魂和精髓。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让学生明确:(1)此次探究活动进行的原因是什么?(2)从活动中我们需要得出哪些结论?(3)获得的结论是否正确完整?这样每次活动之前提出要求后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有一个目的性。那么学生在整个活动结束后也会因为自己思考探究活动的成果而欣慰。
4.知识注重综合性,让学生的思考层层深入
乌申斯基曾说:“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地很好的知识体系。”说明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综合性。往往我们设计某一个练习时要涉及之前的很多知识体系,达到用一棵树牵动一片森林的目的。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圆的面积时,提出关于阿凡提赶羊,篱笆周长一定,围什么形状能够使得面积最大的问题。设计这样一道题目,不仅要使学生回顾所学图形,回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还要用一一列举的方法算出周长一定的情况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如何取长宽面积才能尽可能大,圆面积是多少。这一个题目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并用于生活实践。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也能进行整理和贯穿。
5.评价激励学生,让学生爱上思考
学生每天面对较多的学科,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需要汲取,所以在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一点。首先,对于学生的思考成果教师不能因为其过于片面或者简单甚至错误而不给予肯定,要以鼓励为主。其次,有部分学生回答问题未能全面或者思维还不够开阔,那么教师的鼓励还应该具有导向作用,给学生启示,并提供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参考文献:
[1]钟义钧.小学数学有效作业设计的思考.小学数学研究,2010(5):55.
[2]林莹.浅议小学数学练习的有效性.小学数学研究,201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