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

2013-12-29 00:00:00杨翠
考试周刊 2013年16期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景中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 数学问题 生活化 创设情境 数学思想 实践操作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再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情景中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体会到数学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价值,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情境,进行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理论,即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学生生活中学习。从中我受到这样的启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背景,让学生感受生活经验数学化,体会到“原来生活中存在着数学问题”。但生活毕竟不是数学,只有把生活经验提炼成数学知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并进一步意识到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空间,利用生活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可以概括成四句话: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对于这个看似十分精炼的概括,甭说小学生难理解了,就连成人也觉得绕,这是因为规律的产生脱离了学生的经验结构。我在讲这个内容时,是这样处理的:“妈妈带了179元钱,给小明买了一双鞋用去98元,妈妈还剩多少钱?怎样列式?”(179-98)“结果是多少呢?请四人小组模拟妈妈是如何付钱的。”于是,学生拿着钱先付100元,找回2元,再和剩下的79元合起来,还剩79+2=81元。然后将上述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即179-98=179-100+2=81。于是,这一抽象的算理通过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被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并让学生体会了“先算整,再调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即“抓住整体(或主要方面),再对局部加以协调”,对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很大的好处。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然而,现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情况,如: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知识。与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相比,教材的更新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我围绕“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例如,一次学校要搞春游活动,我结合这一事实,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问学生:在春游活动中,你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请同学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同学们提出了如下问题:(1)学校有几个班?每个班有多少人?全校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2)如果乘车去,每辆车能坐几个人?一共需要多少辆车?(3)去的路程有多远?汽车的速度是多少?来回共需要多少个小时?(4)如果每个人带20元钱,这些钱如何花最合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思考,相互启发,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就如何乘车这一问题,同学们就提出了十几种问题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很有成就感,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积极性都十分重要。

四、注重实践操作,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有教师的演示而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获取知识。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让学生拿不同大小的圆柱形罐头,指出外面贴的商标纸剪开,展开后看是什么形状。有的学生沿着边剪开,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有的学生按斜线剪开,展开后是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把高瘦的圆体罐头沿高剪开,展开后是正方形。大家通过动手认识到: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一个长方形也可以是平行四边形,它们的长(或底)与圆柱底面周长相等,宽(或高)与圆柱的高相等,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积的周长乘以高。这样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不仅理解了圆柱体面积的概念,掌握了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如: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柱等时,让学生在操作和答问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摆弄具体事物时,思维易于发散,印象极其深刻,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应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帮助学生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