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细节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课堂是由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的:它可能是教师或学生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可能是师生之间互动的行为组合,也可能是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对教学的一种重要反应。新课程改革最终要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上实践和体现。关注细节,也是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是教学达到一定境界后的品味与追求。细节虽小,却举轻若重。只有恰当地处理好处于教学关节点、连接点上的教学细节,才能让语文课堂更完美。
一、预设细节要实用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或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是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某些细节,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实际教学时,效果明显与否,就成了检验预设细节是否有用的唯一标准。
在教学《航天飞机》这一课的第一自然段时,我进行了一番尝试。第一次,我运用了课件,让学生观看飞机时而俯冲,时而爬升,时而翻筋斗的画面,课堂看似很现代化。其实,学生端坐着欣赏动画,对于飞机的“得意”飞行只能是“作壁上观”,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根本体会不出飞机自由自在、得意飞行的“心理”,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也就很浅表了。第二次,我利用小学生好动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伸出自己的小手,模拟飞机飞行的不同姿态,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文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要形象模拟,就需要阅读课文;要演绎出得意,就要更加投入。这样的细节教学,不只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巧妙地融合表演、阅读与理解,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从教学效果来看,第二次预设的细节比第一次更实用。
二、创新细节要大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因人而异,注意为学生创造新颖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尽情地展示自我才能。
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我大胆地引导学生:“你手中的笔现在是一支神笔了,你能用它把北大荒变成什么样?比一比,谁是咱班的创造天才?”一石激起千层浪,精彩纷呈、“流派”各异的课堂大比拼开始了:喜欢画画的同学,用笔画出了五彩缤纷的北大荒,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喜欢朗读的同学,用笔当话筒声情并茂地诵出如梦如幻的北大荒,让人心旷神怡;喜欢当导游的同学,用笔当指挥旗,有条不紊地引导“游客”参观独具特色的北大荒,令人流连忘返……
三、关键细节要细致
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对细节的研究与雕琢。一堂课是否吸引学生,主要在于关键细节的处理是否细致。关键细节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是非常值得推敲的。
近日我听了两位老师同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他们指导学生体会司马迁的发愤时所用的方法不一样,效果也大相径庭。甲老师让学生用“疼痛难忍时,他?摇?摇 ?摇?摇;酷暑难耐时,他?摇?摇 ?摇?摇;寒冷难挡时,他?摇 ?摇?摇?摇”说话,谁知两名学生发言后,就很少有人举手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甲老师是为了想象而想象,看上去好似在引导学生想象,但这种“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很难投入课文的情境中,只是概念式地完成填空而已。乙老师则意识到这些弊端,并有意避开,首先运用动情的语言:“13年啊,多么漫长的岁月!可以想象,司马迁忍受着多大的痛苦,克服了多少困难,矢志不渝地发愤写作《史记》。同学们先闭上眼,静静地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再动笔写一写。”以此唤醒学生的激情;接着,播放哀而不伤的古琴曲,让学生沉浸其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思维活跃了,想象丰富了,眼前浮现出司马迁坚韧创作的动人情景,感人的话语自然而然地在笔下流淌。
四、提问细节要精妙
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行为。精妙的提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的气氛,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两位教师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安排如下:甲教师指导学生读了课题后,便直接把问题“捧”给学生:“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又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乙教师则是让学生先思考质疑:“扣住‘发愤’这个词,我们可以提出好些问题,但我请大家认真思考一下,最值得提出来研究的问题该是什么?”我们不难看出,甲教师是“授人以鱼”,而乙教师是“授人以渔”。显然,乙教师这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能够朝着“不用教”的自然读书境界前行。
五、探究细节要准确
新课程改革以来,所谓的人文话题的探究一度盛行,冲击了语文学科的本性,模糊了语文的学科定位。在教学《船长》一课时,有教师组织这样的讨论:“最后时刻,哈威尔应该不应该与诺曼底号一起沉入大海?”我觉得这样的人文话题的辩论,已偏离语文学习的范畴。哈威尔的“生”与“死”是小说中作家的安排,我们教学的重点是雨果小说的表现形式,而不是对事件本身的苦苦探究。教学该课,我作了这样的引导:面对死亡,面对哈威尔的死亡,面对伟大作家雨果笔下的死亡,你有什么阅读感受?大家交流交流。这样的语文学习,才能更多地关注课文语言,细节的探究才能准确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应该把握契机,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思辨、感悟、读书,从而取得很“大”的效果。试想,如果我们长期关注课堂中的这些细节,并及时进行有效的引导、点拨,何愁学生学语文没有方法?也就不会再感叹语文难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