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2013-12-29 00:00:00苏静
考试周刊 2013年16期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感悟规律,不断开拓学生创新空间,催生创新胚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问题式教学法 语文课堂教学 运用方法

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而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可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中运用问题教学法非常必要,它的基本模式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语文教师备课的做法。

为使教学方案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备课时要主动争求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备课过程之中。多听取学生意见,不仅能使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情况,使课程进行得流畅有效。教师应当经常倾听学生的意见,使设计的教学方案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习的预期目标顺利实现。比如,怎样通过导入艺术,使学生从自学过程转变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再自然地过渡到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的过程。这种能力的提高,能够有效改变硬性摆弄学生的现象。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设计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根据语文学科和语文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中,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三、巧思妙设,引入问题。

认知冲突是激发学生认知活动的最主要动力。教师可巧妙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设疑,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相当的问题,吸引学生走进以其现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的问题中。当然,问题情景的创设要孕育着新问题,问题要生动有趣,要与新知识密切相关,要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要扣人心弦,使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巧妙导入新课,就会把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高潮,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新知识的积极探索状态,同时也显得新课导入新颖自然。

四、启发诱导,解决问题。

启发诱导,解决问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启发诱导上,不能滔滔不绝地讲,特别是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不能包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死记死背问题的答案,只能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感知新知,尝试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后继学习积蓄更多更大的经验和力量。那么如何去启发诱导呢?

一要善于运用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启发诱导方法和形式。概括地讲,启发诱导的方法一般是:指导学生自学、观察与实验、比较分类与系统化、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模型化与具体化、联想与猜想等。具体形式表现为语言启发、直观启发、实验、操作启发、对比、类比启发、设问启发、比喻启发等。

二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将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小问题。课堂上常常会出现学生答非所问现象。寻其根源,往往是所提问题太笼统,指向不明确,问题难度太大等,要克服类似现象发生,教师就要善于把较为笼统、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台阶式的子问题,使问题相关,层层递进,这样学生就有能力沿着这些问题台阶而上,最后攻克总问题。除此之外,还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对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即鸡毛蒜皮的问题不要问,它很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问题设计得好,教师应吃透教材与学情。所提出的问题应在新旧知识的交接处,提到学生知识发展的临近区,提到理论的转折处,学生的疑难处、朦胧处、关键处,有助于学生感悟问题。二是提问的形式力求新鲜、新奇、幽默。不宜采用背诵式的直问。应在课堂上交替性使用正问与反问、直问与曲问、明问与暗问、实问与虚问、激问、引问和追问等形式。

五、运用新知,拓展创新。

学生开始接受新知识不等于形成技能和能力,需要经过识记、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中练习,练中提高,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并以练习、发现、拓展、再练习、再拓展来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思路,由原来的知之不多转化为知之较多。

六、反馈矫正,激励评价。

一是反馈矫正要始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种反馈信息,获取各种反馈,对自己的教学作必要的修改、补充。同时根据信息给予学生帮助,使问题得到及时矫正。

二是围绕教学目标,集中反馈矫正,每节课教师可针对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适量有代表性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可用合作的方法,力争当堂达标。

三是用激励评价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对在反馈过程中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适度表扬。对学生表现出的求异思维倍加呵护、鼓励。对学生学习上暂时出现的困难,给予真诚安慰,不伤其自尊和自信,要善于捕捉微小进步和闪光点。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能力比较强,教师应大力表扬,树立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将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讲究小结,理论升华。

美妙的开头扣人心弦,精彩的小结耐人寻味,教师要把握好每节课的最后时间,精心提炼,有效引导,以完成圆满的心愿。做法有三:一是要明确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小结的主要内容包括重要概念、阐释、主旨、重要思想方法等。二是要掌握课堂小结的基本方法,常见方法有:谈话式、图表式、议论式、板演式、对比式。三是有效引导学生尝试小结,在授课完毕,教师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浏览、回顾、感悟,各抒己见,尝试小结,达成共识。教师对教学抽象概括的较为科学的小结,再作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和必要强调,并对一些教学思想方法从理论上给予升华。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与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