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以形表义、形神兼备。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没有分词连写,少有性、数、格的区别,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厚,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由于汉语言文字具有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学生学习语文,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而且要重视整体感悟。
学生学习母语主要靠语感。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的口语语感做基础,有熟悉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为条件,身处母语环境、心受母语重染,大量的、成套的母语图式早已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母语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从语感类别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培养意蕴感的教学策略等。培养形象感,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倡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意蕴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从语感生成的角度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强调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整体的领悟,这与语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较品评,是课堂语感教学的有效策略,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从而培养语感。潜心涵泳,是一种在熟读基础上潜心专注的研读策略,面对语言文字,揣摩、推敲、咀嚼,“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鉴赏玩味,掂量比较,获得审美感、情味感、意蕴感等。切己体察,就是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淀相沟通,通过文字的桥梁,触摸作者的心灵。语言文字符号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联想和想象,化干瘪枯燥的符号为形象鲜活的画面;还可通过重组表象,创设新的情境,创造出新的意境。这样获得的语感才是丰富深切的。
二、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语感是通过学生反复不断的感觉实践而产生的。教师必须创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读书、感受,在此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语感。
1.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创设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提供最佳条件。如《草原》一课的教学,一开始上课,我就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同时播放歌词中所提到的辽阔的草原的画面:彩蝶纷飞百鸟唱,骏马好似彩云朵,牛羊好似珍珠撒……看完后,我用赞美的语气朗诵描绘草原美景的歌词,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由衷地发出赞叹:“草原的景色真美啊!”在学生的赞美声中,我引入课题。在优美动听的歌曲声中欣赏那一望无际的辽阔大草原,学生会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打动,教师饱含激情的朗诵会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阅读之前,学生的情绪已被吸引,很快进入情境,奠定课堂基调。
2.引导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的很多课文都有生动形象和优美的意境,教师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应注意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言语中的形象和情景,使学生透过课文表面的言语形式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走了进去就像置于大海中一样。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仔细瞧那浪花,近处的呈鲜绿色,这一点儿的翠绿色,再远的呈墨绿色,一层又一层,最后连成一片,茫茫的跟蓝天相接。”这时我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接着范读课文,边读边指导学生想象。读第一句时,让学生联想宽阔无边的大海来感受草塘之大,读第二句时,让学生想象草塘中的植物在风的吹拂下,上下翻动的景色;读第三句时,让学生想象无边无际的草塘中的植物由于远近的不同呈现出不同颜色,几种颜色连在一起伸向天边的景色。学生兴奋异常,因为他们是用语言文字在脑海中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用心灵感受到景色之美。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读文、自己想象,将自己感受到的零散的画面组合起来形成美妙的意境。
3.释义悟情
朗读既是一种把书面语言用声音表达出来的言语活动,又是一种讲究吐字、表情达意的艺术,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成的基础上进行。其中最基本的是对文章中词句的理解。《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有许多需要理解的词语,应尽量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岛”、“岛屿”、“屿”、“群岛”四个词语用一组板画演示,使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直观的了解;“海防前哨”和“南大门”,则是让学生在观看我国版图时结合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的特点来理解;“珊瑚”、“海参”和“大龙虾”,让学生观看图片来理解;“绽开”和“蠕动”,联系生活用手来演示;“威武”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拣不完”的“拣”,让学生查字典及与“捡”字对比理解;“鸟的天下”,让学生说近义词,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富饶”一词的意思是先理解抽象的词义,然后结合对全文的阅读,逐步提高学生对“富饶”一词的感性认识;“五光十色”,则是先与“五颜六色”对比,区分异同,再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来理解。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得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在理解词、理解课文的同时也感受到课文文字中所表现的作者对西沙群岛的热爱、赞美。学生在理解课文时,心灵被课文优美的言语深深地打动。这样的教学,把对学生心灵的培育与对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统一在一个过程之中。
4.句式练习
句式练习具有培养语感和进行语言训练的双重功效。在教学《丰碑》第一、二自然段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如课文中写道:“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可在学生初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填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红军面临的环境坏到了极点,与敌人斗争你死我活十分残酷,还可能遇到生活、行路、敌人突然袭击等方面的意想不到的重重困难,从而感悟到红军行军途中面临千难万险,朗读这段话时应该带着对红军无限敬仰的感情去读。
总之,语感的培养重在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教学具有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的特点,为激活并训练学生的语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多种策略,指导学生领悟语言内涵,增强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