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现状堪忧,可以通过每课表演,每月一次大型语文活动,每月两次课外阅读、欣赏课,写作中大量引用激励机制等方法、措施来激活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 大型语文活动 激励机制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十几载,深切体会到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效果不良,由于经济、交通、通信、生活圈子的限制,学生语文素质低,知识面狭窄,听、说、读、写能力均令人担忧。加之农村中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学设备落后,更使农村语文教学雪上加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倡导“大语文”概念的旗帜下,如果教师再不注重搞活语文教学,而仍然按陈旧的模式,即课堂上纯粹以一本教材为纲,实行“满堂灌”,用老师自己的思维方式“牵”着学生走,不仅会导致语文课堂兴味索然,味同嚼蜡,而且师生的积极性均不能调动起来,学生尤其会缺乏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一谈及语文课就感到昏昏沉沉,一提起作文就叫苦连天。如此,素质教育如何体现?语文教学质量又如何提高?
针对农村中学教育现状,我们近年来逐步试着探索怎样搞活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途径,有了一些感悟,那就是要“学海无涯趣作舟、乐作舟”。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兴奋剂和催化剂。所以,我们总试着采用启发式、兴趣性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每课表演”活跃课堂气氛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的优劣,对教学会产生正负不同的作用。因此,为创设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我们在每堂语文课上前5分钟,开设了一个由学生扮演的“每课表演”环节——教师根据语文教学的内容,预先通知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每节课按学号顺序由一两名学生讲或说,或讲一个故事,或介绍一则美文、诗词,或出几道字谜、歇后语、智力题目等内容。故事让其他同学讨论其主题、蕴含的哲理,从中受到哪些启示;美文、诗词,共同欣赏、感悟;趣味题目,则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所选材料恰好与课文内容相关,更是锦上添花。
二、每月一次大型语文活动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活动尤其能使学生“好之”、“乐之”,当然更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因为语文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项目繁多,且多具竞争、竞赛机制,最能刺激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尤其重视语文实践活动,每册语文课本上均刊载相当数量的趣味无穷的活动内容,从字、词、成语、歇后语的积累到古诗词、文学名著的欣赏,教师要把它们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切不可流于形式甚至不屑一顾。争取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大型语文实践活动,用2—3课时集中安排。活动方式可仿照电视中的选拔选手的形式举行有奖比赛,如抢答、必答、辩论、演讲、情景表演等,也可以以试题的方式,让全体学生参赛,共同参与,创设乐学情境。这是搞活语文教学的良好途径。
三、每月开设两次课外阅读、欣赏课
心理学研究表明:喜新厌旧尤其集中在中学生身上。语文教师如果仅对课本上那些数量有限的文章进行反复阅读、分析,往往就会使学生生厌。中学生特定的年龄、心理决定了他们向往更广阔的语文空间。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人又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我们开辟了每月至少上两节(每次2—3课时)“课外阅读大视野”课堂。教师利用课余,收集众多资料,撷取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课外美文——文质兼美,既符合审美要求,又体现时代特点的新鲜活泼的精悍“时文”,经打印、发放给每个学生。课堂上师生一起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自由阅读、感悟,然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甚至大胆争鸣。我们谈文章内容,谈写作手法,谈蕴含的人生哲理,谈理想,甚至敢于大胆对文章“鸡蛋里挑骨头”,指出自己认为不妥的地方。如此,既扩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尽情徜徉在文学殿堂中,饱览明媚鲜活的春光,更从中悟出许多为人之道、生活原则,进而诱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他们或模仿或借鉴,摸索写作技巧与规律,从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四、写作中大量引用激励机制
在语文能力中,写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也最难以培养与提高。尤其在农村中学,有时尽管训练得不少,却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收效甚微。通过实践,我们认为激励机制是提高学生作文兴趣的良方。激励,即利用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荣誉感,使之发奋努力,潜在能力得到挖掘。激励方法很多,主要有:
1.鼓励班上同学成立“写作兴趣小组”,成为该班板报内容的撰稿者,“校园之声”广播站的通讯员。每有一点成绩即给予表扬与鼓励,同时不断扩大队伍,“以点带面”地激发写作热情。
2.收集学生作文中佳句妙语,摘抄在专门的笔记本上。对有特色的文章收订成册,鼓励学生都能在老师这本笔记本上占有闪亮的一席之地。这无疑是向学生注射了一剂特效兴奋剂,因为能在老师的笔记本上留点“墨宝”,何等荣耀。
3.推荐学生习作参赛、发表。这是学生都具有的强烈愿望,作文能获奖、发表,对他们更是增强自信、提高兴趣的有力鼓舞。因此,凡是学生文章在立意或构思或语言上较具特色的,均慷慨鼓励,积极指导其进行反复修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有一篇文章发表,就必然带动更多的佳作产生。
4.老师写“下水作文”。陶行知说:“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平时也爱涂鸦些文字,记录对生活的点滴感受、教学心得、子女的成长日记等。可以有选择地念给学生,常常把自己发表的“豆腐块”推荐给学生,大大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还常常与学生同写同题作文,营造一种师生“同甘共苦”的写作氛围,激励学生的写作士气。
总而言之,为了推进农村的教育事业,为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义不容辞。只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因地制宜,努力探索,不断创新,就必定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