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语言作为一种开发性的动态系统突出体现在词汇上,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浏览网页,人们随处都可以看到现在较之前发生变化的词汇。“屌丝”这一词汇,作为2012年最火爆的流行语已经形成了大面积的影响,同时作为网络热词,它更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对“屌丝”这一网络词汇的起源、定义、应用、影响等作一般性的分析,以社会语言学理论为依托就“屌丝”一词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 语言 “屌丝” 流行语 文化现象
一、引言
从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评选活动开展以来,每年都会有一些权威的语言机构联合媒体发布年度流行语排行榜,加上媒体的报道和切身应用,流行语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它们的出现不仅涉及语言本身,而且涉及社会学乃至经济学、伦理道德学。因此,流行语可以比普通词汇更直接、更敏锐地体现当前社会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更新趋势。因此,对于流行语的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二、“屌丝”的语言学阐释
(一)“屌丝”的现在
作为2012年现身率最高的一条词语,“屌丝”一词如今已经布满中文网络,从贴吧到微博,以“屌丝”自居的人也越来越多。11月3日,“屌丝”一词登上《人民日报》十八大特刊,引发了网络和社会热议,文中称:“市场经济的冲击余波未了,全球化、民主化、信息化的浪潮又不期叠加。分配焦虑、环境恐慌,拼爹时代、屌丝心态,极端事件、群体抗议,百姓、社会、市场、政府的关系进入‘敏感期’。”如果仅从字面理解,则“屌丝”一词不但充满贬义,更不雅,甚至有辱斯文。同时,其传递出的消极情绪和负面社会影响更是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屌丝”的过去
随着“屌丝”的流行,人们对其由来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屌丝”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其来自于百度“三巨头吧”对“李毅吧”的恶搞称谓,有嘲讽之意,但却被“李毅吧”的球迷就此领受下来。而另一种说法是认为它是在百度“WOW吧”对“李毅吧”球迷的骂战中诞生的,屌丝是“WOW吧”对“李毅吧”球迷的嘲讽。史书中亦有记载,形容渺小的屌丝如同灰尘一般,再怎么吠叫也无法掀起大风大浪,折射出社会的残酷与无奈,后来为了方便交流故简称为“屌丝”。
方言中,相应类似“屌丝”发音的词也有所提及。如湖南怀化市麻阳县方言中的“屌丝”意思就是有麻烦了,或者是有不怎么好的事将会发生。而在安徽东至县一带方言里“屌丝”就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意思。
三、“屌丝”的理论依据
(一)自身特点
一般认为,流行语是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域出现,通过传播,在全国范围内广为流行,使用人数多,频率高、范围广的词汇。更是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当代流行语即是流行语中时代感最强、最新的流行语。
“屌丝”一词的流行亦是如此。它首先被网络达人普遍使用,其来源于贴吧球迷的网络用词。其次通过社交网站的广泛传播使该词的知晓度得到很大提升。最后通过印刷媒体的扩散,使外界对其了解更加深。
(二)理论依据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必要工具,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而,语言作为满足人类沟通需要的工具,当语言依附的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其本身也会自我调节,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沟通服务。而正是语言的这种调节空间,为新词的出现提供了可能,这就使得“屌丝”能够顺势出现在十八大特刊上。同时,“屌丝”的流行也反映出了虚拟性与现实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人们都可以成为新媒体的主力军,因为网络的便捷性与虚拟性同时存在,人们可以更好地通过这种平台表达他们自己的内在需要与观念,正是这种相对的自由性使得不同的人们完全可以从自我的角度随时表达内在的感受与观点。由此可以看出,“屌丝”的出现是当前社会条件下自然流行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分说明了社会的活力和民众强烈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正在试图用这种更为简短的语言表现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时代背景
流行语反映了当前社会最流行的现象,是见证社会发展轨迹,倾听人们生活变化节拍的语言。“屌丝”亦是如此。首先,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也使得社会矛盾不断积累;其次,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形成的平台,它可以规避风险,同时也可以形成强大的聚合力。实际上,“屌丝”所反映的集体焦虑,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在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阶级划分里,“屌丝”属于社会底层,他们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他们也渴望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生活没有目标,缺乏热情,不满于无聊的生活但又不知道该做点什么。
四、流行语“屌丝”的发展前景
流行语自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消化和扬弃的过程中一定会变得不再流行,因此,它的命运也无非两种,一是逐渐淡出,甚至消失;二是被接受,同化成为普通词。但是这个过程会有长有短,而且其性质的演变也会有较大的差异。
(一)从流行空间来看
“屌丝”拥有的已经不是局限于网络或者是校园的小范围内,它已经拥有了国际影响力,所以流行域很广,适用对象多,新事物名能被代替的词语少,在某种程度上有唯一性,所以这个词就会比较“长寿”,流行时间比较长,进而记入普通词汇的可能性也会增大。
(二)从附加义角度看
一般来说,词汇包含理性义和色彩义两个方面,而理性义多为确定的含义,色彩义范围较广,是从理性义中延伸出来的符合具体语境的词义,一般具有暂时性。理性义均可在字典中查的,但色彩义庞杂不可举。从上文中关于“屌丝”词义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其词义相对单一,不会出现歧义,这一点也比较适合转化成为普通词。
英语的“屌丝”(loser)带有一些嘲讽与贬义的色彩,但是“屌丝文化”是一种解构文化,既有自暴自弃的颓废,又有蔑视主流的骨气。“屌丝”看上去轻薄而肤浅,却藏着双重嘲弄的意味:既是对自己缺乏资源、缺乏向上流动机会、日益边缘化的生存现状的嘲弄,又是对中国近20年来的主流品位及成功学的嘲弄。在反抗主流品位与成功学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小人物的集体自我认同,有点像网络时代的阿Q,只是比阿Q更清醒。他们知道理想遥远、现实残酷,于是用逃避来忘掉理想的遥不可及,用自嘲来消解现实的残酷迷离。但若是从深层去解读,就会发现,其实人们这样深刻而恶毒的讽刺与自嘲,恰恰说明了人们的思想正在从传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而这往往比其他的诸如社会地位之类的东西本身来得重要。而更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人们并没有因为社会问题本身而放弃自身的努力,相反,大家一直在强调努力的重要性,不抛弃不放弃。
五、结语
流行语受到时事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娱乐、国际等诸方面的影响,这些方面也是语言学的来源。但是在使用流行语的时候要讲究度的把握,适当使用一些书面语营造谈话氛围或者用于调侃。而过分使用,则会鱼龙混杂,南腔北调会让人倍感肤浅没品位,一点都不使用又会千篇一律,平淡无奇,让人感觉乏味。
“屌丝”作为一种现象,反映了流行语的特征。但流行语是在不同的机制、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因而,它们的特点各不相同,所以上述对“屌丝”语言学的归纳不一定适用其他流行语,一概而论可能会造成个性的缺失。
参考文献:
[1]毕嘉伟.对网络热词“屌丝”所作的一般性分析[J].学术探讨,2012(3).
[2]静博.屌丝了吗?[J].中国经济信息,2012(17).
[3]刘洪睿.对屌丝群体的网络话语狂欢现象的社会成因分析——基于社会交换论的视角[J].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2012(8).
[4]王玉香.新媒体时代透视青少年“屌丝”文化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2(9).
[5]闲鹤.“屌丝”杂议[J].德育漫谈,2012(604).
[6]祖林,朱蕾,刘倩.语言与文化之小探[J].文艺生活,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