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与启示

2013-12-29 00:00:00吕立刚王玉银
考试周刊 2013年16期

摘 要: 文章通过分析新加坡职业教育体系,其与经济发展协调、与企业发展同步的特点,提出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启示。

关键词: 新加坡职业教育 特点 启示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亚洲四小龙”之一,无论是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发展还是职业教育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成功的理念与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下文将通过分析该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俱进、与企业发展同步的特点,提出新加坡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重要启示。

一、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体系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对象分为三类:一类是职前教育,招收的学生年龄13~18岁;另一类是在职培训,招生对象年龄19~62岁;还有一类是失业培训,招生对象年龄也是19~62岁。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主要由工艺教育学院(ITE)、理工学院(Polytechnics)和大学(Universities)三部分构成。

(一)工艺教育学院。

工艺教育学院(ITE)成立于1992年,在新加坡的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直接隶属于新加坡教育部的政府公立学院。工艺教育学院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劳动者,特别专注于学生的职业训练,理论学习时间占30%,技能训练时间占70%。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证书,近20%左右的学生还可获得国家工艺教育学院高级证书,有近25%成绩优秀的学生可申请进入理工学院继续接受深造,其余的则可选择就业。工艺教育学院除了为中学毕业生提供全日制的技术培训外,也为社会上的在职人士提供培训课程,为他们创造进修和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机会;还提供各类型在岗人员技能培训和课程进修,为在岗的员工举办技能水平鉴定考试。

(二)理工学院。

新加坡有5所理工学院,分别是新加坡理工学院、义PtxiYlTTvSQ1hOJn36hrFFhlHw0oYVoXVIbKr01CUb0=安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这些院校开设的课程以工程、科技及管理课程为主,各有优势,错位发展。理工学院的办学突出实用性原则,办学宗旨是“配合工商业需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与ITE一样,理工学院除了完成中学毕业生的全日制教育外,还担负着终身教育的使命,利用自身资源与专能为工商界提供人力开发课程及有关服务,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发展。理工学院毕业成绩优异的学生也可以升入大学,继续学业。

(三)大学。

新加坡有3所大学,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这些院校的课程包括商业、工程管理、医药、实用科学及生物化学等。大学学生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新加坡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是他们的理想和目标。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两个特点

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把提高全体国民劳动力素质和终身受雇能力作为政府的首要职责,把职业教育作为支撑产业生存、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则是将配合企业需求,培养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作为办学宗旨。通过40多年的改革发展,新加坡政府、企业、职业院校三者之间已建立了一种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互惠共赢的亲密关系。

如今,新加坡职业教育提出了“以明天的技术,培训今天的人才,为未来服务”的目标,旨在使职业教育不是消极地等待经济发展的召唤,而是以一种超前的眼光,针对未来的技术发展,尽可能组织超前性的专业培训,从而能够主动地为产业结构提升和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职业教育与国家经济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不断适应国家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历程,职业教育理念紧随经济发展形成转变,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新加坡1965年独立后,大约每10年就进行一次经济战略调整,每次调整,职业教育都配合经济战略目标的调整变化核心理念,有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更新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同步,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详见表1)

(二)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紧密配合。

新加坡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十分密切,各学校董事会董事均包含有企业主,专业咨询委员会也会聘请相关的企业主担任委员。企业主常常向学校提供资金和一些先进的实习设备,并在学院建立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便于学生充分利用并熟悉这些设备。学生也可到合作企业实习,企业主主动给予学生一定补贴,为学生尽快实现人生角色转换提供重要帮助。同时,企业也有了充裕的人力资源库和很好的项目开发合作伙伴。

新加坡职业教育创设了一种被各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广泛采用的,注重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性的“教学工厂”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新加坡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工厂”并不是实际的工厂而是一种理念,一种注重职业教育校企紧密合作的理念,教学中模拟和模仿企业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专业能力的提高,通过各类实训(科技)中心承接、完成企业项目实现人才专业素质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校所学内容,紧紧围绕企业实际需求,设计的课题,参与的实践常常来自真实的工业项目,最后能制造出真实的产品。这种教学环境、企业氛围和就业环境的高度统一,使学生走出校园就能实现零距离就业。

新加坡职业学校选聘教师的基本条件是有5年企业实践经验、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每年还必须参加培训,40%的教师都与企业有合作项目,专业教师每2~3年就要到企业接受6个月或一年的培训,通过企业技术应用,为教师提供更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教学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花很大精力用于实践上,学校所设专业、科目都十分注重实用性,课程安排以完成项目和生产见习为主,许多课程直接在车间开设,实践考核占学生成绩一半以上。每年假期中,学生还必须有八周时间在工商企业界实习,了解产品的生产过程及最新发展方向。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两点启示

种子的萌发离不开适宜的气候与土壤。新加坡的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与其深刻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强劲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的学习借鉴应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以辩证的态度分析其成功原因,研究其核心精髓,将之内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做法,方可产生真正的效用,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东施效颦。我认为新加坡的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有以下两点启示:

(一)不同区域的职业教育,应结合当地支柱经济发展特征,确立特色人才培养目标和层次。

比照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呈现出的轨迹是:初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开始→高等职业教育开始→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他们都有与之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详见表1)如今,新加坡企业已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和创新密集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早已不合时势,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才能达到他们的理想需求,为此,他们现阶段就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说,他们走的每一步都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我国幅员辽阔,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陆地面积,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域,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支柱产业并不相同,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也就不应该统一。各区域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和特色,确立各自的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方案。例如:一些经济落后地区,学生在完成9年义务制教育后就直接选择了就业,他们没有任何技能优势,只能从事低端劳动,并不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储备。这些地区的职业教育应主要围绕初级技能、特色技能培训展开,举办在职培训班、特种技能培训班等,国家和企业承担学费支出,使当地青年能免费接受培训,提高生存本领和技能水平,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而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已基本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中职毕业生可能已不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这些地区可相应地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强势提升职业院校的硬件、师资、科研等各方面的实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色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二)同一区域的职业院校之间,应错位发展,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

新加坡职业院校之间很好地实行了错位发展,各校学历层次错位、同一层次优势专业错位、同一专业技能等级错位,整体构建了一个立体式、全方位的职业教育体系,例如:从新加坡五所理工学院的办学特色中,即可见其出色的规划构思,同类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专业或课程喜好与需求,自由地选择就读学校,政府平衡好各校的生源、师资、资金投入等因素,确保他们均衡发展。(详见表2)

反观我国职业教育,同一区域内的职业院校间,专业设置重复太多,势必造成争生源、争师资、争就业市场、争资金等现象的存在。各校为了争抢有限的生源,在有限的市场内推荐安置毕业生,都不得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在招生就业工作上。如能对同一区域内的职业院校,从全局角度出发整体进行布局规划(不是指单纯的撤并学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上有所调整,优势错位,帮助各校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独特的办学品牌,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将会有更大的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