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2013-12-29 00:00:00陈艳瑜
考试周刊 2013年16期

高中新课程改革在福建省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经过这段时间的摸索与学习,我在新课程理念、新教学观念等方面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并非截然不同。语文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要求都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

因此,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我们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教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一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也不断完善。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以及钱梦龙的“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革的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把过去“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转变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其次,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不能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是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为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在推广这种教学方式的同时,我们不能曲解“热闹”的含义,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教学貌似“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是徒有形式而无实效的,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我们应该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这是我们应持之以恒的。

最后,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的,在七八十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促使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其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来讲,“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世事变迁,但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不会改变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是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新课标下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的内涵比“双基”更丰富,外延也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在设置教材内容时,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高一教材“必修1”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不仅提高思考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语文教师应该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