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龄长岁月,鹤语寄春秋

2013-12-29 00:00:00许圣义许昌浩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3年10期

有史记载最早的寿宴

——周天子倡导以孝治天下

据史记载,西周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天下”的天子王朝。

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周代规定:“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杖”,指老年人拄的手杖,拄着拐杖的老人是受尊敬的人。杖于家、乡、国、朝之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应该逐步受到更大范围人们的尊敬。周代不仅倡导尊老敬贤的道德风尚,还要定期举行养老礼仪。周代的养老礼仪包括朝廷和地方两个层次。在朝廷,天子一般都要定期视察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五更及群老,以示恩宠礼遇。在地方,则每年都要定期举行乡饮酒礼,这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寿宴了。60岁以上的老人享有如此特殊的礼遇。

正由于西周天子崇孝敬老,在华夏起到了导航作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在尊老敬老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论语》、《孝经》等书中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确实是深入民心。

最豪华气派的寿宴

——千叟宴、养老牌,康乾誓将孝道进行到底

在中国历史上最引起轰动的孝老典故当数乾隆帝的豪举,也算是历史上最豪华的寿宴——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康熙五十二年在阳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玄烨帝席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乾隆五十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3000名。这些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说已有14l岁。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作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根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l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l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们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说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为了把孝道进行到底,在千叟宴上,乾隆皇帝还制作颁发过一种“养老牌”。每人按年龄不同发放养老银牌,十两者为多。据史记载,乾隆银制养老牌在清朝共发过两次,一次是乾隆五十年,一次是嘉庆元年。此类银牌当年抵真金白银用,所以存世稀罕。如今大英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均有收藏,既是珍贵文物,亦成为乾隆皇帝当年提倡敬老美德的证物。

虽然,有史学家以为,乾隆千叟宴讲究排场与奢华,颇有作秀的味道,有刻意标榜皇恩之嫌。但是,笔者以为,不管标榜皇恩也好,作秀也罢,毕竟向天下昭示了尊老敬老孝老的精神和思想,尤其是作为大清帝国的皇帝,数十年坚持举办千叟宴,引领天下人尊老敬老孝老的时尚,其作用不可低估。

最简朴的民间寿宴

——豫西南大众寿宴,简朴却温馨

与皇宫富贾豪绅官商相比,民间寿宴比较简朴,但不失隆重、温馨,敬老情深,孝心可鉴。

河南省豫西南一带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之说。但是,按豫西南不知何时形成的祝寿习俗,祝寿按虚岁,即,提前一年,59岁做六十大寿,69岁做七十大寿,八十、九十、百岁都是如此。现代人祝寿,接受外来风俗习惯,有做77寿的,称之为“喜寿”;有做88寿的,称之为“米”寿;有做99寿者,谓之“白”寿,意百仅缺一也。但旧时风俗,百岁老人往往自谦,不言百岁,只言99,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最简朴的当数民间普通百姓人家的寿宴。普通人家为老人煮几个鸡蛋、蒸一锅白面馍,也就算是做寿了。出嫁的闺女则要购置寿糕、寿桃回来孝敬老人;有钱人家则要大排寿筵,广宴宾朋,为老人祝寿。客人亲友均要馈赠礼品,有送寿幛、寿匾者,但切忌送钟表,因“送钟”与“送终”谐音故也。按习俗无论普通人家还是有钱人家,老人从59岁做过寿以后,往后就不能间断,年年都要做寿。平常小庆,整十岁大庆。

每当老人寿诞之日,早饭都要让老人吃煮鸡蛋。将鸡蛋煮熟后,用凉水冰过,老人拿在手里,双手对揉,俗称“滚运气”。据说吃了滚运气的蛋,老人可以除百病、去晦气、交好运。中午饭比较讲究,主食必以面条为主。庆寿食用的面条,一般要擀得很薄,因薄的含义为瘦,“瘦”与“寿”谐音,老人吃了取个吉祥长寿之意,故民间有“长寿面条高寿偏”的说法。“偏”也为“偏离”、“拐弯”的意思,意为老人活到长寿的年龄再拐过一个弯儿,如活到八十拐弯儿,是八十多;活到九十拐弯儿,是九十多;一百拐弯儿是一百多,这是世人祝愿老人长寿的俗说。

为老人祝寿,亲戚朋友要送寿面(一般多为挂面)、寿蛋(鸡蛋)、寿糖(红糖)等礼品,而出嫁的姑娘则要给老人送寿糕、寿桃。祝寿送寿桃,预祝老人健康长寿之礼俗。在66岁寿辰时,老人的闺女必须送肉。因为,66岁生日是个大庆的日子。有些人做寿不从60岁开始,而从66岁开始。这一天,凡有女儿者,必购猪肉六斤六两,或买六元六角钱的肉,为父母祝寿。还要蒸核桃般大小的小馒头66个,请寿者食之,别人不得分食,否则谓之“夺福”。俗话“吃了闺女买的肉,活到百岁庆大寿”,或者说:“六十六,吃块肉”,都是指的这段缘由。因此,至今在豫西南民间仍有“六十六,娘吃闺女一块肉”的说法。女儿是娘身上掉下的肉,母亲66岁生日时,出嫁闺女都要给母亲送去一块猪肉,以此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当地的老太太们常说:“吃到闺女一块肉,活到百岁庆大寿。”

另外,73、84岁寿辰时子女要送鲤鱼。据说孔子死于73岁,孟子死于84岁,老人们把这两个年龄称作忌年。父母忌年生日时,做儿女的都要买条活鲤鱼给父母吃。民间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鲤鱼善“蹿”,这一蹿老人就算过了难关,太平无事了。为老人祝寿时做“面鱼”,也有这个含义。有些地方每当父母到了这两个“忌年”时,女儿都要在立春日的早晨,待天色还未亮时,将亲手煮的两个鸡蛋拿到打麦场上,滚几圈后,回家让老人躲在门后吃掉,据说这样老人就可以无忧无虑地安度晚年了。

笔者出生在豫西南农村,过去寿宴比较简单实用,主要是家人亲戚团聚会餐,同祝老人寿诞延年,幸福长寿,主要是讨老人高兴就行。近些年寿宴兴盛,寿宴也变得繁琐甚至奢侈起来:先招待鸡蛋、茶点、长寿面。有不少地方,请全村、全族吃寿面,未到的还送上门。吃寿酒,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入座,而是找几个年龄相仿的老者作陪,在里屋另开一席。菜肴多多益善,取多福多寿之兆。寿宴过后,寿翁本人或由儿孙代表,向年高辈尊的亲族贺客登门致谢,俗称“回拜”。富有人家还于晚上请戏班坐棚清唱(不化妆、不表演、不登台),但有鼓乐伴奏,大多唱喜庆戏文,如《打金枝》、《五女拜寿》等。

因为祝寿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所以,禁忌说不吉利的话。豫西南民间也有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忌讳。

忌说45岁。相传北宋包拯下陈州(今淮阳县)放粮那一年,他45岁,中途遇难。他经受很多波折,最后乔装改扮方逃出险境,幸免于难,故忌言45岁,而改称44或46岁以避之。

变味的当代寿宴

——奢侈、攀比、作秀、敛财之风日盛

“松龄长岁月,鹤语寄春秋”,延年益寿是当今社会民之宿愿,国之企盼。

有老必敬,逢寿当恭。然而如何敬与恭?眼下的寿宴热令人怅然。近两年甚至传出企业老板富豪动辙上百万元办寿宴,以及万人寿宴等例。有的借寿宴摆阔气、耍洋气、赚人气,动辄几桌十几桌;有的原本对父母缺失关爱和孝心,竟也借寿宴猎虚名。如今寿宴可谓五花八门,香臭难辨。

其实,在老人寿辰之际,子孙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孝心,营造孝顺长辈的舆论氛围,本无可厚非。但是孝与不孝的内涵比较广泛,表达孝心的方式有很多种,孝心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不在于策划什么万人寿宴,讲究一时的排场。寿宴的规模与豪华程度,并不能代表孝心的深浅。

作为国风民俗,祝寿的本意是铭记敬老行孝,警惕不孝子孙,老祖宗订的标准是:“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按当今说法即: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养。但是,寿宴易延寿难,变寿宴为延寿才不失子孙厚德、晚辈深情。

寿,可祝可贺不可滥。寿宴,不在豪华与奢侈,而在于老人高兴。所以,寿辰宴,重在祝福,重在孝心。

寿宴上的佳联偶对

——名人贺寿联集锦

古往今来,为老年人祝寿赠送寿联,以表示美好的祝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寿联可分贺寿联和自寿联,其中不乏佳作珍品,读来如品佳肴,耐人寻味。

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晓岚为乾隆五十寿辰献上一副祝寿联。其联是:“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此联为乾隆歌功颂德,很受乾隆喜爱。

清代文人俞樾,号曲园,他五十寿辰时,好友送他一副贺寿联:“俞楼风月,曲园画书,往来越水吴山,原春常在;方虎高文,兴明硕学,陶养寻经诸子,以寿其身。”联内嵌有“俞樾”、“曲园”名字,《春常在》是俞樾的诗文集,对仗工整,又切合其为人。

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活了72岁。在他60岁时,写有一副自贺寿联,属于长联,其风格也似他画的竹,清幽自在,颇多雅趣。上联是:“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活到六旬犹少。”下联是:“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子,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此联活泼诙谐,生趣盎然,恰似其人品之写照。

清代著名文学家梁章钜,进士出身,曾任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他学识渊博,著作丰富。为贺其七十寿辰,友人王叔兰赠送了这样一副寿联:“二十举乡,三十登第,四十还朝,五十出守,六十开府,七十归田,须知此后逍遥,一代福人多暇日;简如《格言》,详如《随笔》,博如《旁征》,精如《选学》,巧如《联语》。富如《诗集》,略述乎生著述,千秋大业擅名山。”这副寿联,写出了梁章钜一生的主要经历和主要著作,真可谓“一副寿联写一生”。

诸如这样的寿联不胜枚举,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