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生活多年,我爱上了“熬茶”。
青海方言把“熬茶”读作“nao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熬制出来的,也就是用煎煮方法制成的。具体方法是:将适量茯茶(也称砖茶、藏茶)放入茶壶、砂罐等器皿中,加水烧开,再加入适量的花椒、姜片、荆芥、桂皮、盐巴等调味品,一起小火煎煮,直到茶汤由淡转浓,由橙黄转为黑红。倒一碗滚烫的“熬茶”,只见茶色浓郁,茶香氤氲;嘬尖嘴唇饮一口,顿感醇厚微涩,清纯细腻,余香满口。饮完一碗,立时薄汗微出,精神爽朗。
“熬茶”可长时间反复加水熬制,随时饮用,到茶味极淡,茶香不再。熬制时,也可根据个人口味添加或删减配料,味道可浓可淡。
“熬茶”是西北地区游牧民族一年四季离不了的日常饮品,如今已成为西北人十分喜爱的茶类。尤其是藏族、蒙古族、回族、撒拉族群众,更是每天必喝“熬茶”。特别是冬天,家家户户的火炉上,都有一只锃亮的茶壶,终日冒着浓郁的热气。风雪中归来的人,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倒一碗“熬茶”,“吱溜吱溜”地喝下去,顿时浑身暖和,惬意无比。
“熬茶”是由茯茶熬制而成。茯茶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它是黑茶系列之一,属于后发酵茶,能够随时间的推移慢慢陈化、香醇,有助消化、减肥和补充各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茯茶最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其中具有“金花”成分,也就是专门在茶砖中培养一种叫做“冠突散囊菌”的冠突曲霉物质,不但使茶味清香,还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消脂解腻。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主要食用牛肉、羊肉、奶酪等高脂肪食物,缺少蔬菜、水果等食物,加上气候寒冷,饮用“熬茶”十分相宜。如今,家家户户都喝“熬茶”,在青海的清真饭馆里,一般也都有免费供应的“熬茶”,装在硕大的电茶炉里,由食客自己取用。初喝“熬茶”的人,都免不了奇怪茶水中竟然要加调味品。其实不难理解:在高寒缺氧、缺少蔬菜水果的游牧地区,加了调味品的“熬茶”,既能佐餐,又能驱寒。
西北人几乎个个喝过“熬茶”,个个喜欢“熬茶”。在青海生活近四十年,我由最初的难以接受变为如今的难以离开“熬茶”。幼时肠胃不好,食欲很差,母亲听说喝“熬茶”有益肠胃,便试着给我喝“熬茶”,那香醇微涩的“熬茶”使我的肠胃逐渐强健起来,饭量与日俱增,身体自然慢慢好了起来。从此,我们全家都喜欢上了“熬茶”。每天吃过晚饭,全家围坐一起,一边喝着醇香的“熬茶”,一边说古论今,那是最惬意的享受。朋友送给我很多种茶叶,虽也喜欢,终不及“熬茶”那般让我觉得神清气爽、浑身有劲。去外地出差,也总是想念家里的“熬茶”,再高级的茶水、饮料都毫无兴趣。
“熬茶”四季皆宜,冬天饮用可养胃暖胃、强健身体,夏天饮用则口感清冽、消暑解渴。作为西北人,我钟情“熬茶”,一生离不了“熬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