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需养德

2013-12-29 00:00:00张远桃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3年10期

修身必先养心,而养心贵在养德。这一点孔老夫子的“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等观点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都把养德放在修身的重要位置。

《论语·学而篇》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意思是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的东西不稳固;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而讳疾忌医。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作为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的形象,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有选择的、慎重的结交朋友,尤其是挚友与忘年交,而且,有错必改。一个有高尚人格的君子,过则勿惮改,就是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可以说,孔子的这一思想,闪烁着真理光辉,反映出孔子理想中的完美品德,对于研究和理解孔子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一个人如何修身养德呢?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修身养德之名言。孔子的学生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古代名人但丁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贝多芬说:“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钱。”一个人的德行正,就能够化消极为积极,化对立为统一,化敌意为善意,化阻力为助力。这些,都属几何级的增长,必然会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相反,一个人的德行偏差,口碑就会不好,甚至到处遭人指斥、唾骂,搞得你心神不宁,寝食不安。不仅影响学习、生活与交友,而且对身心健康也大为不利。这就是曾子所说的“德润身”的道理。

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并提出了常存安静心,常存正觉心,常存欢喜心,常存善良心,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的“六心”。作为养德之要诀,做到自尊自重,忠实诚信,好学上进,知错必改,助人为乐,始终保持高尚、稳定的心态,方能德行天下,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