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必学会说谎,说谎是天生的本能。每个人每天每小时,清醒时、做梦时、高兴时或悲伤时,无时无刻不在说谎;即使能够三缄其口,我们的双手、双脚、双眼和举止仍禁不住显露出爱骗人的本色。”这是马克·吐温对说谎的经典评述。
我们在一生中的确要经历许多谎言,有时是我们对别人说谎,有时是别人对我们说谎。英国作家布莱恩·金在其著作《你别再骗人了:瞬间识破的心理学》中说:“据说我们天生就是骗子,一天平均说谎6次,听到谎言的次数更是多达50次!”而他的说法显然不是信口雌黄,并且相当具有代表性。因为好几项调查显示,英国人比起任何国家的人,都喜欢撒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谎。他们平均每天说谎20次,相当于开口说话一次,就有一次是谎话出现。如此高的频率,让英国成为最爱说谎的国家。
那么,是什么样的心理机制导致了谎言的产生呢?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曼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每个参与者携带一个微型摄像机,记录一天的谈话。他的实验分析结果是:每10分钟的谈话,就会出现3个谎言。他举例说,有一个男士接到女朋友的电话,对方说自己生病了,这位男士立即表示出关切和同情。事后,他告诉费尔曼,自己的真实想法是——怎么像个孩子一样,还不会照顾自己。许多人认为,撒一些小谎无关紧要,甚至有些时候是必须的——特别是那些善意的谎言。但问题在于,一旦撒谎成为习惯,那结果自然是过犹不及。心理学家认为,习惯性说谎是一种精神疾病,或者为了达到某个目标,有意为之。
从人的生理方面讲,欺骗是自然界所呈现的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保护色,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繁衍与生存而进化出的必备本领。从道德层面讲,按照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欺骗是因为没有遵从绝对的道德法则而行事。道德法则是合乎理性的,那么人们为什么会不遵从?那是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社会属性,同时又具有自然属性,因而会时不时地受到感性世界的影响。诸如会受到利益、情感等短期行为结果对自身的影响——比如我们会为了钱财而说谎,会为了不伤害别人而说谎。
那这么看来,谎言是具有两面性的。美国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在其名篇《最后一片叶子》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动人的场景:透过病房的窗户,孤独无助的女孩儿看到风中摇曳的树木。枯叶一片片降落了,而她把那残存的最后一片叶子看成自己生命的象征。她想,那最后一片叶子飘落的时候,就是自己生命完结的时候。当老画家得知她的心事时,便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用自己的生命画成了他这辈子最伟大的作品:一片“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让女孩琼珊重拾生